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页间的丹心与悲怆——吴石将军狱中遗书赏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0 10:09 2

摘要:“我家累世寒儒,读书为善,向为乡邻、戚友敬爱。先君生余,已届晚年,所期许者甚深。余于民元参加学生军,北伐满清,未几和议告成,乃从入伍生而预备学校、而保定军校,嗣更留学日本炮兵学校与陆军大学。在学时期,以勤苦劬学闻于侪辈。保定军校与留学日本,均得以第一人卒业。任

“我家累世寒儒,读书为善,向为乡邻、戚友敬爱。先君生余,已届晚年,所期许者甚深。余于民元参加学生军,北伐满清,未几和议告成,乃从入伍生而预备学校、而保定军校,嗣更留学日本炮兵学校与陆军大学。在学时期,以勤苦劬学闻于侪辈。保定军校与留学日本,均得以第一人卒业。任事以还,忠慎勤清,绝不丝毫苟且,一息偷安。凡我师生僚友,无不称道,不绝于口。所著成绩,知我均能道之,不愿具述。

余韶龄颇聪颖,第因体孱多病,先君又衣食于奔走,致少年失学。幸入军事学校后,自知励志殚力苦读,不特文艺学术出人头地,而体魄与术科亦极强胜。壮岁旅居北燕,受业于何梅生先生之门,经义诗词亦见精进,极蒙梅生夫子之赞许。友朋多以十二能之人自我,盖谓娴中外古今兵学,通文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也。不图今日竞陷此悲境,不能自保其身,亦可痛也。

自幼读书,颇知敦义爱人。自为学至于任事四十年来,对于助人一事,往往超越一己能力范围,对于恤贫周急,以及患难、失业之救济,冤狱之平反,慈善之提倡,经予一手力行者,不知凡几。今兹陷于囹圄,又复伊谁能救我乎。可笑亦复可哀!

余年廿九,方与碧奎结婚,壮年气盛,家中事稍不当意,便辞色俱厉。然余心地温厚,待碧奎亦克尽夫道。碧奎既能忍受余之愤怒无怨色,待余亦甚亲切。卅年夫妇,极见和睦。此次累及碧奎,无辜亦陷羁缧绁,余诚有负渠矣。

提及儿女,至为伤心。长男美成原在武汉大学肄业,不幸于民卅五乘轮返京途中轮遭回禄,美儿失踪至今生死未卜,余与碧奎朝夕思念不置。二男展成生二月而殇,四男、五男均于抗战期间因乏良医良药,一因脑膜炎死于桂林,一因肺炎死于贵阳。两儿聪颖异常,爱我尤甚,均遭夭折,岂不痛哉。

三男韶成、长女兰成,原在南京中大与上海医学院肄业,音书断绝,已期年矣。余最钟爱之少子健成今年才六龄,自伊呱呱坠地以来,虽未久离余膝下,朝夕拥抱调笑,无所不至,其足以解我忧愁。诚惟此子是赖,春间方报名入私立幼稚园,余尚未见其入学已被逮,不知父子尚有见面之日否?思之不禁泪涔涔下矣。

余著述除军事学课本多种不计外,第一部出版者为《兵学辞典》,抗战前虽再版,抗战间继续三版,并继以初、续两编刊行,国内外莫不视为最优良之军学参考,胜利后本拟综合三编重新修订,以人事总未果。是均愿知我诸友好,设若予有不幸,为我辑印之也。

余惟一资财全在书籍。乃因抗战撤退南京,所携带者仅少数而已;在桂亦经添补,桂柳会战退却,亦无法携带,遭二度损失。余素不事资产,生活亦俭朴。抗战前余薪入较丰,所羡余于抗战期间,补贴无遗。胜利后,以人事纷冗,用度较大,有赖刘功芸兄与长芝族重侄经济上援助者靡甚,余何能忘之。所望儿辈体会余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谨守吾家清廉俭家风,则吾意足矣。

十余年来风尘仆仆,又因抗战八载以迄于今,戎马关山都无闲逸之境,致读书养性功夫,大大欠缺。而有今日失足,夫复何言,夫复何言!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以上是吴石将军的遗书,从中我读到了“泛黄纸页里的高贵灵魂”。

