2025年上半年中国航空市场趋势洞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0 14:26 2

摘要:民航资源网2025年10月20日消息:2024年,中国航空市场实现标志性突破,旅客运输量较2019年峰值净增7000万人次,正式确立复苏态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增长动力的结构性变化:三线及以下城市关联航线贡献了45%的增量(约3471万人次)。

民航资源网2025年10月20日消息:2024年,中国航空市场实现标志性突破,旅客运输量较2019年峰值净增7000万人次,正式确立复苏态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增长动力的结构性变化:三线及以下城市关联航线贡献了45%的增量(约3471万人次)。

行业变化趋势:增长引擎下沉与需求激增

1)下沉市场引领增长

深入剖析不同层级城市的航空需求增长轨迹可以发现,一个结构性转变正清晰浮现:三线及以下中小城市展现出最为强劲的增长势头。自2011年以来,这部分市场的航空旅客量年化复合增长率持续领先,增速区间集中在9.8%至12.2%。这一表现已显著超越一二线城市——后者同期的最高增长率也未超过9.2%。数据表明,中小城市已成为驱动中国民航业规模扩张与需求增长的核心引擎。

年旅客累计增长率(相较于2010年)

中国机场体系已呈现鲜明的阶梯式发展结构,各层级间的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其中,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000万人次的超大型枢纽机场数量占比为5%,主要承担核心枢纽功能;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万至3000万人次之间的大型机场数量占比约10%,作为区域骨干节点;年旅客吞吐量在200万至1000万人次之间的中型机场数量占比约14%,是增长潜力的蓄能区;而年旅客吞吐量在200万人次以下的小型机场数量占比高达71%,主要覆盖广阔的下沉市场。

这种金字塔格局催生了显著的层级联动效应:大型机场通过航线网络辐射带动中小机场发展,而遍布全国的基层机场持续为枢纽机场输送客源,形成“毛细血管滋养主动脉”的生态循环。

2)低密度航线市场活力迸发

OD(Origin-Destination始发地-目的地)市场的演变正深刻塑造着航线网络的发展格局。我们将单日单向客流量超过800人次的航线定义为高密度市场,300至800人次之间的为中密度市场,低于300人次的为低密度市场。过去十年间,中高密度市场的航线数量增长显著放缓,年化复合增长率不足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密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其航线数量的年化复合增长率超过9%,较十年前增长2.43倍,展现出强劲活力。

截至2024年,低密度市场已占据全部航线数量的94.4%。由于低密度市场主要连接中小城市,其OD数量的激增清晰反映了这些地区航空连通性需求的快速提升。同时,这一趋势也表明航空旅行需求正变得更加碎片化与多元化,对点对点直航等灵活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密度城市对的OD数量

当前航空市场还呈现出显著的需求集中特征:约60%的旅客流量高度集中于约460条核心航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剩余40%的旅客需求分散在超过三千条航线上。这一格局清晰表明,尽管低密度市场整体已形成可观规模(占需求的40%),但其客源高度分散的特点尤为突出,呈现出典型的“长尾”分布特征。

2025年上半年市场洞察:重心下移与运力错配

2025年上半年,中国航空市场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变迁,中小型机场航线网络成为核心增长极。数据显示,年吞吐量均低于200万的机场之间的“小-小”航线旅客量同比飙升77.9%;年吞吐量在1000万至200万与低于200万的机场连接的“中-小”航线同步增长15.4%;中型机场之间的“中-中”航线也保持9.7%的稳健增长。反观传统枢纽,年吞吐量千万级以上大型机场之间的互飞航线则集体承压,旅客吞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这一变化凸显出市场重心向中小城市下沉、向区域化发展转型的特征。当前,民航业正经历从枢纽集散模式向毛细血管式网状结构的深度演变,中小机场间连接效能的释放将成为未来增长的主引擎。

进一步分析2025年上半年所有航班的实际载客情况可以发现:单班载客140人以下的市场维持正增长,100人以下市场增长尤为迅速;而单班载客140人以上的市场则出现同比下滑。这表明客流在单班载客人数上出现分散趋势。

对不同单班载客量下的航班分布进行分析可见:140客/班以上的市场占据37.1%的航班量份额,目前主要由大型窄体机和宽体机执飞;100-140客/班的市场占据53.2%的份额,主要由大型窄体机执飞;100客以下的市场占9.7%的份额,主要由支线飞机和小型窄体机执飞。值得注意的是,在100客以下市场中,由于大量国产C909机型投产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大型窄体机的参与程度较小。

2025年上半年全国航班按机型和单班载客分布情况

在单班座位数与实际载客的适配性方面,140人以下市场的单班座位数供给存在较大程度的过剩。若按85%的客座率标准计算,当前单班座位数超配约14%;若按90%的标准,则超配约21%,导致航司载运率较低。这表明,中低密度市场需要座级更为合适的机型来匹配实际需求。

理想情况下,飞机座位数应契合航线市场实际需求,即单班载客210人以上市场由宽体机主导运行;140-210客市场由大型窄体机主导运行(A320/B737/C919系列);100-140客市场由小型窄体机主导运行(A319/B737-700/E系列等);50-100客以下市场由支线飞机主导运行;50客以下市场由小型支线飞机主导。

2025年上半年全国航班按单班载客分布(理想情况下机型分类)

目前,我国航空市场中50-100客、140-210客市场及210客以上市场已实现较好的运力匹配(绿框部分)。而在本应由小型窄体机主导的100-140客市场中,大型窄体机却占据主导地位。

