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一直以为良弼是个死守皇权的老古董,可真相是,他早就看透了大清的死路,只是没来得及走完那步棋。
你一直以为良弼是个死守皇权的老古董,可真相是,他早就看透了大清的死路,只是没来得及走完那步棋。
他不是躲在紫禁城后头摇头叹气的遗老,是蹲在日本陆军大学图书馆里,抄着山县有朋的军事笔记,半夜啃着冷馒头写《参谋要略》的人。
你读的教科书说他保守,可他1908年就给光绪递了《强军十策》,比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人都想得更深——不是要改几条军规,是要把整个帝国的筋骨重新锻造一遍。
武昌枪响那晚,他没骂革命党,也没哭天喊地。
他连夜画了张图:先稳住皇室,五年整军,十年立宪。
不是幻想,是算过时间、兵力、财政的路线图。
档案里那页纸,墨迹还没干透,人就没了。
你猜他临死前想的是什么?
是恨?
是不甘?
都不是。
他写在日记最后那句:“若无渐进,必有崩塌。
”——他早知道,炸掉旧房子的人,未必能盖出新家。
成都那批手稿被挖出来的时候,没人当回事。
直到有人发现,他笔下的“新军”不是满洲亲贵的私兵,是按德国参谋体系建的指挥链,连军官晋升都设了考核标准。
这哪是保皇?
这是在用清朝的壳,装一个现代国家的魂。
我们总爱把历史切成两半:革命派 vs 保皇派。
可良弼夹在中间,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
他不是不想变,是变不了。
没人信他,没人敢撑他,连慈禧都只当他是“懂洋务的旗人”。
他一个人,想用十年把三百年积弊慢慢拆了,可历史没给他时间,只给了他一颗子弹。
现在回头看,他死得比谁都早,也比谁都清醒。
那些喊着“推翻帝制”的人,后来真能建起新秩序吗?
还是只是换了一群人坐在同样的椅子上?
良弼没等到答案,但他留下的图纸,比任何口号都更真实。
来源:高贵枫叶P1Aot7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