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24分钟聚焦乐陵杨安:三代“调味人”做成“香飘全球”大生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8 07:56 1

摘要:10月17日晚,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 栏目播发《“椒”傲鲁北 “香”飘万里》,对乐陵市杨安镇三代 “调味人”的故事进行了报道。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7日讯 10月17日晚,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 栏目播发《“椒”傲鲁北 “香”飘万里》,对乐陵市杨安镇三代 “调味人”的故事进行了报道。

“空气里飘着花椒麻、辣椒辣,连风都带着香味。”鲁北平原上的杨安镇,藏着327家调味品企业,一年卖货300亿元,快递发单量超1亿单。

既不产香料,本地也没大市场,这座小镇到底玩了什么 “魔法”?答案藏在三代“调味人”的故事里。

“调一代”:放下魔术棒,走出来的香料江湖

年过六旬的王加新,指尖划过博物馆里的古方五香粉原料——这是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他40年创业史的见证。

上世纪80年代,他还是杂技团的魔术师,走南闯北时发现“卖调料比变魔术赚钱多了!”1986年,他放下道具箱,成了种子站的业务员。

第一次出差就给了他当头一棒:从山西走到陕西,半个多月颗粒无收,差点打道回府。直到绥德一家农副产品公司递来订单,才算在香料江湖站稳脚跟。

靠着这股韧劲,“调一代”们背着辣椒粉跑遍全国,硬生生把杨安镇做成了北方最大调味品集散地。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企业从零散作坊变成100多家,王加新也开起了自己的工厂,如今光产品线就有350多个品种。

从四处推销,到自己开店建厂,40多年的发展,王加新现在有干湿两条生产线,生产350多个品种。在他的调味品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方五香粉的全部原材料。

调味品博物馆与研发中心有窗口相连,也就是说,游客或者客户到这里,不仅可以了解杨安镇调味产业的发展历史,还可以品尝杨安的味道。

“调二代”:放弃北京红火生意,回家啃起 “硬骨头”

85后卞彬彬的选择,曾让全村人看不懂。2010年他闯北京做辣椒生意,巅峰时客户排着队订货。

可就是在生意红火之时,他却突然在2013年打包回了家。“当时的辣椒市场没品牌、没标准,今天能赚钱,明天就可能被替代。”

于是他瞄准企业客户,一头扎进辣椒单品领域深耕 。这在“啥都敢做”的杨安镇,简直是“异类操作”。

如今没人再笑他傻:他成了调味品集团总经理,牵头建了全国香辛料数智化交易平台,9大交割仓联动全国,试运行3个月就卖了5800万。

“以前跑断腿找货源,现在手机点一点就能提货。”客户的话,成了对他最好的肯定。

据了解,杨安镇现在的300多家调味品加工企业,基本都开通了电商平台,年快递发单量超亿单,这当中当然少不了年轻创业者的功劳。

“调三代”:00后接棒,直播间里飘出老味道

在王启明的工厂里,工作人员正在给一款胡椒面产品打包发快递。

这个“调三代”如今学会了父亲的待客之道——泡杯茶聊生意,但更爱用年轻人的方式玩转型。

在杨安镇,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全镇300多家企业都开了电商,年发亿单快递的成绩里,藏着他们的流量密码。而镇里的调味品集团更给力:集中采购降成本、冷链仓储保新鲜,中小企业再也不用单打独斗。

从走街串巷到数字出海,小镇的“破圈密码”藏不住了

2025年9月,香辛料数智化交易平台落地,传统生意彻底变了样。现在的杨安镇,复合香辛料占全国40%份额,出口70多个国家,还带动3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从“调一代”的脚底板,到“调二代”的标准尺,再到“调三代”的键盘鼠,三代人接力把 无米之炊”做成了“香飘全球”的大生意。

来源:马某马上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