为何本应适合小型窄体机的市场却被更大座级的机队主导?为探究其原因,我们比较了小型窄体机与大型窄体机的盈利能力。分析显示,在140客以下市场中,小型窄体机的边际贡献并未显现出明显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其运营成本较高,单座成本未能随座级下降而同步降低,导致航空公司缺乏大规模采用小型窄体机的动力。

不同旅客需求下的机型边际贡献

相比之下,新一代小型窄体机通过技术升级大幅降低了运行成本,有效扩大了在中小密度市场的边际贡献优势,为市场提供了更高效的运力工具。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新一代窄体飞机将更好地助力航空公司进行差异化竞争,提升低客流航空市场的整体盈利能力。

不同旅客需求下的机型边际贡献

区域市场深度剖析:西北现象与中部转型

2025年,航空市场呈现“西北热”现象,新疆表现尤为突出。与此同时,湖北、江西、云南市场的航线网络也发生结构性变化,带来新的增长点。香港与内地城市间的航空连接进一步加密。

1)新疆市场:运力匹配驱动增长

在表现亮眼的新疆市场,疆内航线贡献了总增长量的57%,表明区域内串飞、互飞网络正日趋成熟。同时,新疆区域内的支线机场2025年上半年吞吐量大幅上涨,11个机场增速超过50%,其中哈密、吐鲁番、昭苏增幅超100%。这一增长特性印证了中小密度市场正逐渐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在疆内互飞串飞航班中,几乎所有航班的单班载客量均低于140人。执飞机型方面,53%由CRJ、C909和E1系列飞机执飞,47%由B737和A320系列执飞。近半数航班使用大型窄体机,表明疆内市场存在显著的座级与需求错配。

当前新疆市场中,南航及海航系航空公司占比最高,合计近50%;华夏航空和成都航空依次位列第三、第四,领先于国航和东航。

各航空公司运输旅客量变化显示,成都航空和华夏航空凭借更适配的机型(C909,CRJ系列),在上半年实现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207%和42%。运力匹配的C909机队被大量投入新疆运营,目前成都航空在疆过夜的C909机队达13架,华夏航空为6架。

20251H vs 20241H 各航司新疆市场运输旅客变化

各大航空集团在新疆的增长情况表明,三大航市场份额从54%降至48%;海航系则通过乌鲁木齐航空和福州航空的贡献实现运量提升。同时,进出疆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国泰航空使用A330-300执飞香港-乌鲁木齐航线,提升了新疆的全球可达性;西藏航空新开通多条连接西藏与新疆的航线(拉萨=库尔勒、拉萨=喀什、阿里=喀什等),打通了“藏新走廊”。总体而言,2025年新疆市场呈现出中小航司凭借运力匹配主导增长、各公司依托自身优势构建差异化网络的特点。

除新疆外,甘肃、青海、西藏、宁夏的航空旅客量也保持增长。甘肃市场表现突出,通过持续新开和优化进出疆航线,已成为内地进出新疆的重要空中通道。

航空公司在西北四省的增长情况显示,三大航市场份额未明显增加,而春秋航空等公司借助兰州基地实现了旅客运输量的大幅增长。同时,西藏航空、四川航空、祥鹏航空等具备高高原运行能力的航空公司,有效推动了高高原市场的旅客增长。整体来看,西北四省正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为中小航空公司提供了新的差异化布局机遇。

2)中部市场的机遇

除西北地区外,湖北、江西、云南航空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也推动了上半年旅客量增长。

云南省内高铁网络逐步完善,新开通的高铁线路(如丽江至香格里拉、大理至保山和弥蒙)对省内航空市场造成冲击。随着连接周边省份的高铁线路陆续开通,云南与邻近省份的航空客流将持续承压。然而,由于东部省份至云南距离较远,受高铁影响较小,其航空客流在上半年仍保持增长。

云南省 20251H vs 20241H 旅客运输量地理变化

湖北作为中部枢纽省份,航空市场面临高铁等地面交通的激烈竞争。尽管如此,上半年湖北至上海、浙江、福建、广西等地的航空市场仍保持增长,其中连接新疆区域的客流增长最高。通过开通串联东西的航线(如乌鲁木齐航空复航厦门=武汉=乌鲁木齐),湖北未来有望成为东南部省份进入新疆的集散点。

湖北省 20251H vs 20241H 旅客运输量地理变化

江西省在2025年表现出更多串联南北的态势,前往云南、海南、天津、北京和黑龙江的航空旅客量增加,通过连接更多边疆旅游目的地和商务航线,推动了全省航空旅客增长。其中,南昌机场上半年增速达6%;赣州机场通过加密至北京大兴的商务航线、新增至哈尔滨、海口、三亚的旅游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上饶机场依托三清山、婺源等景点,开通直飞昆明、丽江的旅游航线,上半年旅客量同比增长63%。

江西省 20251H vs 20241H 旅客运输量地理变化

对以上三省上半年单班载客进行分析可见,100-140客市场占比达73%,高于全国63%的水平。在航线网络持续变革的背景下,市场迫切需要更加经济高效、座级匹配的新型窄体机,以推动中国民航的高质量发展。

总结展望

中国航空网络在构建全国立体交通体系的进程中持续演进,通过与公路、轨道交通的深度协同与差异化竞争,实现功能互补与效能提升。在此背景下,民航市场亟需多元高效的运力工具以优化网络结构。我们认为,具备高度灵活性和经济性的新一代窄体机,将成为推动中国民航网络向精细化、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引擎。

来源:民航资源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