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39岁男子甲状腺术后用碘131治疗,5年后复发,原因为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00:21 1

摘要:钟伟今年34岁,是深圳一家物流仓储公司的夜班调度主管。每天晚上九点准时上岗,工作连轴转到凌晨三四点才回家,节奏快得像拧紧的发条。为了保证货运不出错,他几乎全年无休,长期熬夜加上不规律的作息,令他脾气变得愈发焦躁,对细节也开始变得神经质。钟伟的饮食也极不讲究,大

钟伟今年34岁,是深圳一家物流仓储公司的夜班调度主管。每天晚上九点准时上岗,工作连轴转到凌晨三四点才回家,节奏快得像拧紧的发条。为了保证货运不出错,他几乎全年无休,长期熬夜加上不规律的作息,令他脾气变得愈发焦躁,对细节也开始变得神经质。钟伟的饮食也极不讲究,大多数时候靠速食和泡面度日,白天补觉前只随便吃几口,有时候干脆连饭都不吃,靠咖啡硬撑。而这些习惯所埋下的隐患,没多久便显现了出来。

2017年3月18日,钟伟在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中,医生在他颈部发现了一个异常结节。B超提示:甲状腺左叶中段可见一枚低回声结节,大小约9mm×7mm,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晰,无明显钙化灶,血供轻度增多。

钟伟当时也有些紧张,毕竟“脖子上长东西”听着就不妙。但医生安抚道:该结节为TI-RADS3类,良性的可能性较大,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平时注意饮食作息即可。听医生这么一说,再加上同事也有人查出过类似结节,说大多无碍,钟伟也就没放在心上,更别提去复查了。

直到2018年7月28日凌晨,钟伟又是一个通宵值班。监控室的灯光刺眼,冷气机嗡嗡作响,他靠在椅子上打了个哈欠,随手拧开矿泉水瓶喝了一口。冰凉的水刚滑进喉咙,他忽然猛烈地咳嗽起来,胸腔像被硬生生挤压,嗓子深处传来一阵针扎般的刺痛。

钟伟以为是呛水,起身拍了拍胸口,却越咳越疼,嗓子里像卡着一根细铁丝,灼热、干涩,怎么吞咽都不顺。那种异物感顽固得可怕,仿佛深藏在气管与食管之间,无论清嗓子还是喝水,都像被什么死死勾着。稍一说话,那灼痛就顺着喉咙向上扩散,连呼吸都夹着灼热的气。

钟伟皱着眉,揉了揉喉咙,试图压下那股刺痛。他以为是小炎症,第二天就在药店买了几盒含片和消炎药。可连吃几天仍旧没缓解,反而咽喉越来越紧。每天吃饭时,只要稍微吞一口热汤,那股疼痛就从喉咙直窜到锁骨下,像灼烫一样。饭菜再柔软,他也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吞,生怕再触动那隐隐作痛的地方。到了夜里,躺在床上,钟伟总觉得喉咙里有团什么堵着,呼吸时能听见轻微的嘶嘶声,像气流被压在缝隙中。

直到8月15日中午,钟伟刚从值夜后的补觉中醒来,昏昏沉沉走进浴室,镜子里那张脸显得有些浮肿。他抬头梳头时忽然愣住——脖子左侧靠近下颌的地方,多出了一条青紫色的粗筋。那条青筋在光下格外明显,稍一咳嗽或大声说话就立刻鼓起,从锁骨蜿蜒到耳下,像被血液冲涨的细管。钟伟用手轻轻按上去,虽然不痛,却能感到那块皮肤发紧发硬,仿佛里面有股压力在往外顶。

钟伟屏住呼吸,用指尖反复确认,心里一点点发凉。空气里弥漫着水汽,他盯着镜中的自己,脑海中闪过一年前那枚结节的影像。心口“咚”地跳了几下,他知道,这一次,不能再忽视了。第二天一早,钟伟就请了假,直奔医院做了复查。

这次检查结果比他想象的糟得多:甲状腺功能尚可,但颈部彩超显示左叶中段结节扩大至30mm×14mm,边界模糊,呈微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有细小钙化,纵横比>1,血流信号明显增多,并穿破甲状腺包膜。左侧颈部Ⅱ区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TI-RADS评分为5类,高度提示恶性。后续行穿刺活检,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暂无远处转移。

听到“癌症”两个字时,钟伟只觉得耳边嗡嗡作响,整个人仿佛被定格在原地,眼前发黑,心口也随之抽紧。他从没想过,那个不起眼的小结节,竟然真的一步步走到了癌症的地步。他茫然地望着医生手中的检查报告,脑中一片空白,连接下来的话也几乎听不清了。

