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太宗皇太极坐在龙椅上,没留下一句遗言,就猝然离世。这位一手将后金改造成大清、差点提前入关的雄主,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死,会让朝堂陷入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
清太宗皇太极坐在龙椅上,没留下一句遗言,就猝然离世。这位一手将后金改造成大清、差点提前入关的雄主,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死,会让朝堂陷入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
当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已经 34 岁,战功赫赫,手握正蓝旗;可最后登基的,却是年仅 6 岁的第九子福临(顺治帝)。
这不是简单的 “立幼不立长”,而是一场各方势力撕扯、妥协后,硬生生 “凑” 出来的结果 —— 豪格输在自己,多尔衮算在人心,顺治赢在 “没用”。
一、皇太极的 “遗留问题”:没指定继承人的致命漏洞
皇太极死得太突然了。
前一天,他还在处理朝鲜的奏折,骂朝鲜国王 “不老实”;当天下午,还跟大臣讨论要不要趁着明朝内乱,再打一场胜仗。谁也没料到,夜里就没了呼吸。
更要命的是,他没指定继承人。
清朝早期没有 “嫡长子继承制” 的规矩。努尔哈赤死时,是八王议政推举皇太极继位;皇太极自己,也是从弟弟们手里抢来的汗位。他在位 17 年,虽然一直在强化皇权,打压八旗旗主,可到死都没把 “传位给谁” 说清楚。
有人说,他其实属意皇八子。1637 年,宠妃海兰珠生下皇八子,皇太极高兴得颁布大清第一道大赦令,连朝鲜使臣都在日记里写 “清人呼此子为皇太子”。可这孩子没活过半年,就夭折了。
海兰珠也在 1641 年病死,皇太极哭得几次昏迷,甚至说 “太祖死时我都没这么伤心”。或许是太伤心,或许是觉得其他儿子还小,他再也没提过立储的事。
这就给了所有人机会 —— 豪格觉得自己是长子,该继位;多尔衮觉得自己能力强,该继位;八旗旗主们则各有算盘,想趁机捞点权力。
二、豪格的 “一手好牌”:长子、战功、六旗支持
豪格一开始的优势,其实很明显。
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母亲是皇太极的第一任大福晋乌拉那拉氏(虽然后来被废,但豪格的 “长子” 身份没问题)。34 岁的年纪,放在清朝早期,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将领了。
他的战功,比叔叔多尔衮都不差。
1631 年,他跟着皇太极打大凌河,亲手活捉了明朝将领张春;1636 年,皇太极称帝,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让他掌管户部,还把正蓝旗交给了他 —— 正蓝旗是八旗里的 “上三旗” 之一,地位极高。
皇太极死时,豪格手里的支持力量,看着也很吓人:
两黄旗(镶黄旗、正黄旗):这是皇太极亲领的旗,大臣索尼、鳌拜、图赖等人,一开始都喊着 “必立皇子”,豪格是皇子里最大的,自然算在他头上;
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弟,跟多尔衮有旧怨,倾向支持豪格;
两红旗(镶红旗、正红旗):旗主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皇太极的哥哥,觉得 “立长” 更稳妥,也站在豪格这边;
正蓝旗:豪格自己的旗,肯定听他的。
算下来,豪格有六旗支持,多尔衮只有两白旗(镶白旗、正白旗)。可就是这 “六旗优势”,最后却成了笑话。
三、豪格的 “致命短板”:政治低能,连父亲都不信任
豪格输就输在 “不懂政治”。
他是个好将军,却不是个好政治家。皇太极活着时,就多次骂他 “庸愚”,觉得这个儿子 “扶不起来”。
最典型的是 “启心郎事件”。
1636 年,皇太极仿明朝制度设六部,想把八旗的权力收到朝廷手里。为了监督六部官员,他又设了 “启心郎”—— 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官,专门盯着旗主们有没有阳奉阴违。
豪格当时掌管户部,又是正蓝旗旗主。按说,他该跟父亲一条心,支持启心郎监督。可他却跟堂兄岳讬(掌管兵部)一起,抱怨启心郎 “多管闲事”,还说 “他们就会打小报告”。
皇太极得知后,气得拍了桌子:“我是为了大清好,你倒跟外人一起反对我?” 最后,岳讬被降为贝勒,罢了兵部的官;豪格也被降为贝勒,户部的差事也丢了。
从那时起,皇太极就对豪格失望了。他知道,这个儿子只会打仗,不懂维护皇权 —— 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站,将来怎么镇得住那些老谋深算的叔叔、旗主?
