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耳语来自南边。电动车加税38%,钢铁加税15%,文件签字前夜,某方代表把电话打到了加拿大贸易部长家里。第二天,多伦多港口的货船就空了一半仓位。中国反击更快,菜籽油、豌豆直接列入清单,两项加起来占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的五分之一。农民还没搞清发生了什么,订单系统
加拿大农民仓库里堆满卖不出去的菜籽油,只因为渥太华听了一句耳语。
那耳语来自南边。电动车加税38%,钢铁加税15%,文件签字前夜,某方代表把电话打到了加拿大贸易部长家里。第二天,多伦多港口的货船就空了一半仓位。中国反击更快,菜籽油、豌豆直接列入清单,两项加起来占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的五分之一。农民还没搞清发生了什么,订单系统已经跳红。
去年中加贸易额刚破千亿美金,加拿大卖的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中国卖的是工厂里造出来的东西。土地里的东西今年还在长,工厂里的东西却进不了港口。温哥华一位做谷物出口的经理说,仓库租金每天涨,豆子再堆下去,只能拿去喂猪。喂猪都嫌贵,运费比豆子本身还高。
有人算过账,菜籽油如果失去中国市场,加拿大全年外汇收入少掉整整12%。听起来像个小数点,放到农场里就是贷款还不上,设备换不起,明年种子都没钱买。连锁反应最快的是银行,农业信贷违约率两周内翻了一倍。银行一紧张,利息就往上抬,城里做房贷的也跟着心慌。谁也没想到,一颗豆子能把楼市吓出冷汗。
中国这边也没占到便宜。电动车出口加拿大的量不算大,可零部件企业一大片,一个螺丝钉被加税,整条流水线就要重新排产。广东一家做电池隔膜的小厂,原来每周往蒙特利尔发五个柜,现在客户直接取消订单,老板只能把夜班停掉,两百多号人原地放假。放假不是休假,是没有工资的那种。工人回家,房租、学费、奶粉钱,一样不少。
更难受的是,美国市场也在旁边看着。加拿大替人挡枪,美国车企却悄悄降价,特斯拉在温哥华直接降了三千加元,销量蹭蹭往上涨。消费者才不管政治,谁便宜买谁。中国电动车被加税,美国车补位,市场份额一点没掉,掉的是加拿大自己的钱包。渥太华本来想表忠心,结果成了别人的折扣卖场。
有人翻出旧账,2018年也是这个国家,跟着邻居去加税,最后邻居自己先谈判,把关税降了,它却孤零零站在原地,农产品烂在地里。历史没走远,只是换了一批豆子。农民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镜头对着仓库,成吨的豌豆像黄色的小山。评论区里有人提醒,这次再不吸取教训,下一次被踢出去的可能是小麦,也可能是钾肥。土地多,也经不起年年折腾。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只回了一句话:愿意谈,也不怕打。七个字,比任何长篇大论都硬气。市场大,产业链全,少了谁都能转。加拿大却不行,第二大贸易伙伴说翻脸就翻脸,GDP立刻缺一角。有人劝渥太华回头,用WTO规则解决,起码还能保住面子。规则写在那里,谁先用谁占理,偏偏有人爱绕远路。
绕远路的代价是肉眼可见的。加元汇率连跌五天,央行被迫加息预期提前,股市里农业板块一周蒸发百亿市值。城里人在为房贷发愁,乡下人在为仓库发愁,唯一不发愁的是大洋对岸的卖种子公司,他们早就把明年的代理权悄悄转给了巴西。巴西土地更便宜,运费差不多,豆子一样黄。客户走了,再想拉回来,得花双倍力气。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不只是关税高低的问题,而是信任问题。今天能撕毁一个清单,明天就能撕毁另一个。商人最怕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一高,订单就转向更稳的地方。东南亚、拉美、东欧,都在排队接生意。加拿大一犹豫,别人就填上空位。空位一旦被别人坐热,再请人家起身,就得让出更大的利益。时间成本,谁替农民付?
更深层的是,全球粮食供应链正在重新洗牌。俄乌冲突让黑海港口紧张,极端天气又让澳洲小麦减产,世界急需一个稳定的粮仓。加拿大本来可以趁机涨价,现在却把最大的买家推向竞争对手。巴西、阿根廷已经宣布明年增加油菜播种面积,种子订单瞬间卖光。等加拿大想回头,市场早就被别人锁死。土地不会骗人,种下去的是豆子,长出来的是后悔。
有人担心,这场摩擦会不会蔓延到更多领域。答案其实写在海关数据里,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的第二大品类是钾肥,占全球海运钾肥市场三成。如果清单再扩大,农场主不仅要为豆子哭,还要为化肥跳。化肥一涨价,全球粮价跟着抖,抖到最后,超市面包贵两块钱,谁埋单?还是普通人。
渥太华的官员最近说话开始变软,提到愿意对话,却还在等大洋那边的信号。信号一来一回,一个季度就过去了。农民等不起,银行更等不起。违约率再往上走,就要触发系统性风险。风险一旦扩散,就不是农业一个口子的事,而是全国资产负债表收缩。收缩到最后,政府只能发债救市,债一多,评级机构就下调展望,加元再跌,进口通胀抬头。死循环就这样闭环。
中国这边反而显得更从容。电动车少卖几百辆,国内促销就能消化一部分;电池隔膜厂订单掉了,转头去谈欧洲客户,报价还涨了两个点。产业链齐全的好处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怕谁卡脖子。卡别人脖子的时候,手里还有别的牌。稀土、光伏、港口吊机,随便一张都能让供应链重新排座位。座位一换,再想换回来,就得加钱。世界贸易的真理永远不变:稀缺才有定价权。
接下来几个月,剧情大概率会反转。加拿大先低头,取消加税,中国顺势把菜籽油、豌豆放回清单,双方握手拍照。看起来皆大欢喜,只有农民知道,仓库里那批豆子已经错过最佳销售窗口,油脂酸价升高,只能降价榨油。降价部分,政府补贴一点,银行让利一点,自己再亏一点,一年白干。拍照的闪光灯照不到仓库角落的灰尘,灰尘里埋着下一季的犹豫:明年还要不要继续种?
更大的赢家在旁边看完了全程,库存清理完毕,市场份额到手,还顺手收割一波品牌好感。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只靠别人犯错。犯错的人还得谢谢它,因为回头谈判时,它愿意出面调停。调停的结果是,规则它写,利润它拿,风险别人扛。这一套流程,过去十年里已经演过三遍,只是主角换了名字。
故事写到结尾,仓库里的豆子依旧黄得刺眼。屏幕前的你,如果以为这只是别人家的事,可以看看超市货架,食用油价格已经悄悄涨了一轮。全球供应链把每个消费者都绑在一起,没人能独善其身。下一次货架再晃,不一定是因为豆子,也可能是汽车零件、手机芯片、或者你正在喝的那杯咖啡。唯一能确定的是,只要有人继续把贸易当枪使,子弹就会随机落在任何一个普通人的账单上。
来源:财经大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