医生翻阅着检查资料,语气沉稳地对他做了病情的评估。该结节起初确实为良性可能大,影像学表现尚可,但后续随生活方式持续紊乱,包括频繁熬夜、饮食油腻高盐、高强度工作压力干扰了内分泌轴稳定,加上身体长时间处于慢性疲劳状态,极易诱发甲状腺细胞基因突变,进而走向恶性方向。尤其是像钟伟这样缺乏规律复查的人群,一旦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结节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并侵袭周围组织及淋巴系统。

在明确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之后,钟伟很快接受了全甲状腺切除手术及双侧颈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报告回报良好,未见远处转移,手术边缘亦无残留。虽然“癌症”两个字仍像块石头压在心头,但医生向他详细解释了这类肿瘤的自然病程和医学前景。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分化良好、恶性程度较低的甲状腺癌,细胞增殖速度缓慢,对治疗反应敏感,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配合适当的放射性治疗和规律复查,可获得较长的无病生存期甚至治愈。医生特别强调,尽管该病预后较好,但术后管理必须规范,包括:长期监测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作为复发预警指标;定期进行颈部B超、必要时配合全身骨扫描;口服甲状腺激素制剂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减少残余细胞刺激风险;此外还需注意长期低碘饮食,避免摄入碘含量高的海产品及含碘盐制品。

在手术恢复两周后,钟伟接受了第一轮碘-131放射性碘治疗。碘-131具有强放射性,能被残留的甲状腺组织主动吸收,在细胞内部释放β射线,精准杀伤残余的甲状腺癌细胞与微小转移灶。整个治疗期间,钟伟被安排住进隔离病房,饮食完全控制,医生每日监测其放射性排泄情况。幸运的是,他除了轻度的恶心和乏力,并无明显不适,疗程顺利完成。复查显示体内放射性摄取正常清除,指标稳定,初步达到了“根治性治疗”目标。

这场突如其来的病重击,不仅击碎了钟伟过往对健康的轻忽,也让他对生活的节奏与质量有了重新的认识。他在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公司提交了辞呈,彻底告别了多年如一日的夜班生活。他意识到,再高的收入,也换不来健康的身体。

从此以后,钟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七点准时起床,吃一顿清淡营养的早餐,之后到小区花园慢跑三圈作为晨练。午餐也不再点外卖,而是亲自采购新鲜食材、自己下厨,戒掉了快餐、泡面、油炸食品和甜饮料,晚饭时间固定在六点半,夜里十点前一定入睡。为控制碘摄入,他将食盐更换为无碘盐,并彻底杜绝了海带、紫菜、虾皮等海产品,就连调味料都只选择低碘配方。

钟伟还在医生的建议下建立了一套术后健康监测本,详细记录每天的体温、饮水量、排便情况、体重波动,并每季度固定前往甲状腺专科进行复查,包括甲状腺功能六项、Tg与TgAb、颈部超声、颈部CT等。

术后三个月,钟伟复查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已降至0.07ng/mL,颈部彩超显示术区无异常残灶,淋巴结结构清晰。他站在医院走廊外的阳光下,感受到久违的宁静和平稳,心里明白,只有真正“为身体负责”,这场与癌症的交锋才能不被白白辜负。

此后的五年里,钟伟不再追求快节奏的职场成就,也不再熬夜刷剧打游戏。他报名学习营养学课程,甚至成为小区健康宣教志愿者,为身边的居民分享低碘饮食、癌症术后管理等实用经验。他的生活节奏逐步回归平稳,复查报告一次比一次正常,连术后的颈部疤痕也在慢慢淡去,仿佛过去的一切终将随时间远去。

直到2023年11月,钟伟已经在社区图书馆工作了两年多,日子清闲、生活规律,按部就班。他喜欢这份工作,离家不过十分钟路程,不需要熬夜,也能照顾年迈的父母。他以为,命运的考验已经过去,生活终于归于平稳。

然而,11月14日,钟伟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中巡查,正当他弯腰捡起一本掉落在书架下的杂志时,动作幅度不大,却在起身那一瞬,后腰猛地传来一阵钝痛——像是有根钉子扎入脊柱深处。他条件反射地扶住书架,僵了几秒才缓缓站直,腰部有点发麻,但还能勉强活动。他皱了皱眉,只当是腰间盘突出复发,便没放在心上。

可到了第二天清晨,问题变得严重。钟伟刚从床边椅子上起身,准备去厨房倒水,腰部忽然传来撕裂般的痛感,如同有人用利器在脊骨间狠狠一拧,瞬间牵扯得整条腿发麻。钟伟低呼一声,整个人几乎瘫坐回去,腰部僵硬得像灌了铅。他试着用手撑着站起来,却只要一动,腰后那股撕裂般的钝痛便肆意攀爬,直至肩胛。他的额头很快渗出细密的汗珠,连呼吸都带着疼。

