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月大幼儿因肺炎住院被查出艾滋病,父亲被同性感染后传染给母亲,母亲哺乳传给幼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0 05:40 1

摘要:艾滋病,这个常与 “高危行为”“成人传播” 关联的词汇,近日因一则特殊案例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则案例显示,福建一名 16 个月大的幼儿,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时,意外被查出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进一步检查发现,幼儿的父

艾滋病,这个常与 “高危行为”“成人传播” 关联的词汇,近日因一则特殊案例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则案例显示,福建一名 16 个月大的幼儿,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时,意外被查出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进一步检查发现,幼儿的父母也均为 HIV 感染者,而这条残酷的感染链条清晰指向:父亲先被同性伴侣感染,随后传给妻子,母亲又在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这场跨越三代的感染悲剧,不仅让一个家庭陷入绝境,更引发了社会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家庭健康管理的深度反思。

肺炎住院牵出隐情:16 个月幼儿确诊 HIV

16 个月大的小宇(化名),是福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出生起,他就由父母精心照顾,白白胖胖的模样很是惹人喜爱。可在 2025 年 9 月初,小宇突然开始咳嗽、发烧,起初家人以为是普通感冒,给孩子喂了退烧药和止咳药,可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到了第 5 天,小宇呼吸变得急促,嘴唇发紫,家人赶紧抱着他赶往当地儿童医院。

急诊医生检查后,诊断小宇为 “重症支气管肺炎”,伴有呼吸衰竭迹象,立即将他收入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治疗期间,医生发现小宇的免疫力异常低下,普通抗感染药物效果不佳,结合他反复感染的情况,建议进行传染病筛查。9 月 10 日,筛查结果出来了 —— 小宇的 HIV 抗体检测呈阳性,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

这个结果像一颗惊雷,炸懵了小宇的父母。“怎么可能?孩子才 1 岁多,从来没输过血,也没受过重伤,怎么会得这种病?” 小宇的母亲林女士(化名)抓着医生的胳膊,声音颤抖,眼泪止不住地流。医生耐心解释,儿童感染 HIV 的主要途径有三种: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结合小宇的年龄和生活经历,母婴传播的可能性最大,建议父母也进行 HIV 检测。

9 月 11 日,小宇的父亲陈先生(化名)和林女士一同做了检测,结果均为 HIV 阳性。拿到报告的那一刻,林女士瘫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看着 PICU 的方向,嘴里反复念叨:“是我害了孩子,是我把病毒传给了他……” 陈先生则沉默地蹲在地上,双手抓着头发,脸上满是悔恨与痛苦。

感染链溯源:父亲的同性经历成关键

为了厘清感染源头,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小宇一家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起初,陈先生和林女士都对感染途径讳莫如深,直到工作人员反复说明,只有找到源头,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更多人感染,陈先生才终于吐露了隐藏在心底的秘密。

陈先生今年 32 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开发,与林女士结婚 3 年,两人感情一直不错。2023 年,陈先生因工作压力大,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名同性网友,两人逐渐发展成亲密关系,期间发生过多次无保护性行为。“我当时知道这样不对,但一时糊涂就…… 后来觉得对不起老婆,就和对方断了联系,也没敢告诉她这件事。” 陈先生说,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因此感染 HIV,更没料到会连累家人。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分析,结合陈先生的行为时间线和 HIV 感染后的窗口期(从感染到血液中能检测出抗体的这段时间),他大概率是在 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通过与同性伴侣的无保护性行为感染 HIV。而当时林女士已经怀孕,陈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日常亲密接触(如无保护性生活)将病毒传给了妻子。

林女士在 2024 年 5 月生下小宇,由于孕期和分娩时均未进行 HIV 检测,她并不知道自己已感染病毒。产后,她一直坚持母乳喂养小宇,而 HIV 病毒可以通过乳汁传播给婴儿 —— 这也是小宇感染的直接原因。“我以为母乳喂养对孩子最好,每天都坚持喂,没想到却把病毒传给了他,我真是太蠢了。” 林女士说起这些,声音里满是自责。

