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0日,清晨七点十三分,宁夏银川。昨夜寒流南下,气温降至零下二度,天地悄然转入深秋的肃穆模式。我裹着被子,蜷坐于榻中,窗外万木苍红,霜气凝枝,仿佛整个世界都沉入一种静默的哲思。炉火未燃,心却已热——翻开《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第二章《
2025年10月20日,清晨七点十三分,宁夏银川。昨夜寒流南下,气温降至零下二度,天地悄然转入深秋的肃穆模式。我裹着被子,蜷坐于榻中,窗外万木苍红,霜气凝枝,仿佛整个世界都沉入一种静默的哲思。炉火未燃,心却已热——翻开《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第二章《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这一读,便是两日沉潜,三更回甘。
王水照先生,复旦大学终身教授,生于1932年,今已九十三岁高龄。他一生治宋学,精研苏轼,贯通文史哲,是中国古代思想史领域的一座高峰。我曾动念:若能报考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哪怕只是去校园走一遭,踏过他每日授课的台阶,闻一闻那间书房飘出的墨香,也算不虚此生。可惜,该校非沪籍不录,只得作罢。于是,唯有钻入他的文字,以神交代身往,以心印代步履。
他在书中写道:
> “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继先秦、汉、两晋、唐之后又一高潮所在。儒、释(世俗)、道三家合流的交汇点,正是‘天人’关系——即对人精神世界的把握。概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高扬,表现出吸纳天地、囊括自然的理想人格追求。”
前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仙逝。我翻看他在西湖大学与北京大学的最后几场讲座视频,白发苍苍,语速缓慢,思若星斗——他反复谈及“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融合”。那一刻,一位现代科学巨擘的终极关怀,竟与千年前的宋儒遥相呼应。这不是偶然,而是中华文明深层精神结构的回响。
宋代新儒学,不单是经学注疏,更是一场精神的觉醒。王水照指出:
> “宋代新儒探究的一个主要命题是:人在自然天地之间、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和使命,重视‘与天地参’的自主自觉性。”
“与天地参”,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语何其壮哉!人不再是匍匐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存在,而是可以“参赞化育”的主动参与者。这不仅是哲学命题,更是一种生命姿态。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后世称为“横渠四句”,千年来激励无数士人走出小我,迈向大我。
邵雍《乾坤吟》云:“道不远于人,乾坤只在身;谁能天地外,别去觅乾坤?”
又《自馀吟》曰:“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自馀何足言!”
《天人吟》更直言:“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
这些诗句,不是玄虚的空谈,而是宋人精神世界的写照。他们不再满足于“格物致知”的工具理性,而是追求“心与理一”的境界融合。朱熹讲“理一分殊”,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后来发展出“心即理”,其源头皆可溯至宋代这场思想的跃升。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存世典籍达七万余卷,远超唐代三万之数;书院数量从唐代的不足三十所,增至南宋时逾七百所,仅江西一省就有百余所。白鹿洞、岳麓、应天、嵩阳四大书院,成为思想传播的灯塔。理学、心学、事功学派并起,形成多元争鸣的思想格局。据现代学者统计,两宋时期产生重要哲学著作超过一千二百部,涉及宇宙论、心性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广泛领域——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思想爆炸期”。
而这一切,并非脱离现实的玄思。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南宋朱熹讲学议政,皆体现“内圣外王”的实践追求。所谓“内圣为王”,并非要做帝王,而是将内在的仁义礼智信,转化为治国平天下的事功担当。道德自律与社会责任,在宋儒那里从未割裂。
我们今日生活,常陷于“小我”之困:房贷、育儿、升职、焦虑……衣食尚可,却难言安顿。然而,人之所以为人,不止于生存。当温饱已足,心灵便自然追问:我为何而活?我与这天地万物,是何关系?为何有人甘愿焚膏继晷以求真理,有人舍身取义以护苍生?
宋人给了我们答案:人生的意义,不在逃避天地,而在“与天地参”。
七十载人生,如昙花一现,终将归于尘土。但若能在有生之年,让心灵穿越时空,与往圣先贤对话,与山河共呼吸,与日月同流转,破他人之苦,寻太平之道,那么即便肉身湮灭,精神亦可不朽。
正如王水照所言:
> “宋人遨游于精神领域,习惯于把自己在内的整个人类,置身于广袤的宇宙之间,寻找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对现实与日常的关注,对历史的思考、对天地自然的追问,其敏锐、深刻与思想格局,盛唐实无法望其项背。”
是的,盛唐以诗鸣世,气象恢弘;而宋以思立命,境界幽深。一个向外奔放,一个向内深潜。唐人写“大漠孤烟直”,宋人则问“心为何物,性从何来”。一个美在风骨,一个美在魂灵。
八点二十分,日出东方,霞光染红窗棂。我放下书卷,裹紧被子起身。这个小我,也该出门闯世界了。但我知道,心中已住下一个大我——那是王水照笔下的宋代精神,是张载的横渠四句,是邵雍的乾坤之思,是杨振宁临终前对宇宙和谐的凝望。
此刻,deepseek等AI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认知革命。但我们更需警惕:科技越发达,人心越不能迷失。唯有回到“与天地参”的古老智慧,才能在数据洪流中守住人的尊严。
有饭可吃,固然是福;
但究天问地,与自然合一,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才是此生真正的归途。
深秋的银川,万树苍红,
仿佛天地也在燃烧它的精神。
我愿做那一片落叶,
不是飘零,而是飞向大地的怀抱,
化为春泥,守护来年的新生。
如此,方解尘世之蔽,
如此,方见天人之境。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