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1年,德国法西斯已经撕下了与苏联和平共处的保证, 正在张开血盆大嘴,伸出贪婪的铁爪,步步向苏联逼了过来。 战争的阴影笼罩了莫斯科。
作者:王行娟
娇娇在莫斯科平静快乐的生活是短暂的。
1941年,德国法西斯已经撕下了与苏联和平共处的保证, 正在张开血盆大嘴,伸出贪婪的铁爪,步步向苏联逼了过来。 战争的阴影笼罩了莫斯科。
在这之前,按照预定的计划,中国共产党派到苏联去学习 和治病的同志,在完成了学习和治疗的任务后,正一批一批地 回 国 。
贺子珍面临到严峻的选择,是走,还是留。她一会儿决定 走,一会儿又决定留,举棋不定,心乱如麻。
同她一起在苏联学习的蹇先任决定回国,并动员贺子珍同 她一起走。
她说,“这是别人的国家,你在这里永远是作客,还是回去的好。”
贺子珍觉得她说得对,她在这里的确是寄人篱下。来苏联 这几年,她一面感受到苏联人民的友好情谊,也受到了一些 大国沙文主义者的白眼。
有一次,她同蹇先任从外面回来,有 事情要办就直接来到苏联人员的值班室。那天天气很冷,她身 上穿着大衣。那位值班的女士正忙着什么事,没有顾得上理她。
贺子珍怕打搅了她的工作,就想耐心地等一等。她已经走 得很累了,就一屁股坐到了值班室的床上。她没有想到这一下 子闯了大祸,那位女士竟然大叫大吼起来: “你怎么这样不懂 礼貌!你怎么可以穿着大衣随便坐到我的床上!你把我的床弄 脏了!”
原来俄罗斯的生活习惯是,进门就要脱大衣,没有得到主 人的允许,不能随便坐在别人的床上。贺子珍对这些规矩一无 所知,她连忙站起来,赔着笑脸不断道歉: “真是对不起,是 我疏忽了,请您原凉!”
可是那个女士仍不依不饶,不给台阶下,继续发脾气:“你还笑呢,你连这点规矩都不懂。”.
贺子珍只好默不作声,事情也没有办,就退了出来。受了 这个窝囊气,她有好几天情绪极度低沉,心里憋得难受。贺子 珍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并不是故意给别人惹麻烦,她是真的 不知道。连道歉都不接受,这就太不讲理了。
蹇先任是目睹这个事件的全过程的。她当时对苏联工作人员的蛮横态度十分气愤,为贺子珍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鸣不平。
在劝贺子珍回国时,她想起了这件往事,对贺子珍说:
“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苏联有些什么风俗习惯,你并不 懂得,不知什么时候触犯了人家的生活习惯,惹了麻烦,还会 造成不愉快。你的俄文不好,当然比我好一点。语言不通,连 报纸都看不懂,没有人读报什么都听不到,人家不了解你的心 情和处境,你也不了解人家的情况。”
贺子珍觉得她说得有理,表示要回国去。
蹇先任告诉她, 你决心回国,要赶快去东方部说明,否则组织上就来不及作安 排了。可是,过了一夜,她又变卦不想走了。
蹇先任猜到了她的心思,是因为不愿意回去看到毛泽东同江青在一起。
贺子珍承认主要是这个原因。她说: “回去干什 么,回去看到了生气,我们已经没有关系了。延安就那么巴掌 大块地,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感情上接受不了。”
骞先任不同意她的看法,说: "现在我们的根据地已经扩 大了很多,你可以不去中央,到其他地方去。”
贺子珍仍然犹豫: “那人家会怎么看我。”
蹇先任说: “你管人家怎么看你呢,你不回去人家就对你 没看法吗?你是共产党员,井冈山的儿女,是老革命了,你应 该继续为中国的革命出力。”
提到井冈山,贺子珍的脸上出现了痛苦的神惰,她的眼晴 变得呆滞,泪水充满了眼眶。她显然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看到贺子珍如此的痛苦,蹇先任对她万分的同情。在她经 历丧子失夫的艰难时刻,她同王美兰处处关怀她,以她们无私 的友谊去温暖她那颗破碎的心。她不愿意触动贺子珍的痛处, 惹她伤心,从来没有打听过她婚变的原因。外面关于这方面的 传言,纷纷扬扬,莫衷一是。现在,她即将回国了,好朋友就 要分手,忍不住要解开这个谜。
于是,她试探性地说:
“我从前方来到保安时,你同毛主席的关系是很好的,后 来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的?”