后来,皇太极封后宫五妃,豪格的母亲没在其中;皇八子出生时,皇太极又搞大赦,明摆着把豪格排除在继承人之外。豪格自己却没察觉,还觉得 “我是长子,父亲早晚得传位给我”。
四、两黄旗的 “小算盘”:支持皇子,却不支持豪格
豪格以为两黄旗是自己的 “铁票仓”,其实人家只是把他当 “挡箭牌”。
两黄旗是皇太极的 “天子旗”,地位最高。他们最在意的,不是 “立长”,而是 “立皇太极的儿子”—— 只有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两黄旗的 “上三旗” 地位才不会变。
如果多尔衮继位,两黄旗肯定要被打压;可如果豪格继位,他们也没好处。
豪格手里有正蓝旗。他要是当了皇帝,正蓝旗肯定会跟两黄旗平起平坐,甚至超过两黄旗。两黄旗的大臣们,可不想丢了自己的特权。
所以,索尼、鳌拜这些人,一开始就没真心支持豪格。他们偷偷去肃王府开会,说 “先立肃王为君,再以福临为太子”—— 意思很明显,豪格只是个过渡,将来要把皇位传给年幼的福临。
豪格却没听出这话里的不对劲,还觉得 “他们这是认可我了”。
后来,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鳌拜甚至拔出刀,说 “我们这些人都是跟着先帝打仗的,先帝的儿子不继位,我们就死在这”—— 他强调的是 “先帝的儿子”,不是 “先帝的长子”。
豪格到这时还没明白:两黄旗要的是 “皇子”,不是 “他豪格”。
五、多尔衮的 “以退为进”:不抢皇位,却抢实权
多尔衮是豪格最大的对手,也是最懂 “妥协” 的人。
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比豪格还小 3 岁。论战功,他不输豪格;论谋略,比豪格强太多。两白旗的人,都喊着 “要立睿王(多尔衮)”。
可他知道,自己继位行不通。
两黄旗已经放话 “不立皇子就拼命”,济尔哈朗、代善也不支持他 —— 这些人宁愿立个小孩,也不愿看到多尔衮掌权。真要硬来,说不定会打内战,刚强大起来的大清,可能就散了。
多尔衮没硬来,反而抛出了一个 “折中方案”:“立先帝第九子福临为帝,我和济尔哈朗当摄政王,辅政。”
这个方案,谁都没法反对:
两黄旗满意:福临是皇太极的儿子,他们的地位保住了;
济尔哈朗满意:当了摄政王,有实权,还不用担 “抢皇位” 的骂名;
代善满意:没打仗,朝堂稳了,他这个 “老王爷” 也能安心养老;
多尔衮自己也满意:虽然没当皇帝,可摄政王的权力,比皇帝还大 —— 福临才 6 岁,什么都不懂,朝政还不是他说了算?
豪格呢?他连反对的理由都没有。人家立的是他的弟弟,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他总不能说 “我弟弟不行,得我来” 吧?
