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高邮市红星志愿者协会十周年庆典的现场,面对“协同融合,追求卓越”的主题,我不禁思考:在信息奔流的今天,志愿服务如何借新媒体之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新媒体,是否真的能成为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隐形翅膀”?
站在高邮市红星志愿者协会十周年庆典的现场,面对“协同融合,追求卓越”的主题,我不禁思考:在信息奔流的今天,志愿服务如何借新媒体之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新媒体,是否真的能成为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隐形翅膀”?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理念与手段。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表现形式活等独特优势,为志愿服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一,新媒体是志愿服务扩大声量的“扩音器”。传统媒体时代,志愿服务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如果需要宣传,只有两个途径,要么是口碑宣传,要么是媒体采访,但两者都存在局限性,影响力有限。
而如今,通过两微十三端,具体就是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以图文、视频、直播等富媒体形态,将志愿服务中的感人故事、创新项目、活动资讯迅速传递到千家万户。一个感人的瞬间、一次成功的活动,经由新媒体矩阵的裂变式传播,能够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吸引更多公众了解、认同并愿意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有效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辐射半径和社会认同。
第二,新媒体是志愿服务提升精准性的“连接器”。传统的传播形态,往往是单向的,就是我说你听。比如无论我们身处何处,看到的《人民日报》、《新闻联播》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千人一面”。
而现在,不同位置的用户,同时打开抖音、快手、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媒体平台,其首页所展示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千人千面。同时,用户对内容可以进行评价、回复、私信、点赞等,相当于新媒体平台在内容与用户间架设了一个精准对接的桥梁,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实现了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通过建立线上社群、发布需求问卷、开设服务预约通道等方式,能够高效汇集民众需求,快速招募匹配的志愿者,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智能对接、精准触达。这种“线上对接、线下服务”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减少了资源错配,是“协同融合”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第三,新媒体是志愿服务优化管理的“增效器”。这里的提质增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组织内部的效能提升。比如利用项目管理APP、OA系统、协作工具、云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对志愿者进行高效注册、培训、任务分配和工时记录,对服务项目进行全流程在线管理、实时跟进和效果评估。
另一方面,则可以对捐赠物资与资金实现透明化公示与追溯。这不仅能提升组织内部运作的协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更能增强组织的公信力,为“追求卓越”提供坚实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
第四,新媒体是志愿服务创新形态的“孵化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些志愿服务中的新词汇,比如“云支教”、“网络公益募捐”、“线上心理咨询”、“数字技能助老”等,这些项目都是依托于新媒体技术,创新出的服务新业态。
正是因为新媒体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专业知识技能能够通过线上平台普惠更广泛的人群。同时,鼓励志愿者利用新媒体创意策划活动,如线上公益跑等,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参与进来,为志愿服务注入新的思维与活力,推动服务模式的迭代升级。
第五,新媒体是志愿服务行稳致远的“稳压器”。近年来,国内多起志愿服务组织爆出丑闻,暴露出行业监管漏洞和道德风险,对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全民广角镜、放大镜、显微镜的审视之下,志愿服务工作容错率下降,苛责度上升,稍有不慎即可能面临千夫所指,严重的会导致成绩一夜归零。
在此情况之下,志愿服务组织需要构建一套系统性的新媒体舆情风险管理体系,早发现,早研判,能应对,会处置。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实现官方发布的三审三校。加强志愿者新媒体素养培训,明确告知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建立“应急响应——舆情处置与引导机制”,真诚面对问题,诚恳表明态度,积极回应关切。
新媒体助力志愿服务组织的同时,对志愿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运用新媒体助力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掌握传播规律,坚守公益初心,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导向性。要善于将新媒体的“线上势能”转化为志愿服务的“线下动能”,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机融合,线上宣传与线下服务的同频共振。
新媒体拓展了志愿服务的边界,提升了管理的精度,也考验着每一个志愿服务组织的智慧与定力。只要志愿服务组织主动顺应数字化潮流,善用、活用新媒体这把“金钥匙”,必将能更好地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创新服务模式,让志愿服务的光芒照得更远、更亮。
来源:胡二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