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9日,叶锐聪的家人在家里办了认亲宴,整个过程热闹又尴尬。认亲本身按计划是件喜事,但这次接人和现场采访的方式,把原本该轻松的气氛弄得很紧张,网络上也因此怒了。
10月19日,叶锐聪的家人在家里办了认亲宴,整个过程热闹又尴尬。认亲本身按计划是件喜事,但这次接人和现场采访的方式,把原本该轻松的气氛弄得很紧张,网络上也因此怒了。
从那一刻开始,现场就有点乱。家人早早在门口等着,东姐一见人就笑着递上鲜花,还给儿子系了条红围巾。叶锐聪下车的时候穿着白色短袖、浅色牛仔裤,头发留得长长的,脸上戴着东姐特意做的红色口罩——本来是想别让外面太多人看见,让孩子能有点私人空间。但人一多,这本该简单的迎接就被围得水泄不通,他进屋时显得拘谨,话不多。
屋里能进的人不多,楼外站着好几拨来认亲的家庭,被挡在门外。家里本来就不大,只有部分媒体跟着挤了进来。东姐不停地比划着说,别把认亲搞得像演出,别把孩子生活弄乱,公益的事她来扛就行。她想让这件事安静些、慢些,但事儿推进得比她预想的快得多。
原来认亲是定在25号,可东姐等得心里着急,一把就把日期提前到了19号。看到她一夜没睡、连轴转地准备东西就知道,这不是随意而为——从找到亲生儿子到办认亲宴,前后也就一个星期的时间,时间链太短,人的心理和情绪没来得及缓过劲儿。
接送叶锐聪的是外界常说的“鱼老板”,据说是个东北人,能说会道,原本想选他来把场面稳住。可问题就出在镜头前:记者把话筒递给鱼老板,让他临场采访,结果他的几段话把家里的辛酸和隐私都往外搬。比如他反复讲东姐这十八年找孩子的难处,讲她为什么非得亲自去接,还在镜头上把家务事一遍遍重述,让气氛越来越紧张。
更尴尬的是,他不停追问叶锐聪见面到底说了什么。孩子说不方便透露,他还催着让他说多点。又让孩子喊口号,一遍一遍催大声音。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他在镜头前好几次提到东姐“病情严重”,说孩子回来能照顾她。这些话一说出口,就把家庭的隐私和沉重放在了公众面前,等于把一个本应私下处理的伤口往大庭广众那里摊开了。
直播里的弹幕几乎都是一面倒的劝阻:别再让孩子讲话了、孩子心都乱了让他缓一缓、被采访都社恐了。记者看了弹幕后当场问孩子是不是被烦到,鱼老板又催他“说实话”。叶锐聪吞吞吐吐,回答得委婉:有点。这个短短的“有点”其实很说明问题——他不舒服,但好像也不知道怎么把这事儿说清楚。
把时间拉回到车上,情况就更直观了。上车后他一路沉默,脸上紧张,气氛本该给他慢慢适应,谁知道镜头和麦克风就像嗡嗡的苍蝇一样凑过来,把孩子的私人时刻直接搬到公众前台。东姐给他戴口罩、想保护他的初衷是好的,可在现实的喧嚣面前,这些小伎俩显得有点无力。
现场的人员安排也没打理好。室内能容下的人有限,其他家庭只能在楼下远远观望。有人在门口小声议论,有人低头看手机刷弹幕,屋里外形成一种不舒服的对照。东姐多次摆手示意大家放轻松,说以后认亲相关的公益活动她会来负责,主要就是不想让孩子的生活被打扰,想让他好好学习、稳稳地生活。
鱼老板那段现场表现后来成了网友热议的焦点:媒体该怎么报道,保护当事人和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界限在哪里。镜头前那些“感人”的词句很容易撩动观众的眼泪,但对当事人来说,有时就是再次揭开伤口。有人把这种做法形容成“放大伤口”,观众看热闹,孩子却得承受更多压力。
当日还有很多细节被反复提起:东姐一夜没睡就把认亲提前;孩子戴着口罩不想露真容;回家被围得很拥挤;媒体和接送人的互动让私事变表演。事情推进得太快,关注高得让人喘不过气,但照顾当事人的情绪这步却被忽略了。
认亲宴还在进行,家人尽力把现场气氛往轻松里拉。东姐站一边,脸上既有倦意也有一丝高兴,动作小心翼翼。有人在收拾器材,有人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人群里有低声安慰,也有人不断盯着弹幕,外面的喧嚣像雾一样透过屏幕往里飘。
来源:花丛里采摘芬芳的访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