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邵有道(1462年—1540年),字虞臣,号东汇居士,比族兄邵遵道年龄上小3岁,登进士晚9年,同属东汇邵氏第十八世祖。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九•仕绩”、都昌县《邵氏大成宗谱》(2006年版)有其简传。
都昌东汇邵氏宗谱
上篇稽考了邵家街明代四进士中的邵嵩、邵遵道生平,此下篇来续写明代进士邵有道、邵传一之事略。
邵有道:“今之邵父”的勤廉遗风
邵有道(1462年—1540年),字虞臣,号东汇居士,比族兄邵遵道年龄上小3岁,登进士晚9年,同属东汇邵氏第十八世祖。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九•仕绩”、都昌县《邵氏大成宗谱》(2006年版)有其简传。
西汉邵父画像(资料图)
邵有道少年老成,博览群书。因为理学功底深厚,写起文章来动辄数千年,洋洋洒洒,善发宏论,成为当地读书人的“宗师”。明弘治二年(1489年) ,27岁时参加乡试中举,弘治九年(1496年) ,34岁时登朱希周榜进士。邵有道的仕宦履历丰富。始任浙江海宁知县,继调湖广耒阳知县,以政绩擢升浙江嘉兴府通判。赴京城吏部述职,正逢宦官刘瑾专权。 刘瑾(?—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因为依附刘姓宦官而得以入宫,便冒姓刘。明朝中期武宗时的宦官,与明英宗时的王振、明宪宗时的汪直、明熹宗时的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无骨气而媚俗的官吏们谄谀刘瑾,而邵有道自有其为官做人之正道,不以浊流为伍,且痛斥刘瑾之流,邵有道在无道理可讲的腐败时局里,遂被贬为山东平阴(今山东莱芜区)学正。都昌人邵有道尽管只是个履行生员管理之职的八品学正,但三年来,平州儒风日浓,士风大变。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因谋逆罪被诛,朝廷复重用邵有道,督补清州(治所今河北青县,明代属河间府),他大刀阔斧荡平郡域大盗有功,不久升山东莱州府同知。后来,择优选拔为南京刑部陕西清吏司郎中,转两淮盐运使,他以“清谨著闻,朝野倾慕”。嘉靖元年(1522年),朝廷特加奉政大夫,属文散官正五品。第二年,任福建汀州(治所在今龙岩市长汀县)知府。邵有道在闽西大地“勤于职守”,在汀州便民建设方面,多办实事,筑修桥梁40余座,修复护城河百余处;在社会治理方面,化解积怨,当年上杭、永定两县经常因“粮米致争”,邵有道深入一线调处,“吏民俱服,争以永息”。邵有道担任汀州知府四年,“勤政几致夙夜不怠”,当地民众赞誉他为“今之邵父”。邵公所指为西汉时的邵信臣,在南阳太守任上有惠政,为民称道,人称“邵父”。邵有道治汀州,不只有“邵父”之口碑,更在闽西山水间树立起封建官吏勤廉名碑。及至邵有道离开福建汀州,调任云南兵备副使,汀州的老百姓建“德政亭”思慕其治。又历五年,邵有道由云南兵备副使调任滇南廉访副使,属三品官职,整饬金齿、腾冲兵备。邵有道致仕后回到家乡都昌县城巷仁坊,著文吟诗,有《东汇集》。
老邵家街旧宅存照
在此,且存录邵有道诗作十首,以品其“诗道”。
《三人饮吴宅百客楼题菊寓意》
红红白白与黄黄,三种原来一样香。皆是凤凰台上客,状元榜眼探花郎。
《步星子梁经元天爵韵》
万里青云井着鞭,相期三百是同年。红尘紫陌长安道,一色杏花香满天。
《寓武城》
孤舟夜泊武城西,犹想弦歌似昔时。明月一天江水白,海棠枝上鹧鸪啼。
《过采石谒李祠》
采石江头李谪仙,英名不朽世相传。形骸放诞酒中伯,风月逍遥物外天。一代文章夸翰苑,百篇诗句耀遗编。我来过此兴瞻仰,为写山谣吊碧涟。
《寓南京刑部思亲兼寄弟二首》
其一
摇摇心事若悬旌,昼夜南瞻忆过庭。诗思几番忙里涩,月华两地望中清。异乡频作双亲梦,故里深关兄弟情。最是甲科期接武,重光门户振家声。
其二
浪迹红尘亦有年,每闻征雁几凄然。鸦鸰原上心殊切,棠棣丛中梦独偏。十载应怜劳案牍,三春可惜赏花天。即今骨肉伤凋落,一滴何曾到墓前。
狮山老舍邵村的“科第世家”门楼
《过淮河》
散发推窗纳午凉,倚篷闲眺客愁忘。一江活水连天碧,两岸新蒲特地香。泛泛沙鸥翻落照,重重山雾弄晴光。眼前自是无穷趣,笑被功名有底忙。
《矶山樵唱》
两崖蓊郁有平林,何处呕哑恣赏音。利斧回临溪水曲,遏云清逼石岩阴。步从岛屿青冥近,兴入烟霞紫翠深。拄杖凌高闲著耳,蓦然销却利名心。
《彭蠡渔歌》
欸乃清歌远近分,细听随口不成文。芦花点帽风初急,鸥鸟冲帆日欲曛。一曲遥从云外散,数声长傍月中闻。也知无限乾坤趣,半在烟波与水云。
《南寺晓钟》
声敲百八梦醒初,清隐鸣钟水一隅。风淡白苹霜气冷,云收碧落月华孤。轻开鄡邑千家市,重镇鄱阳万顷湖。夜半山门有舟泊,却疑此地是姑苏。
邵家街一角今貌
