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秋月清辉,勾起秋之思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06:44 1

摘要:今晚天上没云,一轮秋月挂在天空,冷飕飕的,就跟块老玉似的。那月光不是“哗”地一下洒下来,而是轻轻柔柔地盖在世间万物上。你瞧那屋顶的瓦片,泛着青灰色的光;院子里的老槐树在风里晃悠,每片叶子都跟小银箔似的。

今晚天上没云,一轮秋月挂在天空,冷飕飕的,就跟块老玉似的。那月光不是“哗”地一下洒下来,而是轻轻柔柔地盖在世间万物上。你瞧那屋顶的瓦片,泛着青灰色的光;院子里的老槐树在风里晃悠,每片叶子都跟小银箔似的。

我推开木窗,窗轴“吱嘎”一声响,这声音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多年前在徽州住的旅舍,我想起冯骥才说的“细节是生活的金子”。还真是这么回事,秋夜的珍贵,可不就藏在这些小动静里嘛。

月光下的湖,就像一面落了灰的镜子。岸边芦苇丛里偶尔传来“噗通”一声,估计是鱼蹦出来了,紧接着又安静下来。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水边生活的日子,蛙叫、牛倒嚼、虫子唱歌,这些声音以前就跟空气一样平常,现在倒成了稀罕玩意儿。现在的人啊,整天追着那些大道理、大事情跑,却忘了生活本来就是由这些小声音拼凑起来的。就像苏北在散文里写的“人,其实一静下来,就会回到自己”。这会儿湖面上波光闪闪,就好像有无数银鱼在跳,其实啊,不过是月光和水波在那儿闹着玩呢。可这“游戏”还挺吸引人,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多看两眼。

我沿着湖岸慢慢溜达,月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突然我就想起毕飞宇在《平原》里写的麦田,“麦子黄了,大地再也不像大地了,它得到了鼓舞,精气神一下子提升上来了”。秋月下的平原可不就是这样嘛,月光就像一把看不见的梳子,把大地梳得服服帖帖的。远处收完稻子的田里,那些稻茬就像给大地写的密码,记着春天播种、秋天收割的事儿。这让我想起我爸说过,月光是有温度的,不是身体能感觉到的那种暖,而是能照到记忆深处的那种温暖。他以前在这样的月夜里教我认星座,说北斗七星像个银勺子,能舀起人间的喜怒哀乐。

前面出现一座木桥,也就两个扁担那么宽。这让我想起我外公,都94岁的人了,过这种桥的时候,“蹭”地一下就跨上去,几步就走过去了。他那稳稳当当的样子,就是一辈子生活积累出来的淡定。今晚月光下的桥,就好像能把过去和现在连起来。桥下的水“潺潺”地流着,就像在讲苏童笔下香椿树街的故事,那些关于青春、伤痛和救赎的事儿。河水一直往前流,月光却一直都在,照过古人的离别愁绪,也照着我们现在人的心事。

我坐在桥头,让月光把衣服都湿透了。这时候我突然明白为啥说秋月是慈悲的了。它不像夏天的太阳那么毒,也不像冬天的太阳那么没劲儿,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待着,啥高兴事儿、糟心事儿都能容得下。这月光让我想起川端康成写的雪月花,美得心都颤了,还带着点儿哀伤。这时候要是能有壶酒就好了,像李白那样“举杯邀明月”,哪怕就稍微有点儿醉意,也能跟这秋夜对上话了。

起风了,湖面皱起一道道小纹儿。月光在水里碎成一片一片的,像银屑似的,然后又慢慢聚到一块儿。看着这聚聚散散的,我就好像看到自己这些年东奔西走的样子。从苏北到江南,从年轻到中年,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都跟水里的月亮影子似的,感觉伸手就能碰到,可一下子就没了。记得有个差不多的秋夜,我看汪曾祺的《晚饭花集》,看得入迷了,整本书都抄了一遍。那个抄书的小伙子,现在还在文字里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呢。

月光移到柳梢头的时候,惊起了几只夜鸟。它们的翅膀从月亮前面划过,就像淡墨画里的飞白。这场景让我想起《推拿》里盲人对光的想象,他们虽然看不见光,却能通过空气的流动感觉到光。可我们这些能看见的人,反倒经常对月光视而不见。就像毕飞宇写的,真正的看见,得用心灵去感受。

夜越来越深,草尖上都有霜了。月光变得冷冷的,像泡过冰水的绸缎。该回去了,我一转身,发现自己的影子和槐树的影子叠在一起,都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了。这可能就是秋月最大的慈悲吧,它能让孤单的人在这月光里找到共鸣,让到处漂泊的灵魂能有个地方歇歇脚。

我推开门回屋,木窗又“吱呀”响了一声。窗外的月亮稍微往西斜了点儿,还是静静地照着人间。我知道,等明天太阳出来,这像银纱一样的月光就没了,但是那些被月光照亮的回忆,就像小时候外婆藏在盒子里的桂花糖,在往后的日子里会慢慢变甜。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