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仅隔3天,10月1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又将低轨12组卫星送入太空,这次还创下了长征系列火箭第600次发射的纪录。
最近打开新闻,总能看到长征火箭送卫星上天的消息,频率高到让人习惯。
2025年4月29日,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乙把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送进预定轨道。
不到半年,10月13日,酒泉用长征二号丁发射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
仅隔3天,10月1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又将低轨12组卫星送入太空,这次还创下了长征系列火箭第600次发射的纪录。
放在以前,一次卫星发射能算大新闻,现在一周内多次发射都不新鲜。
有数据能说明这节奏,中国曾在一周里,让长征五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六号改分别从文昌、西昌、太原三个发射场升空,把多组卫星送进低轨。
外媒都忍不住评论,中国送卫星的速度跟“下饺子”一样。
这背后是各国都在搞的卫星星座计划。
美国SpaceX的“星链”早就布局,现在在轨卫星超9000颗,目标是4.2万颗;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要发3236颗,可目前只上天102颗,进度很慢。
中国也有自己的规划,GW星座、“千帆”星座、“鸿鹄-3”号星座加起来,总规模超4万颗,比现在的“星链”多不少。
要送这么多卫星,中国的火箭家族也够“豪华”,从能运25吨的长征五号乙,到专门做商业发射的长征八号,再到新的长征十二号,覆盖了不同需求。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大家都盯着低轨卫星,高轨卫星不行吗?其实两者差别主要在轨道高度和性能上。
高轨卫星离地球约3.6万公里,能定点在一个区域上空,理论上3颗就能覆盖全球除两极外的地方。
但信号要走很远的路,延迟高达270毫秒,跟以前的拨号上网差不多,而且信号损耗大,地面得用大天线才能接收。
低轨卫星就不一样了,离地面只有几百到两千公里,信号传输距离短,延迟能压缩到15-100毫秒,跟地面5G差不多快。
这一点让低轨卫星成了香饽饽,用途也广得多。
比如全球覆盖,海洋、沙漠、极地这些地面基站到不了的地方,低轨卫星能直接送信号;遇到地震、海啸这些灾害,地面网络断了,低轨卫星能马上恢复通信,成了“救命网”。
军事上的价值更突出。俄乌冲突里,俄罗斯想切断乌克兰的通信,可“星链”卫星成了乌军的“战场Wi-Fi”,无人机、指挥系统都靠它传数据,直接影响了战场形势。
也正因如此,各国都想在低轨占位置——毕竟近地轨道总共只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先发射先占,晚了可能就没地方了。
太空这块新赛道,不只是中美在争,全球都在抢位置。
欧盟去年年末砸了106亿欧元,启动“IRIS2”计划,要部署290颗卫星,目标是2030年前建自己的安全通信网络,不想再依赖美国。
英国的“一网”公司动作更快,已经发了648颗卫星,主要给民航客机提供高速上网,未来还想扩到7000颗。
日本也没闲着,2025财年的防卫预算里,专门拨了2833亿日元搞低轨卫星星座,还在研发轻量化的卫星平台,想在低轨互联网和遥感监测上赶上进度。
美国除了“星链”,太空发展局也发射了首批21颗作战卫星,计划10个月内再发150多颗。
这些卫星主要用来给军方传数据,未来还要整合到作战行动里,甚至打算让印太地区的军事人员先试用。
中国的速度在全球都算快的,一个月能有5次发射,一年要送数百颗卫星入轨。
按这个节奏,到203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低轨卫星数量最多的国家。
而且不只是发射快,相关产业也在跟上,中航证券预测,2030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制造端市场规模能到250-460亿元,地面设备267亿元,服务端227亿元。
企业也在发力,中国卫星已经造了北京三号、海丝二号等几十颗商业卫星,通宇通讯还投了1亿元在低轨卫星领域,相关设备已经小批量用在卫星上。
这么多卫星上天,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通信会更方便。
以后不管是在飞机上、高铁上,还是游轮上,顺畅看视频直播可能会成为常态——毕竟低轨卫星能覆盖到地面基站到不了的地方,信号还快。
这其实是一场新的信息革命,以前通信靠地面基站,现在把“基站”建到太空,覆盖范围和速度都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能在这场革命里跟上节奏,靠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硬实力。
从第一次发射到第一百次,长征火箭用了37年,可从第五百次到第六百次,只用了1年10个月,速度提升特别明显。
现在长征火箭已经送了近1400个航天器上天,承担了中国86%的航天发射任务,成功率、入轨精度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而且新一代火箭占比越来越高,最近100次发射里,新一代火箭占了40%,成了高密度发射的主力。
未来的规划也很明确,长征十号火箭已经在为2030年前载人登月做准备,重型运载火箭也在研发,以后送更大更重的卫星上天会更方便。
当然,挑战也存在,近地轨道资源有限,卫星多了碰撞风险会增加,太空碎片也需要处理。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已经在太空这个大国博弈的赛道上站稳了脚跟,这场新的信息革命,中国不仅没掉队,还走在了前列。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