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经济版图上,江苏的“散装”故事早已耳熟能详,福建的“海洋基因”也人尽皆知,唯独山东,上演着一出更为复杂的“双城记”——这里既有媲美江浙的黄金海岸,也有沉默如谜的内陆腹地。
中国经济版图上,江苏的“散装”故事早已耳熟能详,福建的“海洋基因”也人尽皆知,唯独山东,上演着一出更为复杂的“双城记”——这里既有媲美江浙的黄金海岸,也有沉默如谜的内陆腹地。
山东城市风光
当胶东半岛的渔船迎着朝阳驶向深海,鲁西平原的麦浪还在晨雾中轻轻摇曳,同一片天空下,竟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山东。
山东人常开玩笑说:“我们山东啊,青岛负责国际范儿,济南负责行政,烟台威海负责养老,我们鲁西嘛……”话音未落,总会引发一阵意味深长的笑声。
这笑声背后,藏着个冷峻的现实:2024年山东GDP总量9.86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三,可若把地图对折,东西差异便如刀劈斧凿般清晰。胶东三核——青岛、烟台、威海,人均GDP纷纷突破12万元,堪比浙江的杭州、宁波,福建的厦门、福州。
特别是黄海之滨的青岛,顶着“北方第三城”的光环,家电、高铁、海洋经济三大王牌在手,去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超过30%,俨然是北方的“小深圳”。
但若把视线西移,故事就换了剧本。除却省会济南靠着“强省会”战略逆势上扬,老工业城市淄博靠烧烤意外出圈,油城东营守着胜利油田吃老本,鲁西多数城市仍在人均1万美元的全国平均线附近徘徊。
菏泽、聊城、德州组成的“鲁西铁三角”,人均GDP竟比贵州某些地区还低,要知道,贵州可是长期戴着“西部欠发达”帽子的省份。
更戏剧性的是,山东的行政中心与经济重心玩起了“异地恋”。当省委大楼在济南历下区亮起灯火,600公里外青岛五四广场的灯光秀正照亮跨国公司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
这种“心脏在内陆,钱袋在沿海”的格局,让山东的对外形象始终蒙着一层迷雾——外人总以为山东人都爱煎饼卷大葱,殊不知胶东人更擅长用海鲜佐红酒。
鲁西不是没有辉煌过。京杭大运河时代,临清作为“江北第一商埠”,“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谚语至今仍在老人嘴边流传。
大运河畔的聊城,当年漕运繁忙时,码头上堆满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运走的则是山东的棉花、小麦。济宁更是因河兴市,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在此停驻,留下“运河之都”的美誉。
但铁路时代的到来,让运河城市集体陷入沉寂。当胶东沿海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鲁西还在为黄河改道、盐碱地治理发愁。
直到今天,鲁西人仍保留着某种“内陆心态”——重视编制,迷恋体制,一个公务员岗位能吸引几百个名校毕业生争夺。这种选择背后,是对稳定近乎执拗的渴望。
有趣的是,鲁西虽然经济不占优,却在文化输出上牢牢掌握着话语权。央视春晚小品里的山东人形象,多半带着鲁西口音;《红高粱》里的豪迈,《闯关东》的坚韧,这些深入人心的山东标签,其实更多源自鲁西的生活图景。
就连“好客山东”的旅游口号,配的画面也常常是泰山日出、曲阜三孔这些内陆景观。
这种文化上的“逆袭”,让胶东人颇感委屈。有个青岛朋友吐槽:“外人总觉得我们山东顿顿吃煎饼,我们青岛人明明更爱鲅鱼饺子配啤酒好吗?”言语间透露出某种“被代表”的无奈。
山东城市风光
从青岛栈桥望向黄海,会看见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西边是老城区的红瓦绿树,东边是新城区的摩天大楼。这种视觉冲突,恰似胶东在山东的处境:明明贡献了全省近四成的GDP,却在文化叙事中沦为配角。
胶东的富裕有种“闷声发大财”的低调。烟台农民种出全国最贵的樱桃,一斤车厘子能卖到百元;威海渔民用深海养殖技术,让国产鲍鱼价格打了下来;
青岛的更不用说,海尔、海信、青啤三驾马车,哪个不是行业翘楚?但奇怪的是,这些成就很少被当作“山东形象”输出。
反倒是某些尴尬时刻,胶东总要为整个山东“背锅”。当年“青岛大虾”事件爆发时,威海人哭笑不得:“我们离青岛两百多公里呢!”最近“山东丈母娘要求婚前考编”的段子流行,烟台女孩直呼冤枉:“我们这边更看重男方会不会开船养海参!”
这种认同危机,在年轻人择业时尤为明显。济南的高校毕业生首选考编,青岛的毕业生却更愿进外企或创业。两种选择没有高下之分,却折射出两地不同的生存哲学:一个追求稳定,一个向往闯荡。
山东的撕裂感,在交通规划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鲁西还在为“济郑高铁”欢呼时,胶东已经建成了城际铁路网;当菏泽农民为高速公路通到村口而庆祝,青岛正在规划第二条海底隧道。这种基础设施的差距,进一步固化了发展落差。
但转折正在发生。2018年山东启动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给东西失衡开出了药方:一边让青岛牵头搞胶东经济圈,对标粤港澳大湾区;
一边让济南带着淄博、泰安、聊城等组建省会经济圈,搞“强省会”战略。这种“东西互搏”的布局,颇似当年江苏的“苏南带动苏北”。
效果已经初显。鲁西的聊城凭借“江北水城”的生态优势,开始承接京津冀的产业转移;菏泽靠牡丹产业和电商直播,把鲜花卖到全国各地;就连最偏远的德州,也借着对接京津冀的东风,建起太阳能产业基地。
而胶东也没闲着。青岛联合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组建“胶东五虎将”,推出旅游一卡通,打造“中国北方的黄金海岸”。最近更传出要建胶东国际机场群,实现一小时通勤圈——这架势,分明是要和长三角、珠三角的机场群叫板。
仔细打量山东的东西失衡,其实能看到整个中国的影子。沿海与内陆的差距,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农业的并存,新旧动能的转换阵痛……这些宏观命题,在山东这片土地上被浓缩成一幅高清地图。
但山东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始终在寻找平衡之道。就像山东人骨子里的中庸哲学,既不放弃胶东的海洋雄心,也要托举鲁西的追赶梦想。
去年山东破天荒地把省级科技资金的三成投向鲁西,又在胶东布局了首批省实验室——这种“两手都要硬”的架势,透着山东式的智慧。
有个段子说得好:“广东是穿着人字拖的富豪,江苏是穿着西装的计算器,浙江是穿着布鞋的生意人,而山东嘛,是那个穿着劳保鞋,一手拿锄头一手握轮船方向盘的大汉。”这个大汉可能动作不够轻盈,但每一步都踏得结实。
当夕阳西下,青岛奥帆中心的帆船缓缓归港,济南大明湖的游船也陆续靠岸。两个山东在暮色中静静对视,它们知道,唯有携手,才能让这个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行稳致远。而这场持续多年的“双城记”,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声。
来源:远见卓识艺术家V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