贺子珍叹了口气,向最知心的朋友吐露了自己的心曲。
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延安成了全国热血青年向往的圣地。多少青年男女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的封锁线,奔赴延安,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一些同情中国革 命的外国学者、友好人士,在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 ·斯诺访问延安之后,纷纷来到陕北进行采访、参观、访问。
美国女学者史沫特莱也慕名来到了延安。她不懂中文,带 来了一个女翻译。她们的出现,在延安捲起了一阵旋风。
这令 美国妇女的学识才华,她的生活方式,都令刚刚走完长征路 程,钻山沟沟的土包子们耳目一新,那位翻译是个年轻美貌的 女子,在那个年代就披着一头长长的秀发,更是引人注目。由 于她们是外来的友好人士,受到了中央首长们的隆重接待,毛 泽东也多次会见她们,并长时间地与她们进行了愉快的对话。
这两位女子与长征过来的女红军真是太不一样了。她们衣 着鲜丽,性格活跃。她们在哪里出现,就成哪里的轴心。她们 是延安交际舞热的首创者和推动者,干部爱跳交际舞 的风气,就从史沫特莱在延安举办舞会,亲自教毛泽东跳舞开 始。那次舞会,轰动了延安,几乎所有的中央首长都去了。
然而贺子珍没有去,还有同她一起长征过来的女战士,也 没有去。她太不能适应这种洋昧十足的开放式社交生活了。
她 来自永新这个封建意识十分浓厚的小县城,以后又长年累月在 大山包里转圈,她只适应红军内部那种除了夫妻之外的严格 的、分明的男女关系,男男女女之间勾肩搭背在一起,她看不 惯。
从这方面说,贺子珍有点封建思想,有点狭隘意识,这个 批评是对的。但这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她一时间不能适应,这 是情有可原的。事实上以后她也学会了跳交际舞,而且跳得相 当的好,这是她到了苏联以后学会的。
她同毛泽东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是经过考验,共过患难 的夫妻。他们两个人在性格上,在生活方式上有一致的地方, 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表现在生活上就会经常出现分歧,引起了 纷争和争吵。
比如说,买来了一只鸡,警卫员征求意见怎样做。毛泽东喜欢吃硬的东西,他的牙齿好,他主张炒来吃。而贺子珍则认 为炖鸡喝鸡汤最有营养,难得弄到一只鸡,应该好好补补身 子。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为这点小小的事情吵了起来。
贺子珍认为,她同毛泽东发生的争吵,包括一只鸡怎么 吃,都是为了毛泽东的好,没有别的意思,因而吵过之后她仍 然理直气壮,不肯认输。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把 鸡一分为二, 一半炒着吃, 一半炖着吃,矛盾就解决了。
贺子珍的性格中,既有柔弱的一面,又有暴烈的一面,名 门望族塑造了她诚恳热情、举止庄重,温文尔雅的一而,许多 同志称她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这是她平时的行为举止。
但 她又是井冈山的女儿,这里出没的绿林豪杰,以及他们所传播 的侠义的劫富济贫的思想,又造就了贺子珍性格上豪放的暴烈 的一面。她极富同情心,有强烈的正义感,疾恶如仇,她认准 了的事情不干到底绝不罢休,十头牛都拉她不回来。
正是这种 性格,使她在大革命失败后,没有象她的许多女同学那样,脱 离了革命,嫁了人,而是跟着袁文才、王佐这些被人称作土匪 的队伍,上了井冈山,过着草莽式的生活。
她的两重性格轮番 地支配着她的言行,使她时而温柔,时而暴烈,漫长而残酷的 战争岁月,出生入死的生活方式,进一步突出了她性格中不屈 的暴烈的一面。