六、顺治的 “赢面”:母亲孝庄的周旋,还有 “没用” 的优势
顺治能继位,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 “没用”—— 年纪小,没势力,谁都不怕他。
但这背后,还有他母亲孝庄太后的功劳。
孝庄是皇太极的 “永福宫庄妃”,属于后宫五妃之一。虽然地位不如海兰珠,但比豪格母亲、其他庶妃的地位高得多。福临算 “嫡子”,比那些庶出的哥哥弟弟,出身更硬。
当时还有个竞争对手,是皇太极的第十一子博果尔。博果尔的母亲娜木钟,也是五妃之一,可娜木钟是蒙古林丹汗的遗孀 —— 皇太极娶她,只是为了拉拢漠南蒙古,根本不待见她。博果尔的 “嫡子” 身份,其实很尴尬,没人真的支持他。
孝庄很懂政治。皇太极刚死,她就去找索尼、鳌拜,跟他们说 “福临年幼,将来全靠两黄旗撑腰”—— 这话说到了两黄旗的心坎里。他们要的,就是一个能依赖他们的小皇帝,福临正好符合。
她还去找济尔哈朗,说 “摄政王的位置,您也有一份”—— 济尔哈朗本来就不想站队,一听能当摄政王,立刻就支持福临了。
就这样,孝庄用 “示弱” 换来了支持。福临什么都不用做,就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 “傀儡皇帝”。
七、豪格的 “最后一步错棋”:谦让成了 “自弃”
豪格最后输,还输在 “太要脸”。
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多尔衮提出立福临,济尔哈朗、代善都表示同意。豪格要是当场翻脸,说 “我是长子,该我继位”,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 —— 毕竟他手里有正蓝旗,两黄旗也不敢真的跟他拼命。
可他偏偏说了句 “我福少德薄,不堪当此大任”。
这句话,被多尔衮抓住了把柄。多尔衮立刻说:“肃王自己都说不行,那我们就立福临吧。”
豪格以为这是 “谦让”,是 “君子风度”,可在政治场上,这就是 “自弃”。等他反应过来,想改口时,已经没人听他的了 —— 两黄旗大臣们都在喊 “立福临!立福临!”,济尔哈朗已经开始安排侍卫去接福临入宫了。
他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弟弟被抱上龙椅。
后来有人问他 “后悔吗”,豪格只是叹气:“当时我要是硬一点,就好了。” 可世上没有后悔药。
八、后续:豪格的悲剧与多尔衮的 “权欲”
顺治继位后,豪格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多尔衮当了摄政王,第一件事就是打压豪格。1644 年,清军入关,多尔衮故意派豪格去打最难打的李自成残部;1646 年,又派他去打张献忠,让他远离京城。
豪格也争气,把张献忠杀了,平定了四川。可他刚回到北京,就被多尔衮抓了起来,罪名是 “纵容部下贪污”“对摄政王不敬”。
1648 年,豪格被关在狱中,没几天就 “莫名死亡”。有人说他是被毒死的,有人说他是自杀的 —— 不管怎么死,都是多尔衮的手笔。
更屈辱的是,豪格的福晋(妻子),还被多尔衮抢去当侧妃。这在当时,是对豪格最大的羞辱。
多尔衮则越来越嚣张。他从 “摄政王” 变成 “皇叔父摄政王”,再变成 “皇父摄政王”,出门的仪仗跟皇帝一样,甚至把顺治的母亲孝庄都接到自己府里(野史说两人有私情,虽无实据,但多尔衮的权势可见一斑)。
顺治帝每天看着多尔衮,敢怒不敢言。直到 1650 年,多尔衮打猎时摔死,顺治才终于亲政。他第一件事就是抄多尔衮的家,把多尔衮的尸体挖出来鞭尸 —— 这既是报复,也是发泄这些年的委屈。
九、结语:顺治继位是 “妥协的必然”
回头看,顺治能继位,不是偶然,是必然。
豪格有优势,却没能力;多尔衮有能力,却没名分;两黄旗要保地位,旗主要保安稳。所有人的需求,最后都指向了 “立一个年幼的皇子”—— 这个人,恰好是福临。
这不是 “立幼不立长” 的传统,而是权力博弈的结果。豪格输在自己的政治低能,输在不懂人心;多尔衮赢在懂妥协,懂怎么用 “退一步” 换 “进一步”;顺治赢在 “没用”,赢在母亲的周旋。
后来,顺治帝亲政后,曾问大臣 “当年我为什么能继位”,大臣回答 “因为先帝的儿子里,只有陛下您,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顺治听完,沉默了很久。他知道,自己的皇位,是用叔叔的野心、哥哥的悲剧,还有无数人的算计,换来的。
这场皇位之争,没有赢家,只有 “幸存者”。豪格成了牺牲品,多尔衮成了权力的奴隶,只有顺治,在 6 岁那年,稀里糊涂地坐上龙椅,又在多年后,稀里糊涂地承担起这个王朝的未来。
这就是清朝早期的政治 —— 残酷、现实,却又充满了无奈。
来源:小豫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