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重要通报:我国国家安全机关成功破获一起美国针对中国的重大网络攻击案件,固定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攻击入侵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关键证据,有力挫败了美方通过网络攻击进行窃密与渗透破坏的企图,牢牢守护了“北京时间”的安全防线。
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重要通报:我国国家安全机关成功破获一起美国针对中国的重大网络攻击案件,固定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攻击入侵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关键证据,有力挫败了美方通过网络攻击进行窃密与渗透破坏的企图,牢牢守护了“北京时间”的安全防线。
国家授时中心坐落于陕西西安,是国家时间频率体系的核心枢纽,负责“北京时间”的产生、维护与发播任务。它不仅为通信、金融、电力、交通、测绘、国防等关键领域提供纳秒级的高精度授时服务,也是参与国际标准时间协调的重要数据来源。
时间精度,事关国计民生,更牵动国家安全。日常生活中,手表快慢一两秒或许无伤大雅,但在航天器交会对接等高精尖任务中,0.01秒的误差就可能导致78米的偏差——根据“距离误差 = 速度 × 时间误差”的计算,以每秒7.8公里的轨道速度运行,0.01秒足以令飞船偏离预定位置近八十米。
距离误差 = 速度 × 时间误差 = 7,800 m/s × 0.01 s = 78米。
可以说,没有精准的时间基准,航天任务就如怒海孤舟,寸步难行。
国家安全机关的深入调查显示,美国安局对国家授时中心的网络攻击呈现出长期预谋、递进渗透、体系运作的鲜明特征:
2022年3月起,美方利用某境外品牌手机的系统漏洞,通过短信服务侵入并操控国家授时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非法获取其中存储的敏感信息;2023年4月,美方进一步利用窃取的账户凭证,多次入侵授时中心内部计算机,侦察系统架构与运行机制;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期间,美方更专门调动新型网络作战平台,动用多达42种特种攻击武器,对授时中心内网发起高强度攻击,并试图渗透至国家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预埋潜在破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虽自诩为“国际法治维护者”,却持续利用其技术优势与国际话语权,掩盖自身违反国际法的网络攻击行径。
此次针对中国授时系统的攻击,与其公开宣称的立场严重背离,揭示出其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军工单位、科研机构限制苹果等外国品牌手机进入敏感区域,并非无的放矢。
如果连国家级授时中心这样的核心设施都成为被攻击目标,普通企业和机构在面对定向网络攻击时更难以有效防御。防患于未然,既是对国家安全的负责,也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必须保持的战略清醒。
限制特定外媒品牌终端,不是封闭保守,而是基于现实威胁的必然选择——在看不见硝烟的网络空间中,每一秒都值得守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堡垒。
来源:笑看云跳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