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科学星辰:送别杨振宁先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9 01:45 1

摘要:当清华大学官网转为黑白,红砖青瓦间的秋风仿佛也带着肃穆——103岁的杨振宁先生走了。这位从清华园走出的科学巨匠,用一生完成了"从这里出发,归这里终老"的生命闭环,在清华的百年文脉中刻下了永恒印记。

当清华大学官网转为黑白,红砖青瓦间的秋风仿佛也带着肃穆——103岁的杨振宁先生走了。这位从清华园走出的科学巨匠,用一生完成了"从这里出发,归这里终老"的生命闭环,在清华的百年文脉中刻下了永恒印记。

清华园的晨光,最早照亮过他年少的求知路。1929年,7岁的杨振宁随父迁居西院11号,在这里度过了8年少年时光。科学馆的窗棂下,他既听历史系高材生讲《孟子》,也在父亲办公室里初识数学奥秘;园中的每棵树都留下过他攀爬的身影,每株草都承载过他对自然的好奇[__LINK_ICON]。彼时邻里皆是学界泰斗,与邓稼先的少年情谊更成佳话,这份浸润在书香与挚友陪伴中的成长,为他埋下了文理交融的种子。

从西南联大的青葱学子到清华研究院的硕士毕业生,再到赴美斩获诺奖的科学巨擘,杨振宁始终以"清华人"自居。1999年,他接过清华聘书时坦言,要把高等研究院打造成"中国版的普林斯顿"。此后二十余年,他捐献千万资金,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人才,让清华的基础学科研究站上世界前沿[__LINK_ICON]。82岁时,他仍每周准时出现在第六教学楼,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间与学生围坐交流的身影,成为清华园最动人的风景。

这位被戴森誉为"20世纪物理学卓越设计师"的学者,始终带着清华赋予的家国情怀。他办公室里常年悬挂的清华园照片,书架上父亲手写的诗集,都藏着未改的初心。1971年,他以"破冰者"之姿开启中美学术交流,此后近百次回国,呼吁重视基础研究,资助学者深造。"满庭芳"餐馆里的宴请,是他为国人搭建的温暖港湾;面对不实言论时的据理力争,彰显着清华人的风骨。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将"归根居"的匾额挂在清华住所,用行动诠释"我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格言,在他身上化为一生的实践。百岁高龄时,他仍对科学保持孩童般的好奇;直至生命最后岁月,还在关心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发展。正如他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讲话中所言,他用一生证明了中国人能在世界科学史上建立不朽功勋。

如今,清华园的杨柳依旧,科学馆的灯光仍亮。杨振宁先生化作了夜空中的星辰,而他播撒在清华园的科学火种与家国情怀,正照亮更多年轻人的前行之路。这颗从清华升起的科学巨星,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永远闪耀。

来源:毛姐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