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无数写作者正陷入 “流量焦虑” 的迷局:堆砌热点却无人问津,模仿爆款却画虎类犬,纠结标题却收效甚微。
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直言:“写作是心灵的呼吸,流量只是呼吸时扬起的尘埃。”
当下无数写作者正陷入 “流量焦虑” 的迷局:堆砌热点却无人问津,模仿爆款却画虎类犬,纠结标题却收效甚微。
殊不知,真正的爆款文章从来不是技巧的产物,而是智慧与真诚的结晶。
从《论语》“志于道,据于德” 的写作初心,到“应无所住” 的创作智慧,古往今来的传世之作都暗合着同一规律。
那些屏朋友圈的 10 万 + 文章,看似是偶然走红,实则是必然结果 —— 它们都精准击中了 “发心、洞察、表达、共鸣” 四个核心支点。
当你跳出 “追流量” 的执念,修炼这四种能力,便能让文字拥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实现 “写一篇火一篇” 的创作自由。
写作的本质是价值传递,而发心则是价值的源头。
如今许多人写文陷入 “唯流量论”,标题党、猎奇心、焦虑营销无所不用,却最终沦为昙花一现。
爆款文章的底层逻辑恰恰相反:
以无执之心载有道之文,方能成就长久的传播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爆款写作的发心准则。
“住” 是执着,执着于 “必须 10 万 +”“要赚多少稿费”“得获多少点赞”,只会让文字沦为功利的工具;“无住” 不是放弃目标,而是以纯粹之心专注价值本身。
孔子晚年删订《诗经》,并非为求后世之名,而是秉持 “思无邪” 的初心整理典籍,最终让 305 篇诗作流传千年。
反观当下某些创作者,为博眼球编造虚假故事,即便短期获得流量,最终也会因失去信任而被市场抛弃。
正如《论语・里仁》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写作的 “义” 是价值传递,“利” 是流量回报,舍义逐利,终会本末倒置。
《论语》中孔子提出 “安老、怀少、信友” 的志向,这种 “安人” 之心正是写作的核心价值锚点。
爆款文章之所以能引发传播,本质是满足了读者的精神需求 —— 或解答困惑,或抚慰情绪,或提供方法,或启发思考。
共鸣是爆款的核心特质,而共鸣的本质是 “文章成为读者的精神代言”。
2023 年刷屏的《我辞退了月薪 3 万的助理:毁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之所以能引发广泛讨论,正是因为作者跳出了 “职场八卦” 的浅层叙事,以 “关注个体成长” 的发心,戳中了当代职场人的普遍焦虑,实现了 “安人” 的价值传递。
培养无执发心无需刻意修炼,只需在动笔前完成 “初心校准三问”:
价值问:这篇文章能为读者提供什么?是新知、方法,还是情绪慰藉?纯粹问:如果没有任何流量回报,我还愿意写这篇文章吗?长远问:一年后再看,这篇文章还有价值吗?敦煌莫高窟的画师们,在戈壁沙漠中耗时千年绘制壁画,既无名利可图,也无流量可追,却创造出人类艺术瑰宝。
他们的创作正是 “初心校准” 的极致体现 —— 只为传递思想与艺术表达。
当你以这样的标准锚定发心,文字自然会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写作如同射箭,洞察力就是瞄准的能力。
多数人写文只停留在 “我想写什么”,而爆款创作者始终聚焦 “读者需要什么”。
这种洞察不是猜测迎合,而是对人性、社会、需求的全息解码。
读者的需求往往分为两层:显性的表面需求与隐性的本质渴望。
普通作者只看到表面,爆款作者则能穿透表象直达本质。
就像有人询问 “减肥方法”,表面需求是瘦身技巧,本质渴望却是 “自我接纳” 与 “生活掌控感”;有人抱怨 “职场内卷”,表面是寻求应对策略,本质是渴望 “价值认同” 与 “成长空间”。
《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出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的识人方法,同样适用于写作洞察。
2024 年爆款文《30 岁后,我开始拒绝 “无效努力”》,没有罗列 “如何高效工作” 的技巧,而是深入剖析 “努力却无成果” 的挫败感,最终落脚于 “找到人生坐标系” 的本质解决方案,正是这种穿透式洞察让文章引发强烈共鸣。
爆款文章往往能击中某个群体的 “集体潜意识”,这种情绪密码藏在日常抱怨、普遍困惑、共同向往之中。
共鸣分为观点共鸣与情感共鸣,观点共鸣让读者觉得 “你说出了我的想法”,情感共鸣让读者觉得 “你懂我的感受”。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时,正是凭借 “全息觉知” 洞察到宁王不得民心的隐性因素,才以少胜多。
写作的洞察亦是如此:2022 年《被原生家庭伤害后,我用 3 年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刷屏,便是因为作者捕捉到 “原生家庭” 这一集体情绪痛点,没有指责抱怨,而是提供 “和解方法”,让无数读者在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需求洞察四步法培养全息洞察能力,可通过 “需求洞察四步法” 日常练习:
场景收集:记录身边人的抱怨、困惑、感慨(如 “加班太累却没成就感”);本质追问:连续问 3 个 “为什么”,挖掘深层需求(为什么累?→ 没成果;为什么没成果?→ 方向错;本质需求:找到成长方向);刷群体验证:观察该需求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很多职场人有类似困惑);价值匹配:思考自己能提供的独特解决方案(结合自身经验给出 “方向定位法”)。长期坚持这套方法,你会发现读者的需求并非深不可测,而是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只需用 “全息视角” 去解码。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有了好的发心与洞察,还需要精准的表达将价值传递出去。
爆款文章的表达从来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 “静定” 状态下的价值转译 —— 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让深刻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黄帝内经》有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写作时的 “静定”,是放下 “必须写得华丽”“要显有文化” 的执念,以清明之心呈现内容本质。
许多人写文刻意使用生僻词、复杂句式,反而让读者望而却步;
