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纽约金价突破 4255 美元 / 盎司!银价飙到 53 美元 / 盎司!”2025 年 10 月,金融市场的金银狂潮刷屏全网,可在上海云洲钱币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5 楼电梯口第一间包房,四五个女老板围坐桌前打牌,听见顾客进门也只是抬眼瞥了下;6 楼敞开
“纽约金价突破 4255 美元 / 盎司!银价飙到 53 美元 / 盎司!”2025 年 10 月,金融市场的金银狂潮刷屏全网,可在上海云洲钱币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5 楼电梯口第一间包房,四五个女老板围坐桌前打牌,听见顾客进门也只是抬眼瞥了下;6 楼敞开式柜台更显凄凉,一排柜台没两个摊主,大半蒙着灰扑扑的台布,连往日讨价还价的喧闹声都没了。
谁能想到,这个曾在收藏圈赫赫有名的市场,如今会这般冷清?要知道,多年前笔者受美国藏家马哥之托找特定银币时,从卢工市场转到云洲,虽觉得这里像 “杂货店”,却也人声鼎沸,满是烟火气。2018 年未改建时,摊位挤挤挨挨,藏家蹲在地上看币、摊主扯着嗓子喊价的场景随处可见;如今 5、6 楼改造得高大上,却连个人影都难聚。金银暴涨本该是钱币市场的 “东风”,云洲为何反倒陷入 “冰封”?这背后藏着三层市场真相。
一、云洲的 “冰火两重天”:从烟火气到冷清清的十年变迁
1. 往昔:藏家的 “寻宝天堂”
2015-2018 年,是云洲钱币市场的 “黄金时代”。那时的云洲还没改建,5 楼、6 楼的摊位像 “迷宫” 一样,木架子上摆满了银元、铜元、金银币,摊主们手里攥着放大镜,一边给顾客看币,一边念叨着 “这枚袁大头是三年粗发版,包浆多自然”。
笔者还记得,2017 年冬天来这儿找 “造总七钱二分”,在 6 楼一个拐角摊位前,围了五六个藏家,摊主从铁盒里掏出三枚银币,瞬间就被抢着传阅。“当时云洲的好处是‘接地气’,” 老藏家赵先生回忆,“不像卢工那么商业化,偶尔还能捡个漏,比如花 800 元买过一枚光绪元宝,后来鉴定是稀少版别,卖了 3000 元。”
那时的云洲,不仅有固定摊位,周末还有 “临时地摊”,从门口一直摆到电梯口,藏家从早逛到晚,饿了就吃旁边的盒饭,累了就蹲在地上歇会儿,烟火气十足。
2. 如今:冷清到 “撤店装修”
2025 年的云洲,早已没了往日模样。笔者近期探访发现,5 楼原本满员的包房,有 3 间挂着 “撤店清仓” 的牌子,2 间空着,门口堆着装修材料;6 楼的敞开式柜台更惨,10 个柜台里只有 3 个有摊主,其余都蒙着台布,台布上积了薄薄一层灰,显然很久没营业了。
“现在一天也来不了几个顾客,不打牌干啥?” 电梯口包房的女老板抬头说,语气里满是无奈。路过曾经很火的 “老周钱币店”,如今大门紧闭,隔壁摊主透露:“老周去年突发脑溢血,店就关了,以前他这儿天天满客,现在没了主心骨,连带着周围摊位都冷清了。”
更让人唏嘘的是,以往周末挤满临时摊位的走廊,如今空空荡荡,只有保洁阿姨在拖地,整个市场安静得能听见电梯运行的声音。
二、金银暴涨下的 “怪圈”:有货不卖,想买不敢买
按理说,金价银价飙升,钱币市场该跟着 “火”—— 毕竟老银元、金银币都含银含 gold,价格会随贵金属行情水涨船高。可在云洲,却出现了 “买卖两不欢” 的怪象,直接导致市场冷清。
1. 卖家:囤货等涨价,怕 “卖飞了”
“现在谁还敢轻易卖?万一明天银价又涨了呢?”4 楼 “诚信钱币” 的小伙计指着橱窗里的老银锭说,“这锭‘十两川锭’是前年 3 万元收的,现在银价涨了,市场价能到 4.5 万,但老板说再等等,说不定能涨到 5 万。”
笔者发现,云洲摊主手里的 “硬货”—— 比如老精稀金银币、高品相老银元,大多只摆不卖。“前期高位接盘的太多了,” 小伙计透露,“2023 年银价涨过一次,有人 3000 元收了枚大清银币,后来银价跌了,2500 元都没人要,现在好不容易涨回来,谁也不想卖早了吃亏。”
甚至有摊主直言:“现在卖币,就像在‘割肉’,不如囤着,等银价再冲一冲,到时候卖个好价钱。” 这种 “惜售心理”,让市场上的流通货源大幅减少,顾客来了也没东西可买。
2. 买家:怕高位接盘,观望不敢动
另一边,想入场的买家也在 “按兵不动”。“现在银价都 53 美元了,谁知道会不会突然跌?” 来云洲看币的藏家李先生说,他本来想收几枚袁大头,可一看价格 —— 普通袁大头从年初的 1500 元涨到了 2000 元,涨了 30%,“万一买了之后银价跌了,币价跟着跌,不就成接盘侠了?”