延安时期的贺子珍,饱经了风霜,与井冈山时 期的贺子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贺子珍认为,变化的不只她一个人,毛泽东也在变。毛泽东 也是多种性格的复合体。
毛泽东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对贺子 珍的爱情是深厚的,真诚的。而且后来证明是终生不渝的。在 井冈山时期与毛泽东和贺子珍一起战斗过的曾志,至今还记得 一件往事,
那是1929年的事,在古田会议之前,毛泽东与贺子珍 都住在苏加坡,两个人都生了病,贺子珍流鼻血不止,医生一检查,是怀孕的反映。
这时中央决定要恢复毛泽东前委书记的职 务,毛泽东要离开苏加坡,但是他放心不下贺子珍,临行前找到邓子恢,要他多照顾贺子珍,邓子恢当时是党的特委书记。
毛泽东又找到曾志,要她照顾贺子珍。曾志一时还不明白毛泽 东的意思,以为要她为贺子珍干什么事呢,就回答说,我还有 自己的工作呢。
毛泽东生气地说,就是要你照顾她,关心她, 她怀孕了,要生孩子了。
曾志这才明白毛泽东的意思,原来自 己理解错误了。
毛泽东的性格中也有刚强、专断、说一不二的一面。他对 待自己的家人,有时是家长式的命令作风,发起脾气来真有雷 霆万钧之势。
贺子珍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毛泽东与他的弟弟毛 泽覃的争吵,两个人不知讨论什么问题意见不一致, 争 执 起 来。毛泽东一时火起,拿起一根鞭子就要打他的弟弟。毛泽覃 身子灵活,老早跑开了。
他跑到毛泽东够不着的地方,然后 说 : “我问你,这是毛家宗祠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你为什 么打我?”问得毛泽东无言以对。
毛泽东有时也用这种家长式的命令作风对待贺子珍。这是 在瑞金中央苏区的事。
总前委的秘书长古柏扭了脚,痛得好厉 害。他的爱人曾碧漪看护着他。毛泽东非常着急,亲自过问他 的医疗,请来中医给他开了几付草药。
毛泽东拿着草药喊贺子 珍,要她给古柏熬药去。贺子珍正在看书,她答应了一声,没 有动。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又叫贺子珍去烧点热水,给古拍烫 脚,贺子珍仍然没有动。
毛泽东发火了,说: “你不象个共产 党员,没有一点阶级友爱,你再不去,我开除你的党籍!”
贺 子珍也生气了,说: “你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共产党不是你一 个人说了算的。”
她解释说: “我正在看书,这些事情负责照管他的曾碧漪可以千,警卫员也可以干,为什么一定要找我。”
象这样的事情还发生过几次。他们吵过了,没事了。和好 如初。
在史沫特莱和女翻译来到延安之后,他们夫妻之间有过不 愉快的争吵。毛泽东是个以文会友的人,对于谈话投机的人, 不分男女老少, 一律热情相待。他觉得同史沫特莱和女翻译的 谈话很愉快,很有益,接触就多了些。
这本是极正常、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在一些“男女授受不 亲”封建思想浓厚的人看来,似乎是不正常的事情了。还有一 些多事的人把无中生有的不实之词,传到贺子珍的耳朵里,甚 至有人给她提出了忠告。本来对这两个新派人物有些看不习惯 的贺子珍,顿时心乱如麻,无法平静下来。
有一天,贺子珍外出以后回家,经过一个窑洞,发现毛泽 东的警卫员在门口站岗,她料到毛泽东就在里面,就推开门往 里走。毛泽东果然在里面,同他在一起的,还有那位女作家和女 翻译。这可能就是那位女作家的住所,他们三个人谈兴正浓, 神采飞扬。
贺子珍一见到这般情形,曾听到过的传言顿时涌上心头, 险色阴沉下来。
屋里本来热闹的气氛刹时消失,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这 是极尴尬的局面。那位活泼的女翻译想打破沉寂,就笑着拉贺 子珍坐下。
贺子珍想摆脱对方的拉扯,但摆脱不开,不由得使 了点劲,嘴上还说: “你少来这套!”
