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便是一面历史的 “照妖镜”,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生动展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便是一面历史的 “照妖镜”,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生动展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涵盖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风云变幻,其中关于权力斗争的记载更是入木三分。
在权力的舞台上,无数人怀揣着梦想与野心登场,演绎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而 “提拔你的人,也可能要你命”,这句看似残酷的话语,正是《资治通鉴》所揭示的权力棋局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它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隐藏在字里行间,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领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资治通鉴》,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揭开权力背后的神秘面纱。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整个朝堂被一片阴霾所笼罩。阳球,这位出身渔阳望族的官员,以其严厉的性格和对申韩之学的喜爱,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他早年便因郡吏侮辱其母,而纠集少年将其灭门,由此声名远扬。此后,阳球在仕途上一路沉浮,曾任九江太守,在任期间,他将郡中奸吏全部诛杀,一时间威名远播。然而,由于他的手段过于严苛,也曾面临被免职的危机。
光和二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司徒刘郃推荐阳球为司隶校尉,这一任命成为了阳球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百官,手握重权,阳球终于迎来了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当时,中常侍王甫、曹节等宦官奸虐弄权,其党羽更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尤其是王甫,他不仅在朝中大权独揽,还纵容家人和门客肆意妄为。他的干儿子王吉担任沛相期间,更是以杀人取乐,手段极其残忍,五年间竟杀害了一万多人。这些恶行令阳球义愤填膺,他曾拍着大腿发誓:“若阳球作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 如今,他终于有了惩治这些恶人的权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巧,京兆尹杨彪举报王甫的门客王彪在京兆贪污侵占公款七千多万。阳球得知后,大喜过望,他立刻入宫面圣,向灵帝刘宏举报王甫父子及门客的种种罪状。灵帝下诏严查,阳球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王甫及其两个干儿子王萌与王吉,还有太尉段颎等一干与王甫勾结的官员。阳球亲自审问王甫等人,对他们施以各种酷刑。王甫一把老骨头,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磨,很快便被打得死去活来。王萌曾当过司隶校尉,他哀求阳球看在曾经同事的份上,对老父亲稍加宽容。然而,阳球却毫不留情地回应:“你等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还想求情?没门!” 王萌见求饶无用,便破口大骂:“你小子以前像奴才一样侍奉我们父子,现在竟敢反叛主人,你不会有好下场的!” 阳球大怒,命人用泥土堵住王萌的嘴,棍棒齐下,最终王甫父子都死在了杖下,段颎也吓得自杀。为了泄愤,阳球还将王甫的尸体分割成几块,摆放在夏城门示众,并在旁边贴上大字:“贼臣王甫”。王甫的家产被全部没收,妻子儿女则被流放到比景。
阳球诛杀王甫,震动了整个京城,百姓们拍手称快,而那些权贵们则人人自危。然而,阳球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想进一步铲除曹节等宦官势力。曹节看到王甫的惨状,兔死狐悲,深知自己也将成为阳球的目标。于是,他联合其他中常侍,向灵帝进谗言,称阳球是个残酷凶暴的官吏,不宜担任司隶校尉,否则会放纵他的暴虐。灵帝听信了曹节的话,将阳球改任为卫尉。卫尉虽然也是重要官职,但与司隶校尉相比,权力大大削弱。阳球得知后,大惊失色,他急忙觐见皇帝,叩头流血,请求再给他一个月的时间,让他将那些奸恶之人全部绳之以法。然而,他的请求遭到了宦官们的大声呵斥,最终无奈接受了任命。
这年冬天,司徒刘郃与阳球等人商议,再次谋划收捕审问张让、曹节等宦官。然而,他们的计划被曹节等人得知,曹节等人先下手为强,一起诬告阳球、刘郃等人谋反。于是,阳球被逮捕送进洛阳监狱,最终被处死,他的妻子儿女也被流放到边疆。阳球从被提拔为司隶校尉,风光无限地诛杀王甫,到最后被宦官集团反击,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仅仅经历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的命运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大起大落,令人唏嘘不已 。
公孙贺的命运,同样是这一法则的生动例证 。他出身名门,祖父公孙浑邪曾任陇西太守,被封为平曲侯。公孙贺年少从军,凭借军功崭露头角,后被选为太子舍人,成为汉武帝的亲信。汉武帝即位后,公孙贺的仕途更是一帆风顺,先后担任太仆、轻车将军、骑将军、左将军等职,多次出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南奅侯。太初二年,丞相石庆病逝,汉武帝任命公孙贺为丞相,并封他为葛绎侯。这本是无上的荣耀,然而公孙贺却吓得伏地痛哭,不愿接受。因为他深知,在汉武帝时期,丞相这个职位并不好当,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此前的多位丞相,如李蔡、严青翟、赵周等,皆因罪自杀,就连谨慎小心的石庆,也多次受到汉武帝的谴责。
