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隐忍9天翻盘!中国一剑封喉,澳洲矿霸跪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13:46 1

摘要:2024年6月,巴西淡水河谷把一船65%品位的铁矿粉交给中国买家,结算货币不是美元,而是人民币;同一天,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成交量突破100万手,新加坡交易所直接挂出“夜盘对接”公告,标题里藏着一句潜台词:普氏指数不再是唯一裁判。

“铁矿石多少钱,中国说了算”——这句话放在三年前会被当成笑话,今天却正在变成合同里的白纸黑字。

2024年6月,巴西淡水河谷把一船65%品位的铁矿粉交给中国买家,结算货币不是美元,而是人民币;同一天,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成交量突破100万手,新加坡交易所直接挂出“夜盘对接”公告,标题里藏着一句潜台词:普氏指数不再是唯一裁判。

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像拼乐高,先搭底座,再插关键块,最后才让人惊呼“原来拼的是一条龙”。

中国把底座、关键块、龙尾一次性凑齐,只用了两年。

底座:把散沙拧成一根绳

过去买铁矿,全国钢企各自谈判,像菜市场里一百个小贩抢同一块猪肉,越抢越贵。2023年低调挂牌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江湖人称“中矿”——把40%的进口量收进一个篮子,统一对外询价。

形象点说,以前力拓、必和必拓面对的是“散客”,现在面对的是“团购团长”。

团长一次性甩出4亿吨需求,不降价就换下一家。2024年一季度,力拓对华长协价被迫下调7.8美元/吨,相当于一艘18万吨散货船还没离港,中国就先省了1400万美元。

更狠的是“定量不定价”条款:中矿先锁采购量,价格等船到港前一周再按期货盘面结算。

矿商想抗议,发现全球找不到第二个4亿吨的大买家,只能点头。

这一局,中国把“需求端”做成了杠杆,直接撬动了卖方地板价。

关键块:把别人的矿山变成自己的粮仓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储量超过20亿吨,品位65.5%,杂质低到可以“直接喂高炉”。

因为基础设施空白,它被搁置三十年,西方矿商算过账:要修一条650公里铁路、一个25万吨级港口,至少砸200亿美元,回报率不高,懒得动。

中国把这道题做成了“一带一路应用题”:铁路用中国标准、中国贷款、中国施工队,港口EPC总承包给中交建,采矿设备来自徐工、三一。2024年7月,铁路铺轨进度70%,港口沉箱全部下水,预计2025年6月出矿,年产1.2亿吨。

西芒杜投产那天,全球高品位铁矿的“新增量”将一次性增加12%,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稀缺叙事”直接破功。

形象比喻:以前澳、巴两家是“精品超市”,货架有限,爱买不买;西芒杜开业后,门口突然冒出一家“会员仓储店”,量足价低,会员还是人民币结算,买家自然转身。

龙尾:把美元结算换成人民币计价

大宗商品被美元“统治”近百年,不是因为美元高贵,而是因为没有第二条跑道。

中国造跑道的方法很简单——先让卖家尝到甜头。

2023年必和必拓首单人民币矿粉到港,当天就把人民币换成澳元,汇率比同期离岸市场高86个基点,相当于多赚0.6%。

矿商发现:人民币不仅好用,还能多赚,口碑立刻扩散。

2024年一季度,淡水河谷、FMG先后加入,人民币结算占比冲到35%。

别小看这个数字,全球铁矿海运量只有16亿吨,中国一家买走12亿,当三分之一用人民币结算,美元需求就被硬生生削掉一块。

更隐蔽的杀招在期货端。

大连铁矿石期货对外开放后,国际投行、矿商、贸易商一起进场,持仓里30%是外资。

盘面价格一旦形成,普氏指数就被“架空”——后者只是每天问一圈电话报价,前者是几十万手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谁更准,合同就引用谁。

2024年6月,国内某大型钢企与淡水河谷签订100万吨漂货,合同公式直接写成“大连主力合约均价+2美元/吨”,普氏指数第一次变成“参考项”。

这意味着:未来全球铁矿报价,可能先盯大连夜盘,再去看伦敦时间9点的普氏邮件——定价权完成东移,只差最后一声锣。

连锁反应:利润表、政府、指数一起晃

必和必拓2024财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对华铁矿EBITDA利润率同比下滑18%,财报电话会议上,CEO用“unprecedented pressure”形容中国市场。

澳大利亚政府坐不住了,6月启动“关键矿产安全审查”,想以“外资安全”为由重新评估中矿在西澳的合资项目,被业界吐槽为“用政治手段补市场漏洞”。

国际能源署在7月报告里预测:到2026年,中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铁矿海运量将占全球52%,“美元铁”变“人民币铁”只是时间问题。

故事讲到这里,你会发现:中国打的不是一宗商品的价格战,而是一场“资源—货币—通道”三维战。

铁矿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锂、钴、镍正在排队倒下。2024年7月,中国拿下阿根廷三座锂盐湖,交易条款里出现“上海有色网锂盐期货均价+升贴水”字样,复制铁矿模式;刚果(金)钴矿出口用人民币结算,当地银行直接挂出CNY/CDF汇率,绕开美元。

路径一旦跑通,西方矿业巨头就会从“价格制定者”退位为“产能提供者”,定价按钮交到亚洲盘面手里。

留给读者的只剩一个判断:

当铁矿、锂矿、钴矿先后“人民币化”,美元在大宗商品里的“水电气”地位就被拔掉阀门。

全球贸易的底层协议重写,谁掌握资源、谁掌握通道、谁掌握货币,谁就掌握下一场繁荣的开关。

下一次听到“铁矿石涨价”的新闻,先看大连夜盘,再看钱包里的人民币——它正悄悄变成全球资源的“股东凭证”。

来源:机智的荷叶2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