几天来,钟伟尝试贴膏药、热敷,甚至去推拿馆按摩,但症状丝毫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晚上躺下时腰背如同压着一块铁板,辗转难眠,早晨起床更是寸步难行。最终,他拖着沉重的身体来到医院进行检查。

影像学检查显示:L3椎体前缘明显压缩塌陷,周围软组织水肿明显,提示病理性压缩性骨折;骨显像进一步揭示:L3节段异常放射性摄取灶,局部边界模糊,伴骨质破坏,医生高度怀疑为癌细胞骨转移。结合钟伟的既往甲状腺癌病史,这一诊断几乎无可动摇。血液检查更是印证了这一推断——他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高达418ng/mL(正常范围

钟伟听着医生的分析,整个人瘫坐在病床边,神情恍惚,眼神空洞。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这么多年一直遵守医嘱、规律复查,如今却还是走到了这一步。医生立即安排他住院,并启动高剂量碘-131治疗,希望能尽可能清除扩散的癌细胞。

治疗开始后,钟伟被严格隔离,每日监测体内放射性水平和血液指标。但病情发展速度远超预期。他的腰椎疼痛日益加剧,连坐起都要依赖支架辅助。后来,他逐渐出现乏力、低热、食欲下降等症状,整个人消瘦迅速,体重一个月内骤降近8公斤。进入第三个月时,钟伟在夜间突发剧烈腰痛并伴随呼吸困难,护士紧急呼叫值班医生抢救。

心电监护、吸氧、镇痛、补液同步进行,医生一边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一边紧急安排CT复查。但癌细胞已不仅局限于腰椎,肺部亦出现多发可疑转移灶。钟伟疼得双手紧握床栏,脸色蜡白,眼神涣散,血压开始不稳。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最终仍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三月后病情恶化,不幸去世。

在钟伟离世后,他的妻子在料理后事时悲痛欲绝,整个人几乎崩溃。她坐在殡仪馆的走廊椅子上,眼睛肿胀发红,喃喃念着:“他明明一直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就没了呢?”身边亲友劝慰的话她一句也听不进去,心里像是被撕开了一个口子,痛得无法愈合。

她怎么也无法接受——那个五年来从不懈怠、每次复查报告都没有异常的丈夫,那个对病情极度重视、按时服药、严格遵医嘱的男人,竟然会在短短三个月内经历骨转移,再无力回天。带着满腹疑问和撕心裂肺的悲恸,她冲进医院办公室,找到丈夫的主治医生,声音颤抖,几乎带着控诉:

“医生,甲癌不是说是幸福癌吗?是治愈率最高、最不容易复发的癌症对吗?可我丈夫从确诊那天起就特别配合治疗,碘-131照计划打了,优甲乐一天不落地吃,海鲜、咖啡、高碘的东西全都忌口,外卖不吃,每顿饭自己做。睡觉比我还规律,十点准睡六点起,日子过得比病前还自律。五年来每次复查都正常,Tg都很低,彩超也没问题……他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最后换来的还是骨转移和死亡?他到底哪里做错了?”

医生听完,沉默了良久。他不是第一次面对患者家属的情绪崩溃,但这一次,他的心情也无比沉重。甲状腺乳头状癌,确实在所有实体肿瘤中算是最“温和”的一种,生长缓慢,远处转移率极低,尤其在术后五年内如无异常,通常被视为临床治愈。而钟伟的随访记录几乎堪称模板式的标准病人: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常年低于2ng/mL,抗Tg抗体稳定,颈部超声无可疑回声,既没有淋巴结肿大,也没有血流异常,所有监测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在医学数据层面,他完全不具备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

而这起转移事件的突然、猛烈,让医生自己也陷入困惑。他带着疑问,回到办公室,调出了钟伟五年来的全部随访资料:手术记录、病理报告、每次碘-131治疗后的残留评估、每一份血检和B超报告。他一页页翻阅、对照、标记,几乎苛刻地核查每一个数值和文字。他甚至拿出过去类似病例的随访曲线进行比对,试图从中找出一丝蛛丝马迹。

与此同时,医生安排与钟伟的妻子、兄长、同事进行数次沟通,深入了解钟伟这五年来的日常生活。他细致地询问饮食习惯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接触过高碘物质、是否有自行停药现象、是否服用其他干扰药物、是否长期情绪压抑或体重波动……妻子配合得极其认真,将丈夫的每个生活细节都如实陈述:他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药、怎么搭配饮食、是否运动、有没有失眠……连他喜欢哪种蔬菜、拒绝吃哪些零食都说得清清楚楚。