公孙贺虽然接受了丞相之位,但行事愈发谨慎,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他的儿子公孙敬声却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公孙敬声凭借母亲是皇后卫子夫姐姐的身份,行事骄奢不守法纪,竟擅自挪用北军军饷一千九百万钱,事情败露后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赎回儿子的罪过,向汉武帝请求亲自追捕当时朝廷正在通缉的阳陵大侠朱安世。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公孙贺历经艰辛,终于将朱安世抓获。但他万万没想到,朱安世在狱中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在汉武帝前往甘泉宫的驰道上埋木偶人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下令彻查。江充负责审理此案,他与公孙贺素有嫌隙,便借机大肆罗织罪名。公孙贺父子百口莫辩,最终死在狱中,公孙家族也被灭族。公孙贺从被汉武帝提拔为丞相,位极人臣,到因儿子的罪行被牵连,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令人感慨万千。他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在权力的漩涡中,即使是曾经深受皇帝宠信的人,也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或他人的陷害,而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北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王安石变法无疑是一场震撼朝野的重大事件,它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塑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 。而在这场变法中,王安石与吕惠卿的关系,堪称一段充满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故事。
嘉祐二年,吕惠卿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后来,他因与王安石结识,两人在经义等方面见解相似,相谈甚欢,由此结下深厚情谊 。熙宁二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设置 “制置三司条例司”,吕惠卿被任命为检详文字,成为变法的核心成员。他积极参与各项新法的拟定与推行,如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能,为变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与保守派的激烈辩论中,吕惠卿引经据典,以丰富的学识说明夏、商、周各代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成功驳倒司马光等保守派,为变法派在理论上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王安石对吕惠卿极为信任,事无大小都与他商议,凡所建请章奏大多出自吕惠卿之手,吕惠卿也因此成为王安石最倚重的副手,被朝野视为变法派的中坚力量。
然而,权力的诱惑如同深渊,逐渐侵蚀着两人的关系。熙宁七年,王安石因变法受阻,加上天久旱不雨,朝野反对声浪高涨,第一次被罢相。他在离任前,向神宗郑重推荐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希望他能继续推动变法大业。吕惠卿上位后,却开始担心王安石重新入朝为相,威胁自己的地位。为了巩固权位,他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手段。他推行 “手实法”,强制百姓申报财产,允许告发隐瞒者并赏以被告财产的三分之一,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却导致民间困苦不堪,百姓怨声载道。同时,他利用郑侠案,对阻挠自己废罢制科的冯京以及当面羞辱过他的王安国进行打击报复,导致两人获罪。王安国是王安石的亲弟弟,虽然他反对变法,但吕惠卿此举无疑深深刺痛了王安石的心。王安石得知后,悲愤交加,写信痛斥吕惠卿:“我待君如手足,君何忍断我臂膀?” 从此,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曾经的 “师友” 情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政治上的对立与仇恨。
熙宁八年,王安石在韩绛的建议下,再次被起用为相。然而,此时他与吕惠卿之间的裂痕已如鸿沟,无法弥合。两人在政事堂相见,形同陌路。吕惠卿的专横跋扈和对权力的贪婪,让王安石深感失望和愤怒。在王安石看来,吕惠卿已经背离了变法的初衷,成为了一个追逐个人私利的政客。而吕惠卿则担心王安石会对他进行报复,因此对王安石充满了戒备和敌意。两人在变法的具体措施和人事安排上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新党内部开始分裂为 “荆公派” 与 “吕氏派”,变法大业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最终,王安石在与吕惠卿的权力斗争中再次败北,第二次罢相,从此彻底离开了政治舞台。而吕惠卿也因树敌过多,遭到了政敌的弹劾和打压,被贬出京,辗转各地任职。他的政治生涯从此一蹶不振,最终在孤独与落寞中度过了余生。
在这些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提拔者与被提拔者关系的破裂,绝非偶然,而是权力、欲望、人性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阳球能得到提拔,本是皇帝对他的信任,希望他能整顿朝纲,打击腐败势力。然而,阳球在权力的诱惑下,变得过于激进和冲动,他的行为触动了宦官集团的核心利益,引发了他们的疯狂反扑。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阳球只看到了眼前的敌人,却忽视了背后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平衡。他以为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手中的权力,就能彻底铲除宦官势力,却没想到自己的举动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弹。而那些宦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诬陷忠良,置阳球于死地。他们的行为,充分暴露了权力斗争中人性的丑恶和残忍。
公孙贺的悲剧,则更多地体现了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哀。他被汉武帝提拔为丞相,本应是无上的荣耀,然而他却深知这个职位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在汉武帝的统治下,皇权至高无上,丞相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公孙贺虽然小心翼翼,行事谨慎,但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他的儿子公孙敬声的愚蠢行为,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而朱安世的诬告,以及江充的借机陷害,更是让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斗争中的人性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公孙贺作为一个曾经的功臣,在权力的漩涡中,也只能任人摆布,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吕惠卿与王安石的关系破裂,更是权力、欲望与人性相互交织的典型案例。他们曾经是志同道合的变法伙伴,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共同努力,并肩作战。然而,随着变法的深入,权力的诱惑逐渐侵蚀了他们的关系。吕惠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背叛王安石,甚至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当初的誓言,也让王安石深感失望和痛心。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吕惠卿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不惜牺牲曾经的友情和共同的理想,最终成为了权力的奴隶。而王安石,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但在权力的斗争中,也无法避免地受到了伤害。他的变法事业,也因为内部的分裂而陷入了困境。