她最后那一下子,力度 大了点,不仅把女翻译的手甩开了,而且使她站立不稳,几乎 摔倒。于是这位女士叫嚷了起来,连哭带闹的。
不知她叫嚷时用的是什么语种,也不记得她都说了些什 么。其结果是那位女洋人出来打抱不平,并且向贺子珍动了手。
贺子珍的挨打是很冤枉的。
站在门外的警卫员听到屋里一 片嚷嚷声,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连忙推门进来。他看到那位女 作家气势汹汹地要打贺子珍,就想过去拦阻。
这位小战士没有 拉架的经验。他本意想保护贺子珍,这样,他应该去拉住那两 只要打人的手,他却用双手把贺子珍的双臂夹住,让贺子珍动 弹不得,使她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无法抗拒对方的攻势。
于是,人高马大的史沫特莱一拳打到贺子珍的右眼上,她的右 眼顿时充血,黑了一圈。
正当她要挥出第二只拳头时,毛泽东说话了。
他先对贺子 珍说:“自珍,你干什么,你疯了?”
然后又对那位洋人说:“你不 能再打。你有什么话,你对我说。”
说完,他把贺子珍带走了。
贺子珍被打的眼睛肿得象个大核桃,无法出门。每当人们 问她你的眼睛怎么啦,她都不愿说出真情,只是说自己不小心 撞 的 。
贺子珍自己叙述的经过就是这样。从她的叙说中可以看 到,挨打的是她,而延安当时流传的是她打了人,而且传言中 被说成是她打了毛泽东。贺子珍曾经委屈地说我怎么可能打主 席呢,论力气我也不是他的对手呀。
当贺子珍重述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己经能够比较冷静、比. 较客观地分析这件事情了。
她承认,她怀疑那个女翻译与他有什么不正当的关系是没有根据的。那个女翻译有丈夫,而 且不久就同那位女作家一起离开延安,回到西安。她当时的行 动是过于鲁莽了。
另外,毛泽东站出来说话,他的态度是公正 的,他们两个人回家以后,毛泽东并没有责备贺子珍,再也没 有提这件事,应该说,他的态度是克制的,宽容的。
但是,当时挨了打的贺子珍心情不能乎静,总是在生气。
她无法使自己冷静下来,真正汲取这场风波的教训。她觉得自己太委屈,为了毛泽东,她作出了很多的牺牲,结果是身体搞 坏了,工作能力没有,工作职务也没有,在剪刀、浆糊、报纸 中度过了十年。
就在她情绪最波动的时刻,她发现自己又一次 怀了孕。她想奋斗、想重新开始生活的心愿, 一下子落空了, 她又要在怀孩子,分娩中度过一年。她越想越觉得可怕,她想 离开毛泽东一个时期,避免过密生育的念头就这样产生了。
按照贺子珍的性格、她决心要去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于是她向组织上打了口头报告,又向毛泽东宣布了她的决定, 并着手走的准备。
贺子珍要走,并没有提到他们夫妻间感情的裂痕,只是说 留在身上的弹片使她浑身疼痛,她想把弹片取出来。她是在毛 泽东不同意并且一再劝阻的情况下坚决要走的。
毛泽东为了动员她留下,曾经说了一番十分动情的话:
“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
一 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 眼泪。
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 牺性了,我难过得落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我舍不得换掉。
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
毛泽东所说的贺子珍在贵州负伤,就是指的在长征路上贺 子珍被炸弹炸伤那次。贺子珍当时伤得很重,七窍出血,差点 死去。连队曾经想过把昏迷的贺子珍留在当地老百姓家,怕路 上的颠簸加速她的死亡。
请示毛泽东,毛泽东不肯,说:她要 留下来,准死无疑。就是用担架抬,也要把她抬着走。毛泽东 把自己的担架腾出来给贺子珍用,自己骑马。
后来贺子珍说, 要不是毛泽东,她早死了。
毛泽东说完这番话后,又接着说:
“我现在的情况,同在王明路线时期不同了。我有发言权 了。以后不会再让你象过去那样,跟着我受那么多苦了。”