这种观望心理在新手藏家中更明显。“我去年花 800 元买了枚坐洋,后来银价跌了,600 元都没人要,现在不敢随便买了。” 刚入门的小王说,他这次来云洲只是 “看看”,没打算下手。
卖家惜售、买家观望,形成了 “恶性循环”:市场上没货,买家不来;买家不来,摊主更不想卖。最终,金银暴涨的 “东风”,不仅没吹热云洲,反而让市场陷入 “停滞”。
三、冷清的深层原因:不止是金银,还有这两大 “致命伤”
云洲的冷清,看似是金银暴涨下的 “买卖博弈”,实则是市场自身问题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有两大 “致命伤”。
1. 市场结构变了:线上抢了线下的 “饭碗”
“现在谁还特意跑实体店买币?手机上点一点就能交易,还能比价,多方便!” 藏家赵先生打开手机里的 “古泉园地” APP 说,“我上周在上面花 1800 元买了枚三年袁大头,比云洲摊主开的 2000 元便宜,还能看评级证书,放心。”
随着线上交易平台的兴起 —— 比如古泉园地、钱币天堂,还有抖音、快手的直播卖币,藏家不用出门就能买卖钱币,还能货比三家,甚至和外地藏家交易。而云洲作为实体市场,不仅交通不便(位于上海徐汇区,离市中心远),还受时间限制(下午 5 点就关门),在 “便捷性” 上完全输给线上。
更关键的是,线上平台的 “透明化”—— 每枚币的品相、价格、评级信息都清清楚楚,不像实体店可能 “漫天要价”。“以前在云洲买币,得靠‘眼力’,怕买到假货,现在线上有评级证书,假货少多了。” 赵先生说,这也是他近几年很少来云洲的原因。
2. 收藏群体老了:年轻人不愿来,老藏家 “淡出”
笔者在云洲逛了 3 小时,遇到的顾客大多是 50 岁以上的老藏家,年轻人寥寥无几。“现在年轻人都玩潮玩、盲盒,谁还玩老钱币?” 摊主无奈地说。
老藏家的 “淡出” 也让市场失去活力。“以前一起逛云洲的老伙计,要么身体不好,要么转线上了,”65 岁的张大爷说,“我现在也很少来,一是跑不动,二是线上买更方便,没必要折腾。”
更重要的是,云洲没跟上 “年轻化” 趋势 —— 市场里还是老一套的 “柜台 + 铁盒” 模式,没有互动体验,也没有线上直播,吸引不了年轻人。对比隔壁的 “上海古玩城”,人家搞了 “钱币直播区”,主播拿着放大镜给网友看币,周末还办 “青少年钱币科普活动”,人气比云洲旺多了。
四、云洲的 “突围之路”:这样改,或许能 “活过来”
面对冷清,云洲不是没有机会,关键是要找准方向,从 “老市场” 转型为 “新平台”,这三条路值得一试。
1. 线上线下融合:把 “柜台” 搬上直播间
云洲可以组织摊主搞 “直播卖币”—— 在市场里设专门的直播区,摊主拿着钱币,用放大镜展示细节,讲解历史背景,吸引线上观众。比如 “老周钱币店” 可以请主播代播,把老周的存货卖出去;还能搞 “线上拍卖”,每周办一场 “云洲专场拍卖会”,让外地藏家也能参与。
同时,线上平台要和线下挂钩 —— 顾客线上看中的币,可以到云洲实体店验货,满意再付款,解决 “线上买币怕假货” 的痛点。“如果云洲能搞直播,我肯定会看,” 藏家小王说,“毕竟能看到实物,比纯线上放心。”
2. 打造 “特色 IP”:不只是卖币,还要讲故事
