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奇斯列夫:这是我的第二本书,它不该无人问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22:18 2

摘要:以色列籍作家伊利亚金·奇斯列夫,携带着新书《关系5.0》又一次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社会学家,他还曾荣获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奖学金和富布赖特杰出学者奖。

伟大头脑 No.58

在亮马河畔,偶遇伊利亚金·奇斯列夫,聊聊亲密关系。

以色列籍作家伊利亚金·奇斯列夫,携带着新书《关系5.0》又一次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社会学家,他还曾荣获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奖学金和富布赖特杰出学者奖。

新书《关系 5.0》是他的第二本书(被选为牛津大学出版社年度科学类重点图书),他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先为中国读者所知是《单身社会》。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以色列。目前,奇斯列夫在希伯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担任项目负责人,专攻技术和人口研究。

书名:《关系5.0》

从文化保守的成张之地耶路撒冷,抵达更加现代化和多元文化的美国,这样的生命经验让奇斯列夫开始审视婚姻生活以及亲密关系在不同空间的差异化。

身为社会学家,他并没有将“单身趋势”视为一种症候,而是引导诸位共同思考,在某种必然面前——包括技术带来的社交变异,如何享有再多一些的真爱与真情。

尤其是东亚社会:既承受传统伦理的惯性压力,又经历技术资本主义的解构冲击,同时孕育着超越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新可能。“低欲望社会”和“一人制家庭”早已不再是新鲜话题,奖励促婚育也成为了旧新闻……

在“长满中产”的亮马河畔,奇斯列夫微笑:也许东亚的读者更需要这本书,并且亲密关系绝不只是中产叙事。也许他想说的是另一句:别忽略我的这本书,它书写了我们生命的50%。

01从耶路撒冷到纽约

在我还小的时候,某个周五晚上,气氛仍很保守的耶路撒冷城里响起了公共警报声(通报袭击事件也是用这个铃声),持续两分钟的响声,告知整座城市安息日来临了。

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都准备好共度今夜和第二天的时光,没有人在用手机、看电视,而是享受纯粹的家庭时间。我和父亲步行到犹太会堂,每户人家在那里都有自己的预订位置。

人人看起来都很满足,甚至有种庄严圣洁的气息,不过我总会看见角落有一名男子,和他的独生儿子站在一起。这个人是30 多岁的单身男士,妻子已经过世多年。大家都认识他们的儿子,也都知道这位男士单身。我每次看见他们,都很想知道他们心中有什么感受,以及如何度过夜晚。他们看起来从没快乐过,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

我长大后迁居到纽约攻读博士学位,发现了全然不同的新世界。

这里有许多单身人士,就像电视剧中的人物。纽约步调迅速,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到难以想象;每个人都忙完一件事紧接着做下一件事,一场艳遇结束又投入下一个人的怀抱。大家都在充分享受五光十色的“大都会生活”,他们可不需要为了融入社会而结婚。其实,在曼哈顿遇到有家室的人还比较少见呢。

假如听到有人说:“嘿,朋友们,我要结婚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的意思就是“我玩够了,再会”。

现在回想起来,我才发现自己过去对结婚和单身世界的区分太过天真。小时候,镇上邻居的感情都很深厚,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有些人经历婚变,像我自己的两个兄弟都离了婚,也有些人在不幸的痛苦婚姻中继续煎熬。仔细想想,我认为后者的处境更难受。我常想到那位年迈的男子以及他的未婚儿子,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应该要同情他们吗?我是否被根深蒂固的婚姻家庭观念影响太深?

我也常想起纽约客,他们一场接着一场地约会,迅速开始一段感情,又马上想要从中脱身,因为觉得待在二人世界里就快要窒息了,必须赶紧呼吸自由的空气。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没有结婚,和那部剧中人相比,我既不大胆也不美丽。我们每天茫然奔走,没有明确目标,就像是隧道中的老鼠,流离失所,心惊胆战。

我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快乐的单身人士和不快乐的已婚人士,这两个族群都不快乐且深陷悲惨情境,一边是因为没结婚而被羞辱,一边是暗自羡慕单身生活的洒脱。

坦白说,我们还没能够辨清出于自身真正的感受和迫于社会压力之间的差异。

02从肉身浪漫到屏幕互动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分析、复制和操纵情绪。许多虚构的戏剧作品、电影和书都是为了让我们充满敬畏,让我们感到悲伤或惊喜。这些情感都是真实的,对我们有着非常真实的意义,我们可以称它们为“人造情感”(emotions-by-design)。

在今天,“人造情感”已经很常见。人们不需要坐在希腊圆形剧场的木制坐席上,就能观看到一场震撼人心的戏剧,并被它打动。人们只需每月花上12.99美元,然后点击一个按钮,就可以进入一个虚构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正是为了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感受恐惧而创造的。

试想一下,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他们的关系并不算糟糕,没有像许多西方国家大约50%的夫妻那样走向离婚,也不像少数夫妻那样多年后依然恩爱如初。这对夫妻的婚姻只能说“还可以”,婚姻质量介于上述两种情况,有令人满意的部分,但算不上美满。