在很多年以后,贺子珍每逢想起毛泽东说的这番话,就要 流泪。这是性格刚强的毛泽东,在向自己的妻子坦露他的心 扉,诉说他的至深至爱之情。
可是,当时性格倔强,而又满腔 怨气的贺子珍,并没有真正领会毛泽东讲话的含意,用最冷漠 的态度回答毛泽东,这就是"我一定要走。"
不久,她果然不顾一切地走了。
她在西安停留的那段时间,毛泽东托去西安的同志给她捎 话,让她回来。
毛泽东说:以后延安的医疗条件也会好起来 的,你的病可以在延安治。”
毛泽东在捎话的同时,还给贺子 珍捎去了一个小木箱,小木箱是他专门嘱咐警卫员做的,里面 装的都是贺子珍没有带走的平时的用物。
事实上还在伛气的贺子珍,并没有忘情于毛泽东。她离开 延安的时候,带走了那条记录了他们爱情生活的红毛毯,她惦 记着毛泽东已有的被褥会过于单薄,于是用她的津贴,买了一 条新棉被,托人捎给毛泽东。
贺子珍在西安住着不肯回延安。这时中央决定派一批身体 有病的老同志去苏联学习治病。在名单中本没有贺子珍。毛泽 东看看贺子珍要走的决心很大,也就同意了她要去苏联学习的 要求。这样贺子珍就去了苏联。
在她离开延安的时候,她完全没有想到,她作了一个多么 错误的选择。这个错误,使得她遗恨终身,造成了她坎坷悲惨 的一生。
在她还没有离开延安之前,江青已经来到延安,正在用她那双狡猾的眼晴,寻找要捕猎的目标。贺子珍的负气出走, 正好给她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又走错一步
在贺子珍同好朋友蹇先任叙述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已经知 道她在关键的一步时走错了路。
她说: “这都怪我不好,我当 时太任性,太不懂事了。人们说, 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是一步 走错终身遗恨。”
然而,贺子珍的悲剧仅仅是走错这一步吗?
当她在苏联历 经苦难,遭受到残酷的对待时,她才明白,不听毛泽东的忠告,坚持要去苏联,这只是她作出的第一个错误的选择。
而她 没有接受战友们的劝告,在学习期满后没有同他们一起回国,仍 然留在苏联,是她的第二个错误的选择。
第二个错误的选择, 使她饱尝了比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比长征还要深重的苦难, 要不是有党有毛泽东的救援,她将永远没有再见天日的时候。
当然,在贺子珍作出要留在苏联不走的时候,她并不知道 会有这样的结果。战友们看到她要留下的态度很坚决,也就不 再动员她了,只是关心她留下以后的打算。
贺子珍已经想过 了,她说:我要学俄文,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然后我要找一 份工作,自食其力。比如说,我可以当中文教师,给孩子们上 语文课。
贺子珍是怀着美好的愿望留在苏联的。当她的这个愿望成 为泡影,并饱尝了苦楚以后,她后侮自己当初的决定,她对自己 的错误决定承担了全部责任,她没有埋怨过任何人,或归罪于 任何外部的因素。对于这两个关键时刻的错误决定她一直怀着 深深的自责,直到1984年她离开人世。
这个善良的人怎么可能知道,即使当时她下定决心要回国,她也未必能够走成。
1988年6月23日,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在介绍贺子珍的情况时,谈了这个事实:
她是同贺子珍一 起第一批去苏联的,当时共四个人:贺子珍、蔡树藩、钟赤兵 和我。
1938年11月,我接到中国来的一份电报,是洛甫(张闻天)打的,打给任弼时。那时王稼祥已经回国,他的东方部部 长的职务,由任弼时担任。
电报上说:蔡树藩、刘英回国,贺子珍、钟赤兵留苏学习。
当时我还觉得好奇怪,为什么不让贺子珍回去呢。我在没有接到电报之前,我还动员贺珍子回去呢。
这份以中央名义发出的电报,出自何人之手,又反映了谁 的意志,这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这是历史的事实的话,那么, 贺子珍以后的命运,在这封电报发出的时刻,就已经注定了, 不过她自己茫然无所觉罢了。
来源:大肥肥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