邵有道的墓碑铭是由都昌同乡徐相所撰。徐相在功名之途上滞后于邵有道,他只是明正德丁卯(1507年)举人,先后曾任江浙的象山、如皋两县知县,再知广东连州知州。后人从徐相所撰《明大宪副东汇公有道墓碑》以及一些佐证资料,也可了解一些县志上未曾记载的邵有道的生平信息。一是邵有道是借以疾病之故而主动远离庙堂,“优游泉石”的——“以老疾乞解职事,上许之”。二是邵有道父亲邵庠(字天才)因子之贵,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他去世之后被推恩赠儿子邵有道之同职“南京刑部陕西清吏司郎中、文林郎”,母亲詹氏“勤俭兼至,孝敬克全,礼坤道以相夫化行内阃,佐义训以成子名重南都”,尽管已去世,同敕被诰赠为“宜人”。妻子叶氏被封“宜人”。三是邵有道治福建汀州,离任赴滇南任职时,当地八县士民极尽敬仰之举——送别呢,是“涕泗遮挽”;颂德呢,是“为之立亭”,且“有碑思”,有画像祀于生前,简直是以神人相崇。
明世宗在嘉靖七年(1528 年)曾专向云南按察司副使的邵有道下过一纸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对研究明代云南边陲的治理,以及对治边官吏的奖罚,乃至明代敕谕的文本格式等皆有史料价值,在此不妨一录: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云南按察司副使邵有道,金齿、腾冲地方,远在西南极边,接连芒市、南甸、陇川、干厓、木邦、孟密等处。虽有参将管辖,巡行疏阔,官军纵肆,不知法度,往往与夷民交通。官豪之家,又多在夷方置立庄所,役使夷民,倚势剥削,甚至泄露机密,俱无钤束。今特命尔春夏于金齿、秋冬于腾冲,往来驻扎,纠察奸私,整饬兵备,操练军马,修理城池,听理军民词讼,设法蓄积粮储。禁约官豪及军民人等,不许擅往夷方置庄,骚扰及私与夷民交通,泄露机密,贩卖军器火药等项。若有犯者,轻则量情惩治,重在拿问如律。应奏请者,指实参奏。事有应与参将计议者,公同计议,停当而行。仍听镇巡官节制,不许偏执违拗,乖方误事。尔为宪臣,受兹委任,尤须持廉,秉公正己。率下毋或贪黩货利,贻患地方。如违咎不轻,勉之慎之!
广运之宝
嘉靖七年正月
2025年国庆期间市民在原邵家街核心区域的街心公园歌咏
邵传一:福建漳浦县令的以病归休课子
都昌县城恭仁坊明代最后中进士的是邵传一(1578年—1631年)。邵传一,字柏鲁,号匡麓,按辈派他是邵有道之玄孙,属东汇邵氏第廿二世祖。
邵传一年少时入县学,习易经,潜心治学,诵读不辍,就是在严冬,“重霜积雪之下,未尝不手披卷帙”。邵传一科举之路,起初走得特别艰难,为考个举人,曾落榜六次,“七上公车”时,才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举,就像现在说一个高考生,补习了七年才考上大学。中举之年,邵传一已年届31岁。在功名之路上,邵传一又以专一之志,好学不倦,凭韧劲再跋涉了19个春秋,功夫终不负有心人,于崇祯元年(1628年)登刘若宰榜进士,时年正是半百之年。随后,邵传一受命任福建漳浦(今属漳州)县令。邵传一任内鞠躬尽瘁,勤政爱民,多有建树,令民信服。他的仕途生涯极为短暂,以病早退。回到都昌县城恭仁坊老家后,闭户课子,培育四子。邵传一,名传一,其子一辈皆以“一”字入名。他的大儿子邵一忱亦有举人之身,次子邵一恂、幼子邵一憬,皆是邑禀生,也就是乡间所称“补了米的秀才”。邵传一54岁殁,其后裔居狮山乡老舍里邵村、大树乡大岭邵村。
2022年10月本文作者(右)在多宝乡邵家湖村采访都昌邵氏文化
明代都昌邵家街科甲蝉联,簪缨累世,出了四位进士,还有数位有影响的举人,邵仍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邵仍(1495年—1567年),字汝城,号双矶,是东汇邵氏第十九世祖。明嘉靖元年(1522年),27岁的邵仍参加乡试中举。后游历南雍(今江苏南京)等地,潜心理学,以行万里路来融合读万卷书,归来仍是澄明心。他37岁的时候,任四川剑州(今剑阁县一带)知州。两年后,丁母忧,后任河南开封府钧州(今河南禹州市)知州。次年,明世宗南游,停驻钧州,一时车水马龙,军旅冠盖,汴梁道上络绎不绝,地方官吏既怀诚惶诚恐之心侍奉皇上,又揣攀龙附凤之意觊觎要职。不少官吏因失误而获罪,可邵仍从容不迫,竭力其间,深得明世宗赞许,授绮彩之赐。邵仍在钧州知州任上干了六年,根据政绩,应升迁,可他激流勇退,致政归田。一如他的高祖邵嵩,叔父邵有道,邵仍回到家乡,纵情山水,寄兴诗酒。他在大泞池之西的黄金山下,杜门谢客,潜心著述,怡然自得。学识渊博的邵仍为都昌地方文化所作的一大贡献,是凭一己之力编撰《都昌县志》稿。都昌首部县志是明万历年间编纂的,此版《都昌县志》就脱胎于邵仍私辑的初稿。邵仍于明嘉靖年间授文林郎,其妻黄氏“教秉三从,德咸称四”,封孺人。
都昌恭仁坊(邵家街)其他朝代进士史料,此系列续后再刍议。
来源:都昌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