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首日排起长龙,沪粤携手再奏“文化恋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0 09:22 2

摘要:“‘其命惟新’大展就像一盘大餐,让艺术爱好者都吃饱了!”观众戴先生站在黄般若、卢振寰联合创作的《竹石麻雀》前,仔细欣赏画作中的每一处细节。在戴先生看来,这次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规模上让观众“吃饱”,内容上更让观众“吃好”。

“其命惟新”大展首日看展者排起长龙 多位美术界专家共论沪粤百年艺术交流

沪粤携手双向互动再奏“文化恋歌”

“‘其命惟新’大展就像一盘大餐,让艺术爱好者都吃饱了!”观众戴先生站在黄般若、卢振寰联合创作的《竹石麻雀》前,仔细欣赏画作中的每一处细节。在戴先生看来,这次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规模上让观众“吃饱”,内容上更让观众“吃好”。

昨天,“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向公众开放首日,上海美术馆门前排起长龙,静谧的展厅里人头攒动、秩序井然,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观众在这里交汇,共探岭南美术一百年的变迁。当天上午,以“中国近现代美术与广东实践”和“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区域互动与历史叙事”为议题的开幕研讨会同步举行,多位美术界专家在沪“论剑”,共同梳理广东美术百年发展脉络。

展览兼具热度与深度

“这些小小的叶子,从尾部到尖端,颜色由深至浅,过渡极其自然,背后是多深的功底!”戴先生指着画上的一片竹叶感慨。退休后爱上琴棋书画的他,是上海各大美术展的忠实观众。“把每幅作品的细节看进心里”,是戴先生观展的习惯。而此次展出的岭南美术作品在细节上的把握,让戴先生深感“来值了”。对他来说,这次观展既是一次欣赏,更是一次学习。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几位结伴而来的艺术院校学生带着笔记本与相机,穿梭在各个展厅内,不时被某幅画作吸引,停下脚步细细欣赏。在林风眠的《青衣仕女》前,他们驻足良久。画中人物既有东方古典的娴静,又透露出西方现代的美感。其中一位女生告诉记者,“美术专业课上常读‘岭南画派’,但只有站在原作前,才能真正体会那种融合中西的力度。”

双城百年艺术脉络交织

研讨会上,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劲堃提到,广州与上海两地的文化构建与经济模式紧密相连,广东人在上海工商领域创造传奇,岭南画派也在此发芽壮大,两地艺术渊源长达百年,是毋庸置疑的“老朋友”。

为何早期岭南画派选择上海作为滋养的土壤?从艺术家身份认定角度,李劲堃提出新的看法,一批岭南艺术家的另一身份是革命者,并且是实践革命派。以高剑父为例,他早早加入同盟会,并参与黄花岗起义的相关工作,“他们投身艺术,根本目的是改变社会。”正因如此,他们到当时最富文化活力的上海创办《真相画报》,使艺术理想突破区域界限,在上海放大,最终成为影响全国的重要美术资源。

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提到,这种深度交织,在新兴木刻这一艺术形式上有所体现,“鲁迅先生在上海发起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对广东美术产生深远影响。”林蓝说,“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与上海的艺术联系依然紧密。”近年来,广州三年展与上海双年展等艺术活动遥相呼应,沪粤交流从未间断,正如林蓝所说,“百年前是这样,百年后还是这样。”

孕育更多艺术结晶

回到“其命惟新”展览本身,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磊形容,“广东为上海送来了一份超级大礼,这是一个现象级的文化活动!”在他看来,大展充分体现了广东美术百年来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文化叙事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看来,这次展览是沪粤携手塑造的一曲“文化恋歌”,这一巧妙生动的比喻,引起了现场专家的一致共鸣。毛时安说,“沪粤交流,不仅是‘短期热恋’,还要持续深化,要‘结婚’与‘繁衍后代’。”专家纷纷借此比喻表示,希望沪粤在双向互动中,孕育出更多丰硕的艺术结晶。

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透露,上海美术馆后续将计划把广东艺术家在上海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通过当下流行的CityWalk、ArtWalk的方式进行串联,以文旅融合的方式传播两地艺术的交流与联结。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