吴石将军的名字如同一颗被暗夜遮蔽的星辰,直到他用生命践行信仰的那一刻,才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光芒。他的狱中遗书,并非简单的生平自述或临终嘱托,而是一部浓缩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军人的理想、坚守、遗憾与柔情的精神史诗。这泛黄纸页间的字句脉络,触碰到的不仅是一段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更是一个民族在动荡岁月中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挣扎与执着追求。作为一名沉浸于历史文本研究的写作者,我试图跳出既有解读的框架,从人性的深度、文化的根脉出发,挖掘这份遗书背后被忽略的精神密码,让这位“十二能”将军的形象在文字中重新鲜活,让他的丹心与悲怆穿越时空,抵达每一个渴望理解信仰与生命的心灵。

一、儒将根基:传统教养铸就的精神品格

(一)累世寒儒的家风传承

“我家累世寒儒,读书为善,向为乡邻、戚友敬爱。”遗书开篇的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为吴石将军的一生定下了精神基调。在传统中国社会,“寒儒”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清贫,更代表着一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精神追求。“读书为善”四个字,是吴家世代相传的家训,也是吴石将军一生恪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家风的滋养,让他在日后的军旅生涯与学术探索中,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区别于那些只懂杀伐征战的武夫。

先君在晚年对他寄予的深切期许,成为了他一生前行的精神动力。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父亲的期许往往承载着家族的荣誉与希望,吴石将军将这份期许内化为自我要求的标尺。从民元参加学生军北伐满清,到进入保定军校深造,再到远赴日本留学,他的每一步选择,都离不开家族赋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责任感,让他在求学期间“以勤苦劬学闻于侪辈”,最终以第一人的优异成绩从保定军校与日本陆军大学卒业。这份对学业的极致追求,正是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精神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

(二)“十二能”背后的文化素养

遗书对自身才能的自述,展现了一位集兵家智慧与文人情怀于一身的儒将形象。“友朋多以十二能之人自我,盖谓娴中外古今兵学,通文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也。”这“十二能”并非刻意炫耀,而是他多年勤学不辍的自然结果,背后蕴含着传统文人“博文约礼”的教育理想。

在军事领域,他精通中外古今兵学,既深入研习中国传统兵学经典,又系统学习西方及日本的军事理论,这种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学术视野,让他在军事实践与理论研究中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兵学辞典》的广泛传播与多次再版,便是最好的证明。在文学领域,他受业于何梅生先生之门,经义诗词造诣颇深,不仅有《东游甲乙稿》等诗集出版,更有大量未刊诗稿流传。这种文学素养,让他在冰冷的军事世界中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温情与对生命的敬畏,也让他的遗书充满了文学的感染力与思想的深度。

而英语、日语的精通,以及骑、射、驾、泳等技能的掌握,则体现了他适应时代变革的开放心态。在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面临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传统文人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变革的需求。吴石将军主动学习西方语言与现代技能,展现了一位进步知识分子突破传统束缚、追求救国真理的积极姿态。这种“文武并重”的精神,在他日后的著述与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成为他区别于传统儒将的鲜明特征。

二、初心坚守:从北伐到入狱的忠善之路

(一)军事生涯中的“忠慎勤清”

“任事以还,忠慎勤清,绝不丝毫苟且,一息偷安。”这十二个字是吴石将军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度概括,也是他一生坚守的职业操守。从参加学生军北伐开始,他便将“忠”字刻在心头。这里的“忠”,并非对某个具体政权的盲目效忠,而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在抗战八载的烽火岁月中,他戎马关山,辗转各地,为抵御外侮贡献着自己的军事智慧与力量。

“慎”与“勤”是他行事的准则。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与军事学者,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无数将士的生命与国家的安危。因此,在军事指挥与学术研究中,他始终保持着谨慎细致的态度,勤勤恳恳,不敢有丝毫懈怠。保定军校与日本陆军大学的求学经历,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务实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也让他在师生僚友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清”则是他作为官员的底线。在那个腐败丛生的年代,吴石将军始终坚守清廉的操守,“素不事资产,生活亦俭朴”。他将自己的薪俸多用于购书与援助戚友,甚至在胜利后因用度较大而需要亲友的经济援助。这种清廉自守的品格,源于他“累世寒儒”的家风传承,也体现了他对儒家“克己复礼”思想的践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如同一股清流,坚守着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

