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H综述丨立足国内,摒弃治疗惯性,践行标准疗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22:44 2

摘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虽是良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但常累及全身多系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补体抑制剂改善PNH患者的生存,已成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在我国的PNH临床实践中,糖皮质激素仍然是常规用药,患者的疾病负担沉重。一项近期发表于《中华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虽是良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但常累及全身多系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补体抑制剂改善PNH患者的生存,已成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在我国的PNH临床实践中,糖皮质激素仍然是常规用药,患者的疾病负担沉重。一项近期发表于《中华血液学杂志》的综述

《糖皮质激素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局限性与挑战》1对糖皮质激素治疗PNH的局限与挑战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国应及时进行治疗策略的更迭。医脉通特别梳理相关内容如下。

糖皮质激素治疗PNH的局限性

PNH的核心发病机制是机体内末端补体系统呈持续活化状态而不被抑制,导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破坏,引起多种溶血相关的临床症状,还可能出现血栓、肾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增加早期死亡的风险。糖皮质激素虽具有广泛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是不能解决PNH的末端补体激活这一根本病因,无法避免末端补体介导的血管内溶血发生1。既往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对少部分患者短期应用可能减轻溶血发作,不能排除是显性溶血发作后的暂歇阶段中血红蛋白上升,或者是输血支持的结果2。持续治疗后,患者多会出现激素无效或依赖。在糖皮质激素等传统治疗模式下,PNH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66.8%1 。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糖皮质激素在维持治疗PNH过程中不能有效控制溶血,无法改善贫血、血栓情况及肾功能,误用或滥用甚至会加速PNH患者病情的恶化。

一项研究纳入了在韩国PNH登记中心注册的97例PNH患者,入组后被分为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显示,激素治疗PNH无法控制溶血,仍有高达85.7%的PNH患者经历血管内溶血,伴发腹痛、呼吸困难,且需要红细胞输注的比例更高3 。

我国一项有关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PNH的研究纳入了26例疾病高活动状态的患者,前瞻性自身对照比较发现,泼尼松治疗后1、3、6个月无患者达到溶血控制(乳酸脱氢酶[LDH]<1.5×正常上限)。血清LDH、血红蛋白、间接胆红素水平、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D-二聚体水平、肾小球滤过率(GFR)治疗前后未见改善(图1)2 。

图1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LDH、血红蛋白、GFR、D-二聚体变化

德国一项研究报道了1例56岁的男性PNH病例接受了大约15年的泼尼松治疗,患者出现频繁的溶血发作以及血栓和肾功能恶化,在调整为依库珠单抗治疗后,其血红蛋白和LDH水平快速恢复正常,溶血得到控制,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耐受性良好4 。

尽管多项研究都显示糖皮质激素对于PNH的治疗无效,但由于其价格便宜、方便使用,部分患者对疾病认知度与治疗期望值低,导致激素在我国仍然被广泛应用。根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PNH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调研数据5,我国约91.3%的PNH患者仍然接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的传统治疗模式,包括糖皮质激素、铁剂、抗凝药物、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9月至2023年5月来自浙江省20家医院收治的295例PNH患者6 ,发现超过80%的患者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存在安全性挑战,长期使用带来诸多严重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的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用药时间和剂量相关,可累及肌肉骨骼、胃肠、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皮肤、眼部和免疫系统(图2),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7。短程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通常指治疗时间少于30天)不良反应常被忽视,主要包括感染倾向、胃肠道不耐受、失眠、情绪改变、水钠潴留、伤口愈合延迟、高血糖、痤疮样皮损等7,8。长期使用激素可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包括医源性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骨缺血性坏死、高血压和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动静脉血栓栓塞、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糖尿病、精神病性症状(如轻躁狂)等7,9。另外,即使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也可产生危害,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导致骨量减少,使用5mg泼尼松3个月,严重感染的风险增加30%1011

我国一项单中心观察性研究(2005–2015年)发现,81例经典型PNH患者的糖皮质激素平均治疗时长为7.5个月,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感染、骨质疏松症和高血糖。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会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导致致病微生物的活动性增强,繁殖加快,引起感染扩散。对于PNH患者这类特殊的人群,任何一次感染都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和恶化,临床应警惕1 。

国内外PNH指南/共识均不建议长期应用激素,补体抑制剂是标准治疗手段

目前国外专家已摒弃糖皮质激素作为PNH的治疗选择,建议不使用或仅在合并其他需要用糖皮质激素情况下使用(表1)。实际上,即使短期使用激素控制溶血发作,也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更多的是经验性选择1 。

