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喧嚣被隔在市场外头,空气里弥漫着竹篾的清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凳上,佝偻着背,布满老茧的双手却异常灵巧。一压一挑,一穿一梭,竹篾在他指尖翻飞、碰撞,发出“沙沙”的清脆声响,像一曲轻缓的时光协奏。
经纬五十载,匠心守“竹”梦
在眉山天府新区视高街道清水铺社区,走进老综合市场里的一个角落,时光仿佛悄然慢下了脚步。
喧嚣被隔在市场外头,空气里弥漫着竹篾的清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凳上,佝偻着背,布满老茧的双手却异常灵巧。一压一挑,一穿一梭,竹篾在他指尖翻飞、碰撞,发出“沙沙”的清脆声响,像一曲轻缓的时光协奏。
“我从小就跟家里人学这个,编了五十年咯。”听到我们的来意,老人放下手中的活抬起头,脸上漾开朴实的笑容。他便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尹立全。他五十年的光阴,几乎都浸润在这一根根纤薄的竹篾之中。
一双巧手,编织生活与艺术的“经纬”
破竹、刮青、分篾、编织……所有的工序,全靠这双巧手和经验。只见他拿起一把刮得极薄的篾片,手指翻动间,纵横交错,经纬分明。一个筲箕或一把锅刷的雏形,便在这样行云流水的动作里,慢慢生长出来。
“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学这个喽,现在用这些的人也少,不好卖喽!”老人轻声说着,手里的活却一刻未停。这份手艺,曾是父辈养家糊口的依靠,也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记忆。如今,它从“必需品”变成了“老物件”,但老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却让这门手艺在角落里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一个角落,珍藏老街与新区的双重记忆
他的小摊,像一个微型的“活态博物馆”。从实用的菜篮、蒸笼、背篼,到精巧的锅刷、竹耙,每一件都无一钉一铆,全靠结构力学与手工巧思稳稳站立,是匠心,也是智慧。
我们去的时候,对面台阶上还坐了几位老人,和尹立全的老伴儿一起在闲聊。“现在市场里做生意的都搬到外面人多的街上了,这里就他还在喽”,老人们笑着对我们说。这里交易的,不只是一件器物,更是一份延续了数十年的情谊与习惯。
市场外热闹纷繁,充满了现代的活力。而市场角落里的这份坚守,为快速发展的城市保留着一份珍贵的文化底色 。一老一新,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新区多元、包容且富有深度的面貌。
一份坚守,叩问未来与传承的下一篇章
五十年,青丝变白发。当被问及这门手艺的未来,老人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传承,是所有老手艺共同面临的课题。
但希望,也总是在不经意间萌发。或许,当我们停下脚步,认真凝视这份匠心时,传承便有了新的可能。我们的关注、记录与传播,也是一种新时代的“接续”。
竹篾会随时间变旧,但匠心永远不会老去。五十年的光阴,被老人细细地、密密地编织进这一件件竹器里。它们或许不再是生活的刚需,但那份对手艺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根植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值得被看见、被记住。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手艺故事,更是新区的温暖记忆。如果有机会路过那条老街,不妨去那个角落看看,听一听那“沙沙”的竹语,感受一份在快节奏时代里,慢下来的匠心。
您身边是否也有
这样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匠人?
您和竹编之间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 眉山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
撰稿/图片:华夏雨
责编:蔡古梅
主编:文雅
来源:天府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