在婚姻生活中,他们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充满激情。他们可能已经共度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比如盛大的求婚仪式、搬进新家的那一天,或庆祝两人同时升职加薪。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因为大大小小的问题而无休止地争吵,比如钱的问题、脏袜子应该放在哪里、谁去买菜、什么时候去买菜等。

现在,请想象一下这对普通的夫妻正在家里度过一个普通的夜晚。他们可能会选择看电视,为这个平淡的夜晚增添一些乐趣。实际上,不只是这一天,在接下来的一天、两天甚至很多天,他们都会花些时间在奈飞、苹果电视或亚马逊上挑选影视作品一起观看,一起被那些虚构的兴奋、悲伤和喜悦时刻感染。这些情绪虽然都是设计出来的,但仍然是这一天之中最令他们兴奋的东西,这些真实的情绪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填补了关系中那些难以捉摸的裂痕。

这对夫妻的例子非常值得深思。人们倾向于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非常真实和温暖的,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则是冰冷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如果没有一些通过科技制作、传播和消费的虚构内容的帮助,很多常见的人类互动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略显空洞。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过去的10年里,夫妻、情侣们在一起时许多兴奋、有趣和亲密的时刻都是由HBO的剧集《权力的游戏》创造的。有多少人一天当中最期待的时刻,就是和爱人依偎在床上抱着笔记本电脑看剧,或者陷在客厅的沙发里看剧的美好时光。虚构内容的更新竟然打败了一起享用晚餐、一起悠闲地散步,甚至打败了性生活,成为夫妻、情侣们最期待的时刻。

当然,这对普通夫妻的例子不应该破坏我们与爱人一起看电影、看电视剧所获得的乐趣。我举这个例子想表达的是,它说明了许多人潜意识里已经知晓一件事:科技已经融入了人类的生活,而且是不可逆的,并以“人造”的喜怒哀乐和发人深省的故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早在现代科技产品出现之前,世界各地的许多宗教机构就开始创造情感了。那些精心设计的震撼人心的忏悔仪式,那些鼓励人们勇敢坚强的宗教故事,以及信徒们为表虔诚所做出的奉献,都是为了唤起人们的情感。

点蜡烛、装饰房子、唱赞美歌等宗教仪式都是为了让人与“神”产生联系。这些是激起人们宗教情感的方法,从人们的体验来看,它们确实很有效。宗教仪式就像古希腊的戏剧或现在的电视节目一样,通过“人造”的交流方式,让人们产生了超越本能的情感反应。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会立即对这种情感做出反应,就像人际互动一样真实。

03从技术梦境到人性本质

爱和关系比我们所认为的更现实、更理性。

我刚开始撰写《关系5.0》时,主要考虑的是人类即将经历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机器人技术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生活。

然而,写到这里,我认为必须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与爱人之间的特殊联系,或者说我们希望与爱人建立的那种特殊联系的本质是什么?更简单地说,爱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完美模式:找到一个灵魂伴侣,坠入爱河,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灵魂伴侣”既无法用科学方法来分析,也不属于技术和机器的范畴,它似乎属于“灵魂”的范畴。“坠入爱河”像是一个宗教术语,是一个关乎信仰和命运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我们需求的实际途径。

我们仍然坚信,只有人类才能触发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爱是无法设计出来的”,如果把这些情感体验的对象换成一台机器,那将多么尴尬和令人厌恶啊!

我们向机器人倾诉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后,也会有释放之感并生出感激之情吗?与人工智能对话能帮助我们治愈情感创伤,用理解和爱来抚平它们吗?

如果暂时搁置这些观念,哪怕只是片刻,我们就会发现,爱情、婚姻和情感纽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完全抽象的“神奇魔力”。正如本书第一部分所述,回顾人类的进化过程和文明史,爱和关系比我们所认为的更现实、更理性。实际上,我们今天体会到的情感可以说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被激发出来的本能的集合。

当我们怦然心动或爱上一个人时,实际上是为接收到的一组信号而感到兴奋。我们对这些微妙特征和细微信息的解读,以及我们产生的难以捕捉的欲望,都是基于我们对生存、繁殖和被保护的本能需求。

研究表明,当我们认为对方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会释放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激素(如催产素),这些物质能给我们带来“爱”的感觉。

但科技进步的确为人类与科技的融合打开了另一扇门:可爱的聊天机器人Vincent会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性感的虚拟调酒师在虚拟酒吧里和人聊天,让人们对现实中的恋人心生内疚;人形机器人Erica非常逼真,其外表和行为都像一个真正的日本女人……

我希望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且繁衍至今,正是因为我们能够不断进化,而且拥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人类再次适应技术进步感到惊讶。

无论持何种立场,我们都有责任探索、预测和研究这些技术将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以及整个社会。

只有进行充分的研究,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地面对人类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不可避免的转变所带来的障碍和挑战。希望《关系5.0》能引领我们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一步。

本期策划:Burt

编辑:芦丁

来源:湛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