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不光人类懂,动物界早就卷起来了——岩羊冒着摔死的风险爬悬崖舔盐石,非洲象吭哧吭哧吞含盐的石块,都是为了补那点维持生命的盐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咱们每天炒菜撒的那点盐,最初可不是为了调味,而是活命的刚需。
这事儿不光人类懂,动物界早就卷起来了——岩羊冒着摔死的风险爬悬崖舔盐石,非洲象吭哧吭哧吞含盐的石块,都是为了补那点维持生命的盐分。
远古人类刚开始靠打猎过日子,吃肉就能凑够盐分,倒也没太发愁。
可农业一兴起,麻烦就来了。大家改吃谷物为主食,肉吃得少了,盐分缺口立马显现。
更要命的是人口变多了,靠打猎那点盐根本不够分。
缺盐的滋味可不好受,轻则浑身没劲、脑子发沉,重则直接昏迷,这可不是吓唬人,《闪闪的红星》里敌军封盐,红军战士身体垮掉的情节,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也就是从这时起,盐成了人类定居的“指南针”。哪有盐,人就往哪凑。
山东寿光的夙沙氏发现海水晒完能出盐,山西运城的盐湖自带“盐田”,四川自贡的地下卤水一煮全是盐,河南叶县、甘肃皋兰还有能直接挖的岩盐、土盐。
这些盐源地慢慢聚起人,从村落变成城镇,文明的种子就这么扎下了根。说真的,要是没有解决盐的问题,人类可能还在四处漂泊,哪来后来的文明发展呢?
盐一旦成了刚需,就立马从“调味品”变成了“钱袋子”,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盯着这块肥肉,可怎么管盐,简直是门大学问。
春秋时管仲搞的“官山海”政策算是开了头,百姓能煮盐,但得卖给官府,官府再加价卖出去。
这招确实让齐国富了,但底下人偷偷搞小动作、中饱私囊的毛病也跟着来了。
秦国换了个法子,“民卖官税”,谁都能卖盐,政府只收税,虽然税钱清楚了,可国家对盐的控制权也弱了。
到了汉唐,盐的戏份更重了。汉朝文景时期税定得低,盐商赚得盆满钵满,势力大到能跟朝廷叫板;
唐朝前期干脆不管盐,丝绸之路能那么热闹,盐的自由流通也帮了大忙。
可安史之乱一闹,朝廷没钱了,赶紧恢复盐的专卖,结果盐价蹭蹭涨,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成了叛乱的导火索。
不光中国,外国的王朝也栽在盐上。
古罗马给士兵发盐当军饷,“薪水”(salary)这个词都跟盐同源,修的大路最初也是为了运盐;法国路易十六时期,盐税高得离谱,盐价是成本的140倍,老百姓被逼得没法活,这股怒火直接烧爆了法国大革命。
说到底,盐这东西就像个“试金石”。
管得好,它是滋养王朝的“白色黄金”;管得烂,逼得百姓没活路,它就是颠覆政权的“火药桶”。
古往今来,多少政权起起落落,细看账本,都藏着盐的影子。
来源:米老鼠聊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