这些历史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复杂多面。在权力的漩涡中,人们往往会被欲望蒙蔽双眼,失去自我,做出一些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带来荣耀和地位,也能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罪恶之中。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正如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权力的舞台上,利益的纷争和人性的弱点,往往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源。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映照出过去的兴衰荣辱,也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资治通鉴》中这些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古代,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却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尤其是竞争激烈的职场。
在职场中,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权力斗争的焦点。就像阳球与皇帝、公孙贺与汉武帝、王安石与吕惠卿一样,领导对下属的提拔,可能是出于对其能力的认可,也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下属在得到提拔后,若不能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就很容易陷入权力的漩涡,面临被打压甚至被抛弃的命运。比如,有些下属在升职后,居功自傲,不把领导放在眼里,结果引起领导的不满和猜忌;有些下属则过于依赖领导,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判断力,一旦领导失势,自己也会跟着遭殃。
同事之间的竞争,同样充满了变数和挑战。在追求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同事之间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当利益发生冲突时,人性的弱点就会暴露无遗,一些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排挤、打压同事。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团队的和谐与稳定,也损害了个人的职业声誉和发展前景。就像吕惠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背叛王安石,打压其他变法派成员,最终导致新党内部分裂,自己也身败名裂。
那么,作为职场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权力斗争呢?首先,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权力的本质和职场的规则。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机会和利益,也能带来风险和挑战。我们要明白,领导的提拔和赏识,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争取和维护。同时,我们也要尊重职场的规则和秩序,不要试图挑战领导的权威,更不要参与到不正当的权力斗争中去。
其次,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增强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赢得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权力的漩涡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
再者,我们要学会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与领导相处,要尊重领导的意见和决策,积极配合领导的工作,同时也要适时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领导看到我们的价值。与同事相处,要保持真诚、友善的态度,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在竞争中,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要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避免与同事产生矛盾和冲突。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与同事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权力和利益的得失。权力和利益固然重要,但它们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要明白,职场中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暂时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过于在意。当我们面临挫折和困难时,不要气馁,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知足常乐,不要过于贪婪和自私,不要为了追求权力和利益而失去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资治通鉴》中的权力斗争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职场教科书,它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本质和人性的弱点,也为我们提供了应对职场挑战的智慧和方法。让我们以史为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现代职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资治通鉴》中的这些故事,就像一场场精彩而又残酷的权力游戏,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权力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提拔你的人,可能因为一时的利益或情绪,成为将你推向深渊的人;而那些曾经与你为敌的人,也可能在某个关键时刻,成为你的救命稻草。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