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话一出,可能不少朋友都会有话说!有人甚至拍案而起:“格局太小,活该被欺负!” 有人有可能阴阳怪气的说:“你行你上啊,别光嘴上跑火车。”还有人直接甩出地图截图:“广西到河内才300公里,比去西安还近,打下来不香吗?”
“汉唐那么牛,为什么放着东南亚不吞?是害怕?是不是古人太怂了?”
昆话一出,可能不少朋友都会有话说!有人甚至拍案而起:“格局太小,活该被欺负!” 有人有可能阴阳怪气的说:“你行你上啊,别光嘴上跑火车。”还有人直接甩出地图截图:“广西到河内才300公里,比去西安还近,打下来不香吗?”
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不是古人怂,而是他们比我们更清醒!
今天咱不整那些“上帝视角”的马后炮,也不拿现代地图开疆,就蹲下来,看看一千多年前那些穿麻布、骑瘦马、靠算盘过日子的古人,到底是怎么盘算这笔账的。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古代中国压根不是“地图控”,更不是“领土狂”。它扩张,从来不是为了“更大”,而是为了“更稳”,这个道理说起来也非常简单。
就拿唐朝来说,那时的长安街头有波斯人、粟特人、回鹘人满街走,丝绸之路上驼队连成线。当时朝廷往西砸钱,把安西都护府一路推到龟兹(今新疆库车),驻军几万,每年光运粮就得几十万石!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可不是面子工程,是实打实的战略投资,同时这个投资也是要长期进行下去的。
为啥?因为西域能种地、能收税、能挡突厥。天山脚下的绿洲,小麦一茬接一茬,马场养得出精锐骑兵,商队一过还能抽税。哪怕路远,但陆路能通,消息能传,军队能调,朝廷心里就有底。
可往南呢?安南(今越南北部)虽然也挂了个“都护府”的牌子,但朝廷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意思意思”。派几个流官,修两座城,留几百兵,剩下的全靠当地豪强自己折腾。结果不到三百年,人家自己立国称王,中原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反观西域,哪怕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吐蕃占了,敦煌张家的归义军还能在848年揭竿而起,三年收复十一州,硬是把大唐的西北门缝又给撑开了。
同样是边疆,一个越守越牢,一个越管越散!问题出在哪里?
不在刀快不快,而在玩法根本不是一个频道。
古代中国来说,骨子里其实就是个“种地文明”,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它的命脉系在三件事上:土地能产粮,道路能通京,边境能防骑。所以它看一块地,先问三句:能种吗?能连吗?能守吗?
西域,三问全答“能”。
东南亚?第一问就卡住了。
除了红河三角洲那一小片平原,其他地方不是雨林就是山沟,部落散得像撒了一地芝麻,语言风俗千奇百怪。当地人靠海吃饭,今天跟占婆换香料,明天跟真腊做瓷器生意,压根不靠种地活命。你派个县令过去,一本正经说:“按《唐律》交田赋。”人家眨眨眼:“我家没田,只有船,你要不要收船税?”
