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森的“山村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09:55 2

摘要:连日来,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佳县木头峪镇张于家畔村通村道路上堆积了不少从山上冲刷下来的土石,81岁的张学森抄起工具便和村民们一同投入清理工作。这位在村里扎根了一辈子的老人,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但为民干事的劲头丝毫未减,依旧是乡亲们口中“实实在在解民忧的老村长”。

连日来,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佳县木头峪镇张于家畔村通村道路上堆积了不少从山上冲刷下来的土石,81岁的张学森抄起工具便和村民们一同投入清理工作。这位在村里扎根了一辈子的老人,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但为民干事的劲头丝毫未减,依旧是乡亲们口中“实实在在解民忧的老村长”。

1960年的农村,教育条件简陋。不到20岁的张学森回到木头峪乡小畔村(现木头峪镇张于家畔村),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当时的村小学连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孩子们只能在借来的窑洞里上课,没有桌子就趴在石板上写字,黑板是几块拼起来的木板。面对这般光景,张学森没喊过一句苦,白天握着孩子们的手教识字,晚上在煤油灯下备课,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四年后,深受村民信任的张学森被推选为村长。刚上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办学条件。没有资金,他就一趟趟往县教育局跑,软磨硬泡争取经费;没有建材,他带头去山上打石头,硬生生靠双手修起了4间新窑洞当教室。那会儿,村小学有十几个学生,却缺老师,张学森干脆“一身两职”,既当村长又教书。几十年过去了,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有20多人,其中还有两人成了博士。每当提起这些,村民们总说:“没有张村长当年这么重视教育,哪有孩子们的今天。”

当时村里还有个棘手的问题:生产队不敢种玉米,因为总有人晚上偷玉米。可张学森知道,种高粱要倒茬,必须种玉米才能肥地,这关系到全村人的口粮。他召集村民开集体大会立下规矩,谁偷一个玉米,就罚50斤粮食。制度定下来后,他带头巡逻,村民们也互相监督,偷玉米的现象很快就没了。那一年,村里仅有的五六亩玉米地,一下子收了7000多斤玉米。

1965年,一场罕见的大旱持续了400多天,大大影响了村民的收成。张学森带领村民另辟蹊径,大力发展养殖业。 40多户人家户均养两头半猪,村里还集体养牛、养羊。单养羊一项,每户村民一年能增收400多元,村民们总算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日子稍微好过了些,张学森又把心思放在了长远发展上,带领村民自筹资金通电,成为那时全乡第一个亮起电灯的村子。

1999年,村里要通自来水,可项目资金只有2万元,远远不够。张学森又一次站了出来,坚定地说:“钱不够,咱们自己凑!”他先和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各垫付了1万多元,然后挨家挨户跟村民商量,大家信任他,纷纷出钱出力,最后一共筹了7万元,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难题。

通电通水让村民们告别了“黑灯瞎火”和“挑水吃”的日子,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张学森敏锐地意识到技术致富的重要性,得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于是,他挨家挨户动员,组织本村30多名年轻人学习木工、修理工等实用手艺和技术,让村民们在农闲时多了增收门路,拓宽了致富渠道。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张学森又盯上了农田基建。他知道,要想多打粮、稳增收,就得改造土地。他带着村民们夏天头顶烈日修梯田,冬天冒着严寒打坝。几年下来,村里修起了十几座大坝,开垦出400多亩梯田,种上了玉米、高粱和红薯。有了大坝存水,梯田保墒,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绿化造林是那个年代的国家号召,张学森积极响应,带领村民在山上、沟边种了400多亩枣树。几年后,枣树挂果,红彤彤的枣子压弯了枝头,外地客商主动上门收购,很多村民户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从煤油灯到电灯,从挑水吃到自来水,从荒山峁到“绿富美”……张学森一辈子扎根在村里,他倾注毕生心血,用几十年的实干破解了乡亲们的急难愁盼。如今,张学森虽已退休,但村民们遇上难事,还是习惯找“老村长”拿个主意;村里要发展新产业,他依然是那个最操心的“老黄牛”。

作者:记者 闫景 刘浩波

来源:榆阳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