(二)敦义爱人的人生准则

“自幼读书,颇知敦义爱人。自为学至于任事四十年来,对于助人一事,往往超越一己能力范围。”吴石将军的遗书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军人的刚毅,更流露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温情。他热衷于恤贫周急,救济患难失业之人,为冤狱平反,提倡慈善事业。这些行为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他内心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是儒家“仁爱”思想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然而,这位一生助人无数的善人,最终却“陷于囹圄,又复伊谁能救我乎”,发出了“可笑亦复可哀”的悲鸣。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在那个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年代,坚守正义与善良的人往往会遭到迫害,而吴石将军的遭遇,正是无数正直之士命运的缩影。他的悲鸣,既是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慨叹,也是对黑暗现实的无声控诉。

三、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的交织

(一)对家人的愧疚与牵挂

在遗书的字里行间,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吴石将军对家人的愧疚与牵挂。这份情感,让这位刚毅的将军展现出了柔软的一面,也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对妻子碧奎,他充满了愧疚之情。“此次累及碧奎,无辜亦陷羁缧绁,余诚有负渠矣。”寥寥数语,道尽了他对妻子的亏欠。三十年的夫妻和睦,妻子的包容与体贴,都成为他心中最温暖的回忆。而如今,却因自己的原因让妻子身陷囹圄,这种愧疚感如利刃般刺痛着他的心。

提及儿女,更是“至为伤心”。长男美成失踪,生死未卜;二男展成夭折;四男、五男在抗战期间因缺乏良医良药先后离世;三男韶成与长女兰成音书断绝;最钟爱的少子健成年仅六岁,自他被捕后便天各一方,不知能否再见。一连串的家庭悲剧,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每一个孩子的遭遇,都让他痛彻心扉。尤其是对少子健成的思念,“思之不禁泪涔涔下矣”,这种父子情深,打破了将军在人们心中固有的铁血形象,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温情与无奈。

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无数家庭面临着与吴石将军家相似的命运。亲人离散、骨肉分离成为常态。吴石将军在遗书中对家人的牵挂,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家庭悲剧的真实写照。他的痛苦,是整个民族在动荡岁月中痛苦的缩影。

(二)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的抉择

作为一名心怀家国的军人与学者,吴石将军始终在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救国救民的重任,因此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军事工作与学术研究中,从而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与照顾。在抗战八载的烽火岁月中,他“戎马关山都无闲逸之境”,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当他面临生死抉择时,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与理想,为国家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抉择,意味着他将永远失去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意味着他将让家人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在遗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人的愧疚,但更多的是他对家国大义的执着追求。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共同的品质,也是他们能够在艰难险阻中坚持前行的力量源泉。

四、学术理想的坚守与遗憾

(一)军事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吴石将军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学者。他的遗书中详细列举了自己的著述成果,展现了他在军事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与卓越成就。第一部出版的《兵学辞典》,在抗战前后多次再版,并出版初、续两编,“国内外莫不视为最优良之军学参考”,成为军事领域的经典著作。此外,他还编著了《孙子兵法简编》《克罗则维兹兵法研究》《新战术之研究》《新国防论》等一系列军事著作,对中国近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贯通古今,既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兵学经典,如《孙子兵法》《左传》等,又注重从历史中汲取军事智慧,编著《历朝武学集解》;二是融合中外,系统学习西方及日本的军事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军事思想;三是紧密联系现实,他的著作多围绕抗战与国防建设展开,如《抗日新战法》《抗日回想录》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未竟的学术心愿与文化传承的渴望