随着补体领域的探索,补体抑制剂已成为治疗PNH的有效药物,PNH患者的生存率已经接近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对照组,PNH的一线治疗选择也转变为补体靶向治疗。首个靶向末端补体C5的补体抑制剂依库珠单抗,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对PNH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减轻PNH溶血程度、减少输血需求,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升至95.5%12-15。

研究显示,依库珠单抗治疗1周,LDH水平快速改善,并在后续治疗中维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图3)12 。

图3 依库珠单抗降低LDH水平

此外,约60%的PNH患者在应用依库珠单抗治疗期间肾功能可保持稳定,30%以上的患者肾功能得到改善(表2)13 。

表2 依库珠单抗改善或维持肾功能

同时,依库珠单抗治疗后,血栓栓塞(TE)年发生率从7.37例/100患者降低至1.07例/100患者,相对降低85%(表3)14 。

表3 依库珠单抗减少TE的发生

另外,可伐利单抗、伊普可泮在PNH患者中的疗效也得到了证实。COMMODORE 3研究纳入未接受过C5补体抑制剂治疗的PNH患者,经可伐利单抗治疗后,患者的平均LDH水平第三周即可达到≤1.5×正常上限(ULN),并持续至第25周,分别有78.7%和51%的患者达到了溶血控制和避免输血的主要终点16 。APPLY-PNH研究显示,对于C5抑制剂治疗后存在血管外溶血的经典型PNH成年患者,伊普可泮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17

即使在无法使用补体抑制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情况下,对症支持,包括输血、抗凝及其他支持治疗,也能改善短期的症状,待患者条件允许后,再进行其他有效的治疗。如果滥用糖皮质激素,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糖皮质激素相关并发症,使患者丧失其他治疗的机会1 。

总结

糖皮质激素短时间内较难改善PNH患者的急性溶血症状,长期治疗更无获益。在维持治疗过程中,不能控制溶血,也没有改善贫血、血栓形成情况及肾功能,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会导致各种严重的不良反应。补体抑制剂可有效控制溶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PNH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PNH需要终身管理,建议规范治疗方式,以助力患者实现更好的疾病控制和生存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韩冰, 糖皮质激素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局限性与挑战.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5,46(3):193-197.

2.杨慧, 等. 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疗效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7):560-566.

3.Lee JW, et al. Ineffective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for Hemolysis Management of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J]. Blood, 2014, 124(21): 5151.

4.Röth A, et al. 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 to prednisone or not to prednisone?--a case report of a patient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steroids for 15 yrs and significant response on eculizumab. Eur J Haematol. 2015 Aug;95(2):177-80.

5.中国PNH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2023年).

6.许改香, 等. 浙江省289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4, 45(6) : 549-555.

7.Aulakh R, Singh S. Strategies for minimizing corticosteroid toxicity: a review. Indian J Pediatr. 2008 Oct;75(10):1067-73.

8.Noetzlin S, et al. Short-term glucocorticoid-related sid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a narrative review and practical approach. Swiss Med Wkly. 2022 Jan 7;152:w30088.

9.杨宝峰, 陈建国,等. 药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0.Hanly JG, Lethbridge L. Use of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Biologics, and Corticosteroids in Older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ver 20 Years. J Rheumatol. 2021 Jul;48(7):977-984.

11.Timmermans S, et al.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Glucocorticoid Biology. Front Immunol. 2019 Jul 4;10:1545.

12.Hillmen P, et al. 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ustained eculizumab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 Br J Haematol. 2013 Jul;162(1):62-73.

13.Hillmen P, et al. Long-term effect of the complement inhibitor eculizumab on kidne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m J Hematol. 2010 Aug;85(8):553-9.

14.Hillmen P, et al. Effect of the complement inhibitor eculizumab on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Blood. 2007 Dec 1;110(12):4123-8.

15.Richard J. et al.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eculizumab in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sustained efficacy and improved survival. Blood (2011) 117 (25): 6786–6792.

16.Liu H,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C5 inhibitor crovalimab in complement inhibitor-naive patients with PNH (COMMODORE 3): A multicenter, Phase 3, single-arm study. Am J Hematol. 2023 Sep;98(9):1407-1414.

17.Peffault de Latour R, et al. Oral Iptacopan Monotherapy in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N Engl J Med. 2024 Mar 14;390(11):994-1008.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得转发或分享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59438

有效期至:2025-8-9

编辑:Huki

审校:Vera

排版:Aiden

执行:Re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