更要命的是气候,中原士兵一进安南,湿热交蒸,蚊虫乱飞,疟疾、痢疾轮番上阵。十个人去,四五个躺下,剩下的还得抬棺材回来,这种情况,你说怎么办?运粮?陆路翻山越岭,人马累死一半;走海路?风浪一来,船翻人亡,这就更难搞了。算下来,收的税还不够付医药费和运费。
这哪是开疆拓土?简直是给国库挖坑。
所以唐朝不是打不下,而是打下来也守不住,守住了也养不起。与其硬塞进体制里天天擦屁股,不如让它在朝贡体系里当个“乖孩子” 逢年过节来磕个头,送点象牙犀角,大家面子都好看。
有趣的是,越南人独立后,立马换了活法:不搞郡县,不推儒学,反而死死攥住港口,跟阿拉伯商人做买卖,靠海吃饭,活成了“小中华”。你看,不是地方不行,是规则得对路。
这就引出一个更深层的真相:陆权和海权,压根是两种文明操作系统。
陆权帝国像老农,讲究一锄一锄深耕,土地连成片,权力从中央一层层压到村头。丢了西域,等于拆了院墙,游牧骑兵明天就能冲进关中抢粮。
海权帝国则像商人,不求占地,只求控港。大英帝国本土还没广西大,但靠着新加坡、孟买、开普敦这些“海上收费站”,躺着收全球关税。荷兰更绝,靠几支商船队,就能在17世纪称霸海洋,根本不用养百万陆军。
可古代中国,是“种地文明”的祖师爷。它的财政靠田赋,兵源靠户籍,文化靠礼教,整套系统都是为“连片农耕+陆路控制”量身定做的。你让它去玩“港口分权+海上贸易”那一套?等于让一个只会炖红烧肉的老厨子,突然去搞分子料理,锅没换,刀没换,连盐都是粗粒的,怎么做?
当然,历史也有“意外”。
南宋就是个被迫“转职”的例子。北宋一亡,北方耕地全丢,朝廷只能靠东南沿海续命。结果歪打正着,海上贸易火得不行,市舶司一年收入顶得上北宋好几年,泉州港停满波斯、阿拉伯商船,连皇帝都靠卖龙泉青瓷回血。
那时候的南宋,其实已经摸到了海权的门把手。水师三万人,装备霹雳炮,1132年陈家岛一战,一把火把金军水师烧成灰,堪称古代海战天花板。
可命运没给它机会。
因为13世纪的世界,还是陆权说了算。蒙古铁骑横扫欧亚,虽然三次打日本都因台风翻船(说白了就是船不行、海战外行),但对付南宋这种“半陆半海”的混合体,照样碾压。崖山一战,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中国重回纯陆权轨道。
到了清朝,这种“路径依赖”更明显。
顺治帝当年直接下海禁令:“片板不许下海!” 乾隆皇帝做法更绝,只留广州十三行通商,其他的不准搞。很多人骂这是“闭关锁国”,但站在统治者角度看,其实是主动隔离风险,海权带来的不仅是银子,还有天主教、新思想、地方豪强坐大,这些都可能动摇“皇权—郡县—小农”这个铁三角。
最典型的例子:乾隆年间,越南主动请求“内附”,想从藩属国变成正式领土。结果直接被乾隆皇帝一口回绝!
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是他不爱地盘,而是他太清楚一个情况:收了越南,就得按海权逻辑管,要建水师、要放权、还要应付复杂的海上外交。成本高不说,还可能养出第二个“安南”。不如维持朝贡关系,面子有了,风险没了。
后来甲午战争,清朝输得底裤都不剩。表面看是北洋水师不行,实则是**整个战略思维还停在陆权时代**。日本已经转型成海权国家,目标是控岛、控线、控贸易节点;清朝却还在想着“守住海岸线”,把军舰当浮动炮台用。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汉唐为啥不吞东南亚?
答案其实特别清醒:不是不能,是不适合;不是不想,是不值。
它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靠什么吃饭,也知道哪些“看起来很美”的地方,其实是战略陷阱。这种克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顶级的战略定力。
今天很多人动不动就说“古人目光短浅”,但你设身处地想想:在没有抗生素、没有冷链、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往热带雨林里派兵驻守,等于送人头;而守西域,至少还能种点粮、挡点敌、赚点商路钱。
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无所不取,而是有所不为。
所以,下次再看到“汉唐为何不打东南亚”这种问题,别急着嘲讽古人。先问问自己:如果让你穿越回去当皇帝,面对高昂的驻军成本、失控的地方豪强、致命的热带疾病,你敢不敢赌?
或许,正是这种“不贪”的清醒,才让中华文明在五千年风雨中,始终没被拖垮、没被稀释、没被带偏节奏。
来源:不甘侃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