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华县五街镇的夜凉意侵人,咪黑们村松茸收购点的火塘却暖得人心火热。党员罗兴保摊开松茸山承包细则与收购台账,和村民、收购商敲定:“按护菌规矩采,明年收成有保障;新鲜松茸收购价每公斤不能低于400元。”村民笑出声:“以前压价、乱采没人管,今年光松茸就多挣好几千。”
南华县五街镇的夜凉意侵人,咪黑们村松茸收购点的火塘却暖得人心火热。党员罗兴保摊开松茸山承包细则与收购台账,和村民、收购商敲定:“按护菌规矩采,明年收成有保障;新鲜松茸收购价每公斤不能低于400元。”村民笑出声:“以前压价、乱采没人管,今年光松茸就多挣好几千。”
过去,咪黑们村办事靠人情、纠纷靠争执;如今,党员带头定公约、解矛盾、兴产业,把“为民”落到实处,乡村振兴的图景正一步步生动起来。
山乡种活“增收豆”
清晨,薄雾漫过咪黑们村,绿油油的荷兰豆藤蔓爬满支架。村党总支书记周忠才蹲在村民普荣华家的田埂上,一边演示荷兰豆搭架技巧,一边讲解采摘要点。
“刚开始提出种荷兰豆,村民头摇得像拨浪鼓,都说就算种活了也没销路。”回忆当初的困境,周忠才仍印象深刻。为打消大家的顾虑,他没急着催村民种植,而是带领党员先跑销路——连续半个月往县城跑,对接收购商,终于敲定收购协议。
首个种植季,试种的村民就迎来丰收,亩产收益达1.2万元。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再也坐不住,纷纷找上门:“书记,也教我们种荷兰豆吧。”
经过几年发展,村里的荷兰豆种植面积扩展到270亩,带动120户村民增收,产品远销上海、广州。“我今年种了5亩荷兰豆,预计能卖6万多元。”普荣华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干部先探路、再带我们走,这样的发展,我们放心。”
产业兴村促增收
每到萝卜采收季,走进咪黑们村,阵阵萝卜干的清香便扑面而来。“这些萝卜能变成‘金条条’,多亏了党员罗平山。”村民罗来存一边切萝卜一边说。
罗平山是村里的产业带头人。“以前村民种萝卜没有好种子,萝卜品质差,价格被压得低。”他拿着自己创建的“平山大根”萝卜籽品牌包装袋说,党支部牵头成立技术联盟后,他四处寻找良种、指导村民种植技术,还联系收购商帮忙统一收购、销售。
“去年我家种了20亩萝卜,加工成萝卜条后,一斤能卖7到8块钱,单萝卜一项就收入10多万元。”罗来存说,如今全村300户村民都用罗平山的种子种萝卜,萝卜条加工产值突破1520万元。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集体资金“透明化”。村党总支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松茸山承包权改革中,党员干部先公示自家承包面积,再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竞标。其中,开们村民小组,每年仅靠松茸销售就增收150万元。
初心铺就振兴路
“党员既是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也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村党总支书记周忠才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野生菌产业上,村党总支率先“破题”:带头承包200亩松茸山,签订《松茸山承包经营管理责任书》,定下“护菌有责、收益共享”的规则。80名党员分片联系365户群众,把护林要求落实到每一户,让松茸山既能持续产菌,又能稳定增收。
数字化浪潮中,党员又成了“拓路人”。第九届松茸开山节上,“党支部+电商”直播带货,实现销售额1250万元,创历史新高。村民都说现在党员干部不光会下地干活,还会用“云端”帮我们挣钱,办事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一组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咪黑们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云南森林乡村、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咪黑们村的实践,就是把民心聚成治理底气、发展劲头。”村党总支书记周忠才望着松茸山的满眼青绿,语气坚定,“下一步,我们要守好山、护好林,带乡亲过红火日子。”
暮色四合,咪黑们村的火塘次第亮起。村民围坐谈论的,不再是难题,而是荷兰豆的新订单、萝卜干的好价钱、松茸山的好收成……
记者丨 李朝斌 国铭晖
通讯员 丨 吕玉玲
编辑丨 尹得媛
来源丨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一审丨尹得媛
二审丨李仕霖
三审丨寸明刚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来源:云南楚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