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民初,西医涌来,中医被骂“不科学”,连“废除”声都冒了出来。杏林慌作一团时,施今墨站了:左手攥《伤寒论》,右手拿听诊器,在北平治病救人,还为中医找出路。他用一辈子证明:中医能跟时代走,中西医搭伙,能救更多百姓。
引言
清末民初,西医涌来,中医被骂“不科学”,连“废除”声都冒了出来。杏林慌作一团时,施今墨站了:左手攥《伤寒论》,右手拿听诊器,在北平治病救人,还为中医找出路。他用一辈子证明:中医能跟时代走,中西医搭伙,能救更多百姓。
人物介绍
施今墨(1881-1969),原名施毓黔,浙江萧山人,近代中医大家、中西医结合先驱。早年干革命,后转行行医,擅治疑难杂症。他打破中西医隔阂,1932年办华北国医学院育人,晚年捐200多验方、编《中国药典》,一辈子为中医传承拼尽全力。
中医泰斗施今墨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施今墨:乱世医途开新局,中西医手挽手救百姓》
文/一凡
施今墨生在官宦家,21岁加入同盟会搞革命,满脑子“枪杆子救中国”。可1906年山西瘟疫的一幕,彻底改了他的想法——夜里见农妇抱发烧孩子跪药铺哭,大夫摇头说“来晚了”,他在日记写:“连百姓的命都保不住,谈何救国?”(《施今墨日记·1906年秋》)
此后他拜中医李可亭为师,还偷学西医——那时中西医像“仇家”,但他认“能治病就该学”。1912年他辞官在北平开诊所,初期两边不待见:中医嫌他“掺西医丢祖宗脸”,西医笑他“守旧”。可1915年,他治好了个西医没稳住的糖尿病患者,用中药调体质、配合胰岛素,病人能干活了,连说:“您这‘中西搭伙’真救命!”(《施今墨医案·1915年》)
这事传开,找他的人多了。他诊所里脉枕、血压计并排摆,看病先摸脉再量血压,还跟病人说“中药调体质,西药别停”,成了北平名医。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袭北平,西医退烧药断货,医院挤爆,死亡率25%;单纯中医退烧慢,死亡率20%(《北平市政档案·1918年11月》)。施今墨没慌,带着徒弟跑疫区记症状,还跟西医统计数据,笔记写:“这疫是‘戾气夹湿热’,得像打仗样有计划!”(《施今墨抗疫笔记·1918年冬》)
他的“系统战法”分三步:
一是分阶段用药:初期发烧怕冷用“荆防败毒散加金银花”,中期高烧用“麻杏石甘汤搭白虎汤”,后期虚弱用“生脉散”,还把方子写成白话贴门口,没钱的免费抓药。
二是中西医协作:找西医张大夫合作,张起初不服:“中药哪有西药快?”两人各治50人,10天后张的病人20人复发,施今墨的仅5人,张道歉:“中西医一起上真管用!”(《北平西医协会档案·1918年12月》)
三是教百姓防护:印传单写“勤洗手、多通风、喝姜枣水”,还教“醋熏屋子”,南城王大爷全家靠这痊愈,还帮着宣传。
最终他治的300人里276人痊愈,治愈率92%,死亡率不到3%,远胜单纯中西医(《北平市政档案·1919年1月》)。这战让更多人信了“中西医不是仇家”。
1929年,国民政府有人提“废止旧医”,北平中医慌了——农村百姓全靠中医看病。大家推施今墨去南京说理,他找了蒋介石(蒋早年头疼靠他中药缓解)。
施今墨说:“您头疼好了,可千万百姓靠中医活命,废了中医,他们没处看病!”蒋皱眉:“可有人说中医‘不科学’。”施今墨翻医案:“这肺痨病人西医说没治,我用中药调半年能下地;这难产的,我用‘催生方’让她顺产,疗效就是科学!”(《施今墨回忆录·1929年》)
他又联合全国中医请愿,最终“废中医”提案没通过。他说:“我不是救中医,是救靠中医看病的百姓。”
施今墨知道“一个人撑不起中医未来”,1932年拿积蓄办“华北国医学院”——中国首个中西医都教的医学院。课程很实在:既有《黄帝内经》,也有解剖学;既教摸脉,也教用听诊器。他在开学典礼说:“要培养‘懂中西、能治病的好大夫’。”(《华北国医学院开学典礼讲话·1932年9月》)
他请中医萧龙友、西医林巧稚来上课,自己教课时全用医案举例,学生说“听得懂、用得上”。还让学生在附属诊所实习,有次董建华给高血压病人开“麻黄汤”(麻黄升压),施今墨马上拦:“行医要人命关天,得结合西医检查!”还调方加降压中药(《华北国医学院教学日志·1935年》)。
学院帮穷学生:设助学金,还让他们在诊所打工。董建华家穷,靠助学金读完,后来成工程院院士,常说“没有施老师就没有我”。到1949年,学院培养300多学生,散在各地当中医骨干。施今墨晚年说:“最骄傲的是培养这些‘种子’。”(《施今墨晚年访谈·1965年》)
1949年施今墨近70岁,仍当北京医院中医顾问,还编《中国药典》。1958年全国收验方,他主动捐200多个——治胃病的“香砂六君子汤”、调经的“当归芍药散”,还有治肾炎的方子,都标了“怎么用、忌什么”。
他写《施今墨验方集》,序言说:“这些方子是百姓用身体试的,拿出来救更多人。”(《施今墨验方集·序言·1958年》)年轻中医李建国用他的“胃炎方”治病,写信感谢,他回信:“方子是死的,得按病人调整。”(《施今墨书信集·1959年》)
晚年他咳嗽气喘,仍坚持看病。肺癌晚期的赵大娘,西医说“活3个月”,他开中药配合化疗,让赵大娘多活3年。去世前赵大娘托人送信:“谢谢您让我多陪孩子3年!”(《施今墨晚年医案·1968年》)
1969年施今墨去世,没留钱财,却留下医案、验方和一群传他理念的学生。
如今中西医结合成常态,可别忘他当年顶着压力,蹚出“守正创新”的路
施今墨是中医乱世里的“灯塔”:见瘟疫弃政从医,用疗效破中西医隔阂;抗流感搞“系统作战”,证中医实力;办学院育人,留中医“种子”;献验方传经验。如今中西医结合成常态,可别忘他当年顶着压力,蹚出“守正创新”的路。他的故事藏着理:真医者以救人为本,真传统能跟时代走。
1.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史料撰写,仅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不构成医疗建议。文中诊疗方法、药方需结合个体调整,医疗需求请咨询专业医师,切勿直接套用。
2. 合规声明:本文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保密法》,史料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市档案馆等公开渠道,无涉密信息,符合公开发表规范。
3. 史料授权:本文引用的《施今墨日记》《施今墨医案》等史料,均来自公开馆藏,引用遵循馆藏使用规定。
4. 参考文献:
- [1] 施今墨. 施今墨日记[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 [2] 施今墨. 施今墨医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 [3] 北京市档案馆. 北平西医协会档案(1918-1919)[Z]. 档案编号:J018-001-00234.
- [4] 北京市档案馆. 北平市政档案(1918-1919)[Z]. 档案编号:J001-003-00567.
- [5] 施今墨. 施今墨回忆录[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 [6] 华北国医学院. 华北国医学院开学典礼讲话(1932)[Z].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
- [7] 华北国医学院. 华北国医学院教学日志(1935)[Z].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
- [8] 施今墨. 施今墨验方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 [9] 施今墨. 施今墨书信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 [10] 施今墨. 施今墨晚年医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