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4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奶奶又骨折了。”同事小张一边打电话通知家人,一边叹气。她奶奶其实走路很小心,平常也常去游泳锻炼,可上周就因为在厨房滑了一下,髋部骨折,住进了医院。
作为学医的人,我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骨折不是老年人的小毛病,而是致命风险的开始。尤其是髋部骨折,恢复慢、并发症多,能完全康复的老人不到一半。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只是缺钙,其实真正的问题,是骨密度下降。而提升骨密度,靠的绝不是钙片或牛奶,更不是散步和游泳。
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抗阻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
骨头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器官,每天都在重建和代谢。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已超过32%,女性尤为严重。症状轻微时没有感觉,一旦出现骨折,往往已经是晚期。
很多人以为补钙就够了,其实钙只是“砖块”,真正指挥“盖房子”的,是骨细胞,而它们的开工条件,是“机械刺激”。
什么意思?打个比方,如果你的骨头每天都“觉得”自己没干活,没有承重、没有压力,它就会“认为”自己不需要那么结实,于是开始减少骨量。
而只有当骨头被“使用”了,比如承重、拉伸、挤压,它才会启动骨形成,把钙牢牢“绑”在骨架上。
所以,真正缺的不是钙,而是让骨头工作的“力量”刺激。
抗阻训练是指肌肉对抗外部阻力所进行的运动,比如举哑铃、负重深蹲、弹力带训练等。
与散步、游泳不同,抗阻训练能直接对骨头产生“拉扯”和“压迫”的机械应力,这才是骨头增密的根本动力。
一项发表于《骨与矿物质研究杂志》的研究发现,中老年女性每周进行2-3次抗阻训练,1年后骨密度平均提升了7%以上,而单纯靠补钙的人,几乎没有变化。
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已经出现骨质疏松,只要没有严重骨折,抗阻训练依然能逆转病情。
国内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医生指出,抗阻运动不仅能提升骨密度,还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降低跌倒风险,是预防骨折的“双保险”。
很多人习惯散步、游泳,说“至少比不动好”。这没错,但对骨骼来说,这些运动“太温柔”,不够刺激。
散步时身体受力较小,骨骼几乎没有额外负担;
游泳更是“失重”状态,骨头完全不用“工作”,所以对骨密度的刺激接近于零。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每天坚持游泳、散步,依然有人骨质疏松甚至骨折。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有氧运动的价值,它们对心肺系统、血糖控制、情绪调节都很有益。但如果目标是“增强骨密度”,主力必须是抗阻训练。
很多中老年人一听“抗阻训练”就害怕,觉得“是不是得去健身房举铁?”、“万一拉伤怎么办?”其实完全没那么复杂。
原则只有一个:让肌肉和骨头“吃力”地工作。
以下是几个简单又安全的抗阻训练方式,适合大多数人:
负重深蹲:手里拿两个水瓶,做缓慢深蹲,每次15个,做2~3组。
弹力带拉伸:用弹力带做手臂、腿部的推拉训练,既安全又有效。
登楼梯:比平地走路更能刺激腿部骨骼,注意扶好扶手。
墙壁俯卧撑:站在墙前做俯卧撑动作,既锻炼上肢,又减轻脊柱压力。
每周锻炼3次,每次20~30分钟,坚持3个月,就能看到明显变化。
注意:如果已确诊骨质疏松或有骨折史,建议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训练。
别以为骨质疏松是“老年病”,骨密度的巅峰值,其实在30岁左右。之后就开始缓慢下降,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降得更快。
如果你现在还年轻,现在的锻炼,就是未来的“骨本存款”。骨头密一点,老了才不会一摔就断。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极端节食、喝碳酸饮料多的人,骨密度下降会提前。
所以,别等腰酸背痛才想起补钙,从现在开始,每周三次抗阻训练,就是给未来的你最好的礼物。
补钙不是没用,但如果没有抗阻训练,吃再多钙也只是“漂浮”在血里,进不了骨头。
钙只是原材料,而建造骨骼的“施工队”——成骨细胞,需要“机械力量”来启动。
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保证维生素D摄入,促进钙吸收。但真正能“把钙用起来”的,是运动,特别是抗阻运动。
骨质疏松真正的敌人不是缺钙,而是不动。
抗阻训练才是增强骨密度的核心手段。
游泳、散步对骨骼刺激弱,不足以预防骨折。
年轻时练骨头,老了不怕摔。
别再等骨折了才想起补钙,骨头的健康,从每一次“发力”开始。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中国骨质疏松防治蓝皮书》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1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邢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