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高盛给台积电出了新的目标价和数据模型,再结合路透社、彭博社这些主流媒体的消息,能明显感觉到台积电早不是以前那种普通的芯片代工厂了。
最近高盛给台积电出了新的目标价和数据模型,再结合路透社、彭博社这些主流媒体的消息,能明显感觉到台积电早不是以前那种普通的芯片代工厂了。
现在全球AI产业这么火,而台积电在这条产业链里,已经成了最关键的那一环不光是技术上能打,更像是整个AI发展的核心枢纽,少了它,很多AI芯片都没法落地。
现在全球市场对台积电的追捧,不是没道理的。
就拿它的ADR来说,溢价已经到2002年以来的最高点,今年到现在涨了54%,比在台北上市的股票多涨了16个百分点。
这种价差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彭博社也提到过,这背后是全球投资者比本地投资者更认同台积电的AI供应链地位。
毕竟现在AI行业缺的就是能造高端芯片的厂子,台积电刚好踩中了这个需求点。
还有期权市场,现在买台积电看涨合约的成本已经是今年最高了,这说明机构投资者都觉得它还能再涨。
而支撑这种乐观情绪的,还是实打实的财务数据。
三季度台积电营收差不多9899亿新台币,净利润4523亿,毛利率快60%了,比市场预期的还好,环比还涨了一点。
本来想觉得这是不是短期的好运气,但看它的业务结构就知道不是搞AI和5G的高性能计算部门,营收占比从去年的52%涨到57%,管理层也明说AI需求是指数级增长,这显然是长期的趋势。
光有市场热度和财务数据还不够,台积电能站这么稳,核心还是技术够硬。
全球晶圆代工市场里,它占了快7成的份额,比第二名多了59个百分点;AI领域更夸张,超过90%的份额,几乎把高端AI芯片制造给包了。
现在最先进的3纳米制程,已经能贡献22%的晶圆营收了,比5纳米性能提升15%,功耗还能降30%这对AI数据中心来说太重要了,毕竟数据中心既要算力又要控成本。
接下来2纳米明年下半年就能量产,相同功耗下速度还能再快10%-15%;专为数据中心设计的1.6纳米,2026年也能出来。
高盛还预测,2纳米的营收增长速度会比3纳米快,到2027年能帮台积电再上一个台阶。
除了制程先进,台积电还有个关键技术叫科沃斯(CoWoS),这玩意儿是AI芯片供应链的瓶颈,像英伟达最新的Blackwell芯片,没它就造不出来。
所以台积电也在猛扩产能,明年计划产67.5万片晶圆,后年120万片,大后年174万片。
但即便这么扩,产能还是不够用,而且英伟达已经锁定了它60%的客户市场产能。
这种供需紧张的情况,短时间内怕是缓解不了,毕竟AI芯片的需求涨得太快了。
从技术过渡到客户,其实是个很自然的事儿技术好、产能相对稳,自然能吸引到最优质的客户。
台积电的客户名单说出来全是大牌:英伟达所有的AI加速器都找它代工,苹果最新的芯片用的是3纳米增强版,就连高通都从别的厂商转过来,就为了更高的良率和能效。
三季度北美客户占了它76%的营收,这种依赖看着有点集中,但也给了台积电定价权。
比如3纳米制程,比5纳米贵25%,但客户该订还是订,毕竟别人做不出这么好的质量。
举个例子,高通之前用三星的制程,良率只有60%左右,换成台积电的3纳米后,良率直接到82%,这中间的成本差距,足够让高通愿意多花钱。
不过有个问题得客观说,台积电超过90%的产能在我国台湾地区,这确实面临着地缘风险。
所以它现在也在搞全球布局: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拿了税收抵免,要上2纳米、3纳米;日本熊本的基地专门搞先进封装;德国工厂主要服务欧洲市场。
无奈之下,海外建厂成本比台湾地区高20%-25%,一开始大家担心会影响毛利率,但CFO说定价权和长期需求能抵消这部分压力,高盛也说影响比之前小了,从2-3个百分点缩到1-2个,这么看,这个平衡算是找得还不错。
最后再说说估值和长期增长。
现在台积电的远期市盈率大概25-27倍,比美国半导体行业平均的36倍、同行平均的62倍低不少,高盛说按新的目标价,还有15.8%的上涨空间。
这个估值放在现在的AI赛道里,算挺划算的。
而且现在AI发展还处在早期,就像iPhone3、4那个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台积电计划2025-2027年营收年均涨23.4%,长期AI营收目标更是40%以上。
就连瑞银都承认,因为AI需求太强劲,台积电已经不用受传统半导体周期的影响了以前半导体行业总是涨几年、跌几年,但现在有AI托底,它的增长会稳很多。
总的来说,台积电现在的地位可以用“不可替代、供需失衡、结构性增长”来概括。
它不再是单纯帮别人造芯片的代工厂,而是AI革命的核心基础设施提供商。
不管是ADR溢价、看涨期权成本高,还是业绩预期上调,这些信号都说明,全球投资者正在重新认识台积电的价值。
只要它能保持技术领先和产能扩张的节奏,未来在AI产业链里的核心地位,怕是很难被撼动。
来源:乐娱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