云洲可以利用自身的 “历史底蕴”,打造特色活动。比如每月办一场 “钱币鉴定会”,请权威专家来坐诊,帮藏家鉴定钱币;每季度办一场 “钱币展览”,展出稀有钱币,比如 “坐洋五珍”“袁大头版别展”,吸引藏家来参观。
还可以搞 “文化体验”—— 比如教年轻人 “怎么看银元包浆”“怎么辨别真假坐洋”,让收藏不再是 “老人们的游戏”。隔壁古玩城就是靠 “青少年钱币课” 吸引了很多家长带孩子来,既赚了人气,又培养了潜在客户。
3. 优化 “生存环境”:降低成本,留住摊主
现在云洲摊位租金不低,再加上没客流,很多摊主撑不下去。市场管理方可以适当降低租金,或者搞 “联营模式”—— 几个摊主合租一个柜台,分摊成本;还可以引入 “新业态”,比如在市场里开家 “钱币书店”“咖啡角”,让藏家逛累了能歇脚,增加停留时间。
“如果租金能降点,我还想再撑撑,”6 楼的摊主说,“现在一天赚的钱还不够交租金,只能关店。” 留住摊主,才能留住货源,才能吸引顾客,这是云洲 “活过来” 的基础。
五、给藏家的启示:冷清期,才是 “捡漏” 的好时机?
虽然云洲冷清,但对理性藏家来说,或许是机会 —— 毕竟市场冷清时,价格更实在,还能慢慢挑货,关键要记住这 3 点。
1. 别追 “贵金属行情”,看 “版别稀缺性”
不要因为银价涨了就盲目买币 —— 比如普通袁大头,虽然含银,但存世量多,银价跌了,币价也会跟着跌。反而要关注 “版别稀缺” 的钱币,比如坐洋的加重版、孙小头的上五星版,这些币的价值不只是靠银价,更靠 “稀缺性”,就算银价跌了,也能保值。
2. 趁冷清 “练眼力”,多学少买
市场冷清时,摊主有时间聊天,藏家可以多问多学 —— 比如请教 “怎么看银元的包浆”“怎么辨别坐洋的 A 版和 H 版”,还能对比不同品相的钱币,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这段时间尽量 “多学少买”,等摸清市场规律、银价稳定了再下手。
3. 线上线下结合,找 “靠谱货源”
可以先在线上看币,对比价格和品相,然后到云洲实体店验货 —— 毕竟实体店能摸到实物,看包浆、听声音(真银元声音清脆,假币沉闷),更放心。如果遇到靠谱的摊主,还能建立长期联系,以后有好货他们会优先通知你。
结尾:云洲的冷清,不是 “结束”,而是 “转型的开始”
金价银价飙升,云洲却冷清,看似矛盾,实则是传统钱币市场面临的共同挑战 —— 跟不上时代变化,就会被淘汰。但云洲的优势还在:它有几十年的收藏底蕴,有一批老藏家的情怀,只要肯转型,把线上线下打通,把文化体验做起来,说不定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对藏家来说,市场冷清不是坏事 —— 少了炒作的泡沫,多了理性的空间。只要沉下心来学知识、辨真伪,就算在冷清的云洲,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宝贝”。毕竟,收藏的核心不是 “追涨杀跌”,而是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这份热爱,不会因为市场冷清而消失。
来源:悟空聊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