更让人揪心的是,小宇因年龄小、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感染 HIV 后病情进展较快,目前已出现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的并发症,需要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而陈先生和林女士也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发展。

诊疗与困境:幼儿治疗的挑战与家庭的绝望

在儿童医院 PICU 里,小宇的治疗正在紧张进行。由于他同时患有重症肺炎和 HIV 感染,治疗方案需要兼顾抗感染和抗病毒,难度比普通患儿大得多。每天,护士都会定时给小宇喂药、输液,监测他的体温、呼吸和心率。小家伙似乎感受到了家人的焦虑,每次林女士隔着玻璃看他时,都会伸出小手,嘴里发出 “妈妈” 的模糊音节,让林女士心如刀绞。

“孩子那么小,就要吃那么多苦,我真的宁愿替他受这份罪。” 林女士说,小宇服用的抗病毒药物有一定副作用,刚开始服药时,孩子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体重也下降了不少。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小脸,她好几次在病房外偷偷抹眼泪,却还要强装坚强,给孩子加油打气。

除了孩子的治疗,这个家庭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小宇的重症肺炎治疗已花费了近 10 万元,后续 HIV 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每年的药物费用和检查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陈先生和林女士原本计划今年换一套大点的房子,现在所有积蓄都要投入到治疗中,甚至还需要向亲戚朋友借钱。

更让他们难以承受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得知一家人感染 HIV 后,部分亲友刻意疏远他们,甚至有人在背后议论纷纷。林女士不得不向单位请假,专心照顾孩子和接受治疗,而陈先生也因情绪低落,工作状态受到影响。“有时候觉得特别绝望,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也不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 陈先生说,他最担心的是小宇长大后,会因为 HIV 感染受到歧视,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医学解读:母婴传播的预防与阻断

针对小宇一家的案例,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医生李医生表示,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 HIV 的主要途径,但只要做好预防和阻断措施,这种传播是可以有效避免的。“如果林女士在孕期进行 HIV 检测,及时发现感染并接受抗病毒治疗,同时在分娩时采取剖宫产、避免母乳喂养,小宇感染的概率会降到 1% 以下。”

李医生解释,HIV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三个阶段:孕期(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分娩期(胎儿接触母亲的血液和分泌物)、哺乳期(病毒通过乳汁传给婴儿)。目前,我国对孕产妇实行免费 HIV 筛查,所有孕妇在孕期都可以接受免费的 HIV 检测;对于确诊感染的孕妇,会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以降低体内病毒载量,减少病毒传给胎儿的风险;分娩时,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剖宫产,避免胎儿长时间接触母亲的血液和分泌物;产后,会指导母亲避免母乳喂养,选择配方奶喂养,并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小宇一家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和定期体检意识。” 李医生说,陈先生在有高危行为后,没有及时进行 HIV 检测;林女士在孕期也未按要求进行全面产检,导致错过了最佳的阻断时机。“希望这个案例能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视艾滋病预防,有高危行为后及时检测,孕产妇按时进行产检,才能有效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社会警示:艾滋病预防需全民重视

小宇一家的案例曝光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艾滋病预防的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表达对小宇的同情,同时也呼吁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在疾控中心的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播放科普视频、现场答疑等方式,向市民普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政策。“很多人对艾滋病存在误解,认为只有特定人群才会感染,或者觉得感染后就没救了。” 李医生说,实际上,艾滋病的传播与年龄、性别、职业无关,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高危行为感染;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HIV 感染者的寿命可以接近正常人,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对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李医生建议及时到疾控中心或正规医院进行 HIV 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还能避免将病毒传给家人和他人。” 同时,他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不随意接受输血和血液制品等,从源头上降低感染风险。

目前,小宇的肺炎病情已得到控制,正在逐渐康复,HIV 抗病毒治疗也在稳步推进。林女士和陈先生也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定期到疾控中心复查。每天,林女士都会给小宇讲故事、唱儿歌,希望能用母爱陪伴孩子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不管有多难,我都会陪着孩子,给他最好的照顾,让他尽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林女士说,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醒更多人重视艾滋病预防,不要让类似的悲剧再发生。

来源:大城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