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常时候就喜欢看看咱们本地的新闻,一般来说,长时间内安安静静的基本没什么消息。一旦有什么事儿了,基本上都是大事儿。就如动物园动物骨瘦如柴、海边搭帐篷收费态度恶劣、品品鲜暴雷的事儿,这些发生的事儿都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并引起引起很大的舆论。
文 | 玉龙
平常时候就喜欢看看咱们本地的新闻,一般来说,长时间内安安静静的基本没什么消息。一旦有什么事儿了,基本上都是大事儿。就如动物园动物骨瘦如柴、海边搭帐篷收费态度恶劣、品品鲜暴雷的事儿,这些发生的事儿都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并引起引起很大的舆论。
说实在,对这种情况老百姓是支持的,毕竟有的时候能够维护自己权益最有效率的就只有这一种方式。
而最近在咱们葫芦岛到也没什么大事,但却有一个群体频繁出现在网络上,而且争议也挺大的,这个群体就是老人。
现在社会对老人群体的态度在不同场景完全不同。
比如银发经济,将老年群体摆放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时候,他们就是成了大家争抢的对象。
毕竟大家伙儿都知道老人退休手里有钱,于是就开始琢磨挖掘老人群体的经济价值,包括消费、养老、健康产业等,因银发经济不少企业也的确赚的盆满钵满。
但如果将老年群体放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年轻人对他们的态度又产生了变化。
最直接的矛盾就在于一群每月拿着七八千退休工资的老人,竟然是七八个月入四五千年轻人缴纳的社保在供养,年轻人压力大赚钱难,再加上各种社会压力,便对这样的现状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于是老年人就成了让人“又爱又恨”的群体。
而在咱们葫芦岛平常时候也看不到多少老人,或者说大家伙都在忙着赚钱,没人去关注他们。
但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儿,让大家伙开始关注这个群体。
第一件事就是飞天广场新超市开业,之前为了这件事我还写了一篇《葫芦岛飞天广场“四开”超市,这一次能挺多久?》的文章,阐述的是超市经营的问题。
但在这件事当中,我发现老年人是不可忽略的群体。
一家大型超市开业,门口聚集的百分八九十都是老年人,这种现象放在以前并不正常,但放到现在却是社会环境导致的直接结果。而开业的各种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场面。
比如说两位老人争抢一件商品的局面,腰不疼、腿也不疼了,身体素质的确很棒。
另一件事儿就是另一家仓储超市开业,同样是开业,同样门口聚集的都是老年人。
看到这大家伙儿都会有一个疑问:为啥超市开业会有这么多老年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研究过。
先说老年人这个群体,他们有充沛的时间和自由度,平常时候悠闲养老,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快速传播消息并聚集一处。
超市开业只是他们聚集的一个点,因为超市的消费场景与老年群体完全符合,主要集中在生鲜、粮油、日用品等消费场景,再加上新超市开业优惠力度大,老年人就成了超市的重要核心受众。
比如低价折扣、满减、赠品登类似的优惠活动,老年人都很敏感度、关注度和参与度都是最高的。
相比于年轻人而言,各项优惠加在一起,年轻人算的是总支出,到店后花了多少钱的问题,对优惠也并不敏感。但老年人不同,他们算的是一笔经济账。
米面粮油存储时间长,如果将时间拉长到一年甚至是两年,那么新超市开业的一次优惠折扣,表面上看是老人支出几千,但实际上是省下了几百块,这笔经济账老人算得比谁都清楚。
结果我们也看到,两家新超市开业,老年人成了消费主力了。
而之前我写的那篇关于飞天广场超市开业的文章中提到过,商超该如何经营的问题,毕竟这已经算是“四开”了,前三家都是以失败告终,新开的商超该怎么破局?
如今我似乎在老年群体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毕竟银发经济可不是简单的四个字,其背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商超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己的客户群体和商品销量数据,分析后一定会发现,老年人是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占比会在30%~60%区间,主打生鲜便民的往往超过50%,定位中高端则低于30%。
现实就是你不能忽视老年群体,如果要在老年群体中赚钱,商超的经营策略不妨调整一下。都做年轻人的这生意很好,但他们没钱;做老年群体的买卖可能薄利,但从供应链以及销量上找利润也不是不可能。
最后说一句,当生鲜超市包围小区、当酒水仓库布局社区的时候,大型超市的出路也许就在老看群体中。
全文完,觉得不错,一键三连。
来源:达客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