爆款文章则多采用 “深入浅出” 的表达,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
白居易写诗 “老妪能解” 的典故流传千古,正是因为他秉持 “以读者为中心” 的表达原则,摒弃炫技之心,追求通俗易懂。
当代作家汪曾祺的散文之所以受欢迎,也源于他的静定表达 —— 写美食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写草木 “紫薇花最久,要开到十月”,简单直白却充满画面感,这正是《文心雕龙》“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的生动体现。
价值转译的核心是 “把道理藏在故事里,把抽象落在细节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故事的记忆度是纯道理的 6 倍,对具象细节的感知力远胜于抽象描述。爆款文章总能将复杂价值转化为读者易接受的形式。
2023 年爆款文《我用 “番茄工作法” 摆脱了拖延症》,没有枯燥讲解理论,而是以 “从拖延到高效” 的个人故事切入,描述 “曾经熬夜赶工的狼狈”“第一次用番茄钟的紧张”“坚持一月后的变化” 等细节,让读者感同身受。
这种表达正如《论语・先进》中孔子 “各言其志” 的教学方式,用具体场景传递抽象道理,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提升价值转译能力,可通过 “表达校准三步法” 练习:
核心提炼: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核心价值(如 “职场沟通要换位思考”);
故事包装:找一个能体现该价值的个人经历或身边案例(如 “因没换位思考导致项目失误”);
细节填充:加入具体场景、动作、情绪(如 “当时我直接打断对方说话,看到他皱眉却没在意”)。
一位自媒体作者曾分享,她写 “情绪管理” 主题时,起初全是理论,阅读量寥寥;改用 “孩子打翻牛奶后,从愤怒到平静” 的故事后,瞬间获得 10 万 +。
这便是表达校准的力量 —— 让价值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共鸣是爆款文章的传播引擎,它能让文字突破圈层,实现 “读者自发转发” 的裂变效应。
共鸣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产生 “你好像在我身上装了监控” 的错觉,这种链接的本质是人性的共通性与情感的真实性。
共情《论语・颜渊》中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共情的核心准则。
写作中的共情不是 “我觉得读者需要什么”,而是 “我看见读者正在经历什么”。
它要求作者放下自我视角,进入他人的处境与情绪,用文字完成 “情感镜像”。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丧女丧夫之痛,没有刻意渲染悲伤,只是描述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的日常细节:“我每天打扫卫生,把他的椅子擦得干干净净”“看到她喜欢的花,会忍不住买一束”。
这些细碎的描写之所以催人泪下,正是因为它精准捕捉到了 “失去亲人后” 的真实情绪 —— 不是痛哭流涕,而是无声的思念。
这种共情,让每个经历过离别之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
留白爆款文章从不做 “标准答案式” 的表达,而是留下 “观点留白”,让读者参与到意义共创中。
《金刚经》“应无所住” 的智慧在此同样适用:不把观点强加于人,反而能引发更广泛的讨论与传播。
2024 年刷屏的《35 岁被裁员后,我才懂的 3 个道理》,没有给出 “如何快速找到工作” 的标准答案,而是分享自己的迷茫、探索与感悟,结尾写道:“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节奏,你的答案需要自己寻找”。
这种留白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评论区全是 “我也经历过”“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等分享,形成了二次传播。
正如《论语・述而》所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留白正是 “启发性传播” 的精髓。
判断文章是否具备共鸣力,可通过 “共鸣测试四象限” 验证:
细节真实:是否有具体可感知的生活细节?(如 “早餐吃了两个包子,喝了杯冷豆浆”)情绪共通:是否触及普遍的情感体验?(如 “努力却没结果的挫败感”)价值留白:是否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如 “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行动冲动:是否让人有 “想分享给朋友” 的欲望?符合这四个象限的文章,往往能引发自发传播。
就像某篇写 “异地恋” 的文章,通过 “每天睡前的视频通话”“见面时的拥抱温度” 等细节,击中 “思念与坚守” 的共通情绪,以 “异地恋的意义是什么?” 留白引发讨论,最终实现刷屏 —— 这正是共鸣的传播魔法。
回到写作的本质,爆款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价值被认可的结果。
从孔子 “志于道” 的发心,到王阳明 “心外无物” 的洞察;从白居易 “老妪能解” 的表达,到杨绛先生 “看见他人” 的共鸣,这些智慧都在告诉我们:好的文字,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是价值与人性的同频共振。
当你放下 “追流量” 的焦虑,
修炼无执的发心,便有了写作的精神根基;
培养全息的洞察,便有了精准的传播靶点;
掌握静定的表达,便有了高效的价值载体;
打造深层的共鸣,便有了自发的传播引擎。
这四点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相互贯通的创作智慧 —— 它们让写作从 “苦差事” 变成 “心灵的呼吸”,从 “流量博弈” 变成 “价值传递”。
愿你从此告别 “傻傻写文” 的迷茫,以《论语》“游于艺” 的从容,以“无住生心” 的智慧,让每一篇文字都承载着真诚与价值。
当文字拥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爆款不过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而你,也终将成为读者心中 “有温度的价值传递者”。
来源:高等教育文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