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张掖市临泽县的北部荒漠地带,“高压注水开穴法”正刷新着干旱区造林的速度与质量。只见工人们用高压水枪垂直喷射沙面,一个个深约20厘米、直径8厘米的标准种植穴瞬间形成。紧接着,搭档将梭梭幼苗插进穴洞,轻轻一压一封,一棵梭梭即刻种植完成,前后用时不到5分钟。
天蓝云舒间,绿意正沿着陇原大地的脉络不断铺展。这抹沁人心脾的绿,是陇原儿女以奋斗为笔,在“三北”工程蓝图上写下的生态答卷。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省林草系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重点区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在张掖市临泽县的北部荒漠地带,“高压注水开穴法”正刷新着干旱区造林的速度与质量。只见工人们用高压水枪垂直喷射沙面,一个个深约20厘米、直径8厘米的标准种植穴瞬间形成。紧接着,搭档将梭梭幼苗插进穴洞,轻轻一压一封,一棵梭梭即刻种植完成,前后用时不到5分钟。
科技助力“三北”工程建设提速。省林草局供图
这是张掖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防沙治沙项目开工现场。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500亩梭梭造林采用的“高压注水开穴法”,探索出了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少的水、播最多绿的干旱区生态修复技术方案。
“相比传统铁锹挖穴每日300穴的效率,该技术以3-5MPa的瞬间水压实现每小时1200穴作业,还能节水40%,将梭梭成活率从60%提至85%。”张掖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正高级工程师陈龙现场介绍,随着500亩梭梭林的建成,加之后期的肉苁蓉嫁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将构建起“科技固沙+生态修复+产业融合”的新型治理模式。
科技赋能,让治沙效率迎来“飞跃式”突破。
在酒泉市,无人机飞播造林、智能滴灌节水等技术融入治沙实践,“产学研用”协同体系下,“十四五”以来已完成营造林138.05万亩、修复退化草原511.2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503.47万亩,科技的“利器”正让荒漠加速向绿洲转身。
我省高速通道路旁的绿化带。
数据见证,绿色版图在逐年“扩容升级”。
作为全国荒漠化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现有荒漠化土地1924万公顷、沙化土地1207万公顷,分别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8%和28.34%。
2021年至2025年,我省“三北”工程建设任务与投入持续加码:2021年完成营造林132.95万亩,2024年建设任务跃升至1147.34万亩且任务完成率达99.35%,2025年58个项目已完成32%建设任务。资金投入也同步增长,从2021年总投资6.93亿元,到2024年中央投资41.72亿元,每一组数据都在诉说着对生态保护的坚定投入。
据甘肃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分别减少26.27万公顷、10.45万公顷,连续四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沙化土地植被综合盖度达15.56%。如今,在1686公里的河西走廊风沙线上,1482公里长、568万亩的林草阻沙带如绿色长城般矗立,143个重点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民勤县380公里锁边林草带更阻断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围之势,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注入了坚实的甘肃力量。
这五年,我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以“防沙、治沙、用沙”协同推进,让绿色不仅成为大地的底色,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色,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陇原篇章。
高台县“北部沙带”黑河流域绿化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来源:凉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