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项发表在知名期刊PNAS上的研究,基于约40万39岁至73岁的居民数据深入探索了这种鲜为人知的人类行为模式,揭示了它与身体、认知、社会生态因素以及遗传倾向之间的多层面联系。研究发现,终身无性行为者往往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少喝酒和吸烟,但同时也感到更孤
性生活对个人幸福、乃至人类进化都至关重要,而长期缺乏亲密关系(终身无性行为,即从未有过性生活)可能损害心理健康,也是衡量进化适应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最近,一项发表在知名期刊PNAS上的研究,基于约40万39岁至73岁的居民数据深入探索了这种鲜为人知的人类行为模式,揭示了它与身体、认知、社会生态因素以及遗传倾向之间的多层面联系。研究发现,终身无性行为者往往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少喝酒和吸烟,但同时也感到更孤独、更焦虑、更不快乐。
在对251项健康、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有148个特质与终身无性行为显著相关,其中有35个特质能解释终身无性行为。最显著的表型关联集中在社会联系和物质使用方面:无性行为与手机使用较少、关系不够亲密、探访朋友和家人频率较低有关;他们还报告感到更紧张、更孤独,幸福感较低,这证实了无性行为与幸福感的强烈交织。
无性行为还与较低的握力、较早佩戴眼镜的年龄有关。研究观察到性别差异:例如,握力、身体指标、收入、打鼾、移动电话使用、对生活意义的信念以及拥有亲密关系的能力等健康和社会因素,与男性无性行为的关联比女性更强。
研究还考察了社会生态因素对终身无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性行为与居住地区的社会生态环境有关:无性行为的男性往往居住在女性相对较少的地区。此外,无性行为与居住地更高的收入不平等(以基尼系数衡量)显著正相关,这一现象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有体现。
在遗传层面,终身无性行为显示出显著的可遗传性:常见的遗传变异解释了男性性空缺变异的17%,女性的14%。虽然男女之间的遗传关联方向相似,但仅部分重叠。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研究在染色体1上发现了一个显著位点,但其本身效应微小。更重要的是,研究观察到与性空缺相关的等位基因频率在过去12,000年里持续下降,从1万至1.2万年前的87%降至最近2,000年内的56%,这与自然选择不利于该等位基因的假设一致。
研究发现:遗传上倾向于获得高认知能力和高社会地位的基因,也同时倾向于增加个体终身没有性行为的可能性。这一发现是反直觉的,因为从进化角度来看,智力和资源通常被认为是提高择偶成功率的吸引力特征;研究者指出,这种“内向、年幼戴眼镜、聪明、学业有成、体格较弱、社会脱节、孤独、较少涉足酒精”的特征组合,与传统的“书呆子”刻板印象高度相似。
最后,与从未生育过孩子(但有过性行为)的人群相比,终身无性行为与不快乐和孤独感的关联更强。尽管研究揭示了终身无性行为的表型和基因复杂性,但必须强调,这些发现是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遗传因素只是影响行为的复杂网络中的一个方面,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Life without sex: Large- scale study links sexlessness to physical, 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socioecological factors, and DNA
来源:琪朵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