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这个名字曾是中国农机工业史上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全国四大联合收割机厂之一,它曾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占据着95%的市场份额。
同样的厂房,同样的人,生产同样的产品,但企业名称和性质已彻底改变。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这个名字曾是中国农机工业史上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全国四大联合收割机厂之一,它曾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占据着95%的市场份额。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龙头企业,最终却走上了被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收购的道路。从技术引进到合资控股,再到最终独资,佳联的命运勾勒出中国特定时期骨干国企的发展轨迹,也成为观察外资并购国内骨干企业的典型样本。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946年成立的“合江工业”,当时以农机修理和制造为主,被誉为佳木斯市工业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初,企业更名为佳木斯农业机械制造厂,引进苏联技术生产脱粒机、播种机等简单农机具。
1980年,与佳木斯收获机械厂合并后,正式更名为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2年。当时,中国还没有大型收割机生产能力,国营大农场需要的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完全依赖进口。在机械工业部的决策下,