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这话的场合是在16号一家券商活动上,声音很直,人也直。几个月前还在说占一半市场,现在直接变成零,这个反转本身就说明了点事——商业被政治推着走,市场不是单纯的买卖场景了。
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降到0,黄仁勋当场承认公司在华业务“没有出路”,并宣布正式退出。
说这话的场合是在16号一家券商活动上,声音很直,人也直。几个月前还在说占一半市场,现在直接变成零,这个反转本身就说明了点事——商业被政治推着走,市场不是单纯的买卖场景了。
往回捋一捋来龙去脉。年初到上半年,英伟达确实是国内显卡和AI算力市场的老大,圈里常提的“95%市场份额”也不是空穴来风。到了五月,黄仁勋还在外面说公司在华占有约一半市场,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英伟达稳得很。可现实是,外部政策风向变了就跟换天似的。
先是拜登政府设了个所谓算力门槛,限制能出口到中国的高算力芯片。公司就想办法把芯片“合规化”,做了个替代版本,大家习惯叫它H20,性能被刻意压下来,好能在规则里苟延残喘。结果没多久政策又变,文本里说的升级版禁令来了——原以为能走的路被直接封了。按原文时间线,特朗普阵营上台后把管制从设门槛升级成更广的全面禁令,连刚做出来的替代品也被纳入禁止范围。再加上一些议员提议在对华出口芯片中加入所谓“定位系统”,要芯片带后台,这事一出,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又被搞复杂了。
事情继续往外发酵。8月10日那天,中国监管层对H20公开表达了质疑,用了“既不环保、也不先进、更不安全”这样的说法。这一表态把那款替代芯片的合法性直接推到了悬崖边。市场上也不是等着看戏,国内厂商马上加速补位:芯片端有昇腾、寒武纪在追赶,算力平台层面浪潮、同方在对接,客户从采购到部署的链条在往本土化拉。换言之,补位不是单点补一个零件那么简单,而是整条生产和应用链都在做替换。
英伟达也不是没看见风险。公司早在2023年就向美国政府喊话,说别把美国领先想得太霸道,过度限制只会逼着人家自力更生。英伟达认为技术差距不是天堑,靠研发能追上。企业做了游说、做了替代品、试图在规则里找活路,但商业努力被政治力量按下了暂停键。黄仁勋在那场活动上还说了句警示话:动手伤害中国,可能会把美国自己也伤到——媒体把这当成他的无奈和提醒。
外部还发生了更多连锁动作。美国不仅在自家搞限制,还试图把全球供应链的某些环节拉入限制范围,像荷兰、日韩的设备、欧洲的材料都被牵扯进来。对外的规则扩张,和对相关国家的游说,形成了一套比较封闭的做法。后来连所谓的替代市场也被担心会通过第三方流回中国,很多计划就被叫停了。最后把“实体清单”做得更宽更深,牵扯到成千上万家公司,这样的政策走向,让商业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市场层面,看得见的变化是:英伟达宣布退出后,并没有立刻出现全国性算力短缺。替代厂商和平台调整的速度超乎想象,客户也在重新评估采购路线。业内有人算过,中国作为第二大芯片设备市场,明年规模有望到约500亿美元,这个体量对任何想在中国推研发和商业化的外企来说都是巨大的诱惑。失去这样的市场,短期会影响美国企业的营收和研发节奏,长期则可能改变全球产业链的分布。
人才和合作链条的断裂也开始显现。过去几年里,全球不少AI研发人员和项目都和中国有深度联系,这些联系不只是技术传播,更是实际项目推动的关键。把这些通路切断,短期能限制对手,但长期会促成被限制方的独立发展,技术流转的方向会改变。
从更细的节点看,每一步都不是偶然:拜登时期的门槛促使替代芯片诞生;随后更严的禁令把替代品也扫掉;议员提出的技术附带要求又把可行方案变难;中国监管对安全和环保的质疑把那条路逼到尽头;最终成了市场被本土厂商接替的局面。每个节点背后都有政策和舆论在推,商业在挣扎,企业在夹缝中找出路。
公开的信息里,有些谈判细节、销量数字、政府内部考量并不透明,但可以拼出的脉络已经够清楚。企业高层的公开言论、公司的应对动作、市场上的替代进展,合起来就像一张拼图,能看见产业如何被政策驱动着转向。对手在加速补位,供应链在重构,留给外企的选项越来越少,留给产业生态的变数越来越多。
来源:沙滩上堆砌梦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