就这样,在成百上千条无异常的数据中,在琐碎到连患者自己都未察觉的细节缝隙里,医生终于捕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蛛丝马迹。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医生深深叹了口气,神情复杂而沉重。他缓缓地合上病历本,眉宇间透着无奈与惋惜地说道:“甲癌虽为懒癌,但也不代表着可以掉以轻心!你丈夫虽然饮食清淡、作息规律,日常几乎无可挑剔,可是他却还是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看似能稳定病情,实则诱发了病灶扩散,为复发转移埋下伏笔。临床上很多甲癌患者也和他一样,在术后忽略了这3点,最后落得个无药可救、病入膏肓的境地啊!”

第一个问题在于长期忽视身体的应激状态。钟伟虽然改了作息、控制饮食,但他从未真正远离精神压力。术后第一年,他选择辞职在家修养,但很快又进入了一家图书馆工作。虽然工作轻松,但为了弥补家庭经济,他时常接私活、校对文稿,加上家中老人身体不好,孩子学业紧张,生活节奏依旧紧绷。表面看起来他很“规律”,但身体从未真正放松。

很多人以为只有身体上的劳累才会影响健康,其实慢性压力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更为隐匿。压力大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会长期升高,这种激素虽是人体自然调节机制的一部分,但如果水平长期异常,很可能干扰甲状腺组织修复、影响免疫监控能力,让残留的病灶趁虚而入。钟伟在术后五年始终精神紧张,身体虽在休养,但神经系统却一直处于警觉状态,这种不易察觉的“慢性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身体对异常细胞的识别与控制。

第二个问题是他过于依赖常规检测,而忽略了非典型症状的重视。钟伟每次复查的甲状腺球蛋白(Tg)都处于正常范围,颈部B超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便完全放心。但实际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远处转移,尤其是骨转移,并不总是能在颈部彩超或Tg升高中早期显现。

部分患者在病灶微小扩散时,Tg值仍可能维持在低水平,尤其是个别体质中,Tg的表达并不敏感。而一旦出现骨转移,很多人最早表现的不是报告上的变化,而是轻微的腰痛、骨酸、疲乏。这类信号很容易被误认为劳损、坐姿不正、缺钙等问题。如果患者在术后几年里始终抱着“只要报告正常就代表没事”的想法,极易错失早期发现复发的机会。

钟伟的转移其实早有蛛丝马迹。他曾多次提到腰部酸胀,偶尔站久了会发麻,还以为是久坐导致的腰椎问题。他自己不以为意,复查时也没主动提及,医生自然难以察觉异常。术后管理不仅要依赖化验单与影像学,更要关注自身每一个新的、不寻常的感觉。哪怕是轻微的症状,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频率逐渐增加,都值得进一步排查。尤其是术后五年这一时间节点,本就是高风险复发期,如果忽略这些“非指标信号”,就容易给病灶创造潜伏机会。

第三个致命失误是,钟伟长期坚持一种极端低碘饮食,甚至进入了“过度控制”的状态。术后初期,医生确实建议患者短期低碘饮食,以配合碘-131治疗。但许多患者误以为低碘要长期坚持,于是常年不吃含碘盐、不碰海产品,甚至连鸡蛋、牛奶、一些含天然碘的蔬菜都戒掉了。钟伟正是如此。他为了“保险”,连家中的所有调料都换成了低碘版本,三餐的菜单也几乎固定,结果导致体内碘营养长期偏低。碘虽是甲状腺细胞的原料,但缺碘过度反而可能造成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长期高TSH状态,容易刺激潜在的异常细胞生长。

此外,极端低碘饮食还会引起整体营养结构失衡。钟伟术后体重下降明显,肌肉流失严重,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系统调节能力减弱。这种“营养不足但看起来健康”的状态,其实是一种虚弱的假象,为残留病灶的生长提供了可乘之机。

甲状腺癌的治疗确实有了长足进展,也确实比许多其他癌症更容易控制。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术后的每一个决定,不只是为了让报告看起来正常,更是为了真正维持身体系统的稳态。复查是手段,不是终点;数据是参考,不是全部。除了定期检查,更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调整心态,维持合理的营养,适度活动,减少精神压力。

资料来源:

1.王静,刘洋.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7):612-616.

2.李磊,张敏.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与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4,40(05):452-456.

3.陈倩,赵峰,周媛.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功变化与免疫指标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内科杂志,2024,41(08):733-737.

(《纪实:39岁男子甲状腺术后用碘131治疗,5年后复发走了,主任痛斥:他忽视的这两个细节,太多人正在重蹈覆辙》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