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精准打击了美国产业链的痛点,直接卡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门”,让美国政府几番挣扎都难以跳出中国编织的产业链大网。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精准打击了美国产业链的痛点,直接卡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门”,让美国政府几番挣扎都难以跳出中国编织的产业链大网。
10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公开场合情绪失控,点名批评中国代表,这一举动引发全球舆论哗然。
许多媒体和网友不仅质疑贝森特的专业能力,更对特朗普政府的用人标准提出了疑问,甚至有人质疑贝森特是否还适合继续担任中美谈判代表,毕竟在国际外交场合如此失礼,已经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形象。
其实最近中美经贸摩擦的升级,根本就是美国自己“掀桌子”在先,中美刚刚在马德里结束会谈,没过几天美国就“变脸”,把谈判时的客气话统统抛在脑后。
短短二十多天里,美方密集出台了二十项针对中国的打压措施,把所谓的“诚意”踩得粉碎。
9月底美国先搞了个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穿透性规则,把几千家中国企业都列入限制名单;10月14日又强行施行对华造船“301”调查的港口费措施,摆明了就是“不想好好谈”。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终于亮出了稀土这张王牌。
10月9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新规,在原有稀土管控基础上,将钬、铒等稀土元素纳入审批范围,累计12种关键稀土物项都需要专门审批,尤其是半导体、军工用的磁材、靶材等产品,管控极为严格。
这一政策直接击中了美国的软肋,美国虽然有稀土矿,但多年来缺乏开发和精炼技术,8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品都依赖进口,而中国在稀土分离和提纯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能。
新规一出,英伟达、高通等美国高科技企业立刻开始排查供应链,担心关键部件断供;军工企业更是急得团团转,纷纷向白宫施压,警告如果稀土供应继续受限,武器装备交付将不可避免地延迟。
正当美国焦头烂额时,澳大利亚“挺身而出”。
澳防长查默斯高调宣布,澳大利亚有能力填补中国稀土出口留下的空白,能够满足美国及其盟友的稀土需求,而且“绝对可靠”,不会像中国那样突然“卡脖子”。
这番表态颇有“刷存在感”的意味,事实上每次美国呼吁盟友支持,最先响应的往往不是北美和欧洲,而是日本和澳大利亚这两个亚太国家,或许是因为距离美国更远,更需要通过“积极刷存在感”来获得关注。
澳大利亚一家稀土公司已经开始尝试精炼“重稀土”,希望成为中国以外第一家重稀土生产基地,但业内人士都清楚,稀土产业的核心不是资源,而是精炼技术。
中国在这方面投入了数十年,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世界领先的稀土产业链,澳大利亚虽然有丰富的稀土矿储量,但缺乏精炼技术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短期内根本无法满足美国的需求。
面对自身困境,美国也开始“另辟蹊径”,考虑收购澳大利亚稀土企业的股权,将关键资源掌控在自己手中。
贝森特声称,要用中国的方式对付中国——加强政府干预,实施产业政策,确保战略资源安全。
为此美国官员已经与十多家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接触,表达了持股意愿,澳总理阿尔巴尼斯下周还将与特朗普会面,双方将讨论相关合作。
与此同时,美国的北美盟友加拿大也不甘落后,计划明年在蒙古国开发矿产,希望在中国周边找到突破口,降低对华依赖。
但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想要在短时间内赶上中国的产业链规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10月17日发表文章,直言美国的二十项对华政策是“自找苦吃”,中国的稀土新规是被逼出来的,如今这把“利剑”已悬在美国头顶。
BBC还为美国算了一笔账:即使拉上31个盟友一起搞稀土替代,至少也要五年才能赶上中国现在的产业链规模。
稀土产业不是简单的资源开采,从矿山到高端磁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积累和技术沉淀。
欧盟虽已投入巨资试图在非洲、澳洲寻找替代矿源,但业内普遍认为,五六年内难有成效,如今欧洲不少企业的激光器、磁体订单都因稀土审批延误而滞后。
BBC最后直言,美国与其继续幻想打压中国,不如回归理性,降低对华关税,取消限制措施,用实实在在的让步换取中国稀土供应保障,这才是维护自身产业链的唯一出路。
归根结底,稀土之争已经说明了一个道理:经贸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中国早已给出答案——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