然而,在吴石将军的学术生涯中,充满了太多的遗憾。由于战乱频繁,他的许多研究成果未能完成或遗失。《左传兵法初稿》在桂柳会战中遗落,虽想重编却未能如愿;《抗日新战法》《抗日回想录》等著作仅收集了资料,尚未着手编纂;大量的诗稿在战时丢失,未及刊印。这些未竟的心愿,成为他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更让他痛心的是藏书的多次损失。他将书籍视为自己唯一的资财,其中不乏日本秘密兵书、日本陆大教程等珍贵资料,以及大量的古书。但在抗战撤退南京与桂柳会战退却过程中,这些藏书两次遭受重大损失,仅少数得以保存。即便如此,他依然对文化传承充满了渴望,希望儿辈能够善为整理保存剩余藏书,并恳请友好协助建立小规模图书馆,“以作纪念,俾我爱书与好读之美习,传诸后人”。

这种对学术理想的坚守与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体现了吴石将军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在他看来,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不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救国救民的重要途径。通过军事学术研究,他希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通过文化传承,他希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治学精神传递给后人,为民族的复兴奠定文化基础。

五、时代悲剧下的精神独白

(一)对自身命运的反思与无奈

“十余年来风尘仆仆,又因抗战八载以迄于今,戎马关山都无闲逸之境,致读书养性功夫,大大欠缺。而有今日失足,夫复何言,夫复何言!”这段文字是吴石将军对自己命运的反思,看似是自我责备,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无奈与悲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始终为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奔走操劳,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养性”。所谓的“失足”,并非他个人的过错,而是黑暗现实对正义与理想的无情碾压。

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与反动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吴石将军选择站在人民的一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这种选择注定会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他的入狱与牺牲,是他坚守信仰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他的反思,既是对自己未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的遗憾,也是对那个时代无法容纳正义与理想的控诉。

(二)绝命诗中的丹心与气节

遗书结尾的两首绝命诗,是吴石将军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字字泣血,句句含情,展现了他的丹心与气节。“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前两句抒发了他对世事无常、命运难测的感慨,后两句则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坚守忠善却遭遇悲惨结局的悲愤。他一生致力于国家与民族的事业,始终坚守着忠善的品格,却最终身陷囹圄,面临死亡的威胁,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感到无比的悲痛。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这首诗则展现了他对生死的坦然与对信仰的执着。五十七年的人生,如一场梦境,声名与志业都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化为乌有,但他始终坚守着一颗赤诚的丹心。他相信,凭借这颗丹心,他在九泉之下也能够对得起父亲的期许。这种对信仰的坚守,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展现了一位革命先烈的崇高气节。

这两首绝命诗,是吴石将军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后人的嘱托。他用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忠诚、善良、遗憾与悲愤传递给后人,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位为国家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

六、遗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一)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

吴石将军的狱中遗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从史料角度来看,它详细记录了吴石将军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家庭情况等内容,为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革命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他对自己军事著述的列举与学术思想的阐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军事理论的发展脉络。

从文学角度来看,遗书语言质朴真挚,情感饱满深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位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遗书中对家庭的牵挂、对学术的执着、对命运的感慨,都通过简洁而精准的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堪称近代散文中的佳作。

从思想角度来看,遗书展现了吴石将军的儒家思想修养、爱国情怀、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为我们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典型样本。他的“忠慎勤清”、“敦义爱人”等品格,以及“文武并重”的学术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穿越时空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吴石将军的狱中遗书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革命先烈爱国情怀的生动教材。吴石将军对国家与民族的赤胆忠心,对信仰的执着追求,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坚守爱国初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遗书所展现的“忠慎勤清”的职业操守与“敦义爱人”的道德品质,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道德启示。在当今社会,部分人存在着职业道德缺失、道德观念淡薄等问题,吴石将军的品格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为我们树立了道德的标杆。

最后,吴石将军对学术理想的坚守与对文化传承的渴望,对当代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社会,学术浮躁、文化功利化等现象依然存在,吴石将军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提醒着我们要沉下心来做学问,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七: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吴石将军的狱中遗书,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精神史诗。它记录了一位儒将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位革命者的信仰坚守,倾诉了一位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在这份遗书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智慧与才华,感受到了他的温情与悲痛,更体会到了他的丹心与气节。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吴石将军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如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狱中遗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吴石将军一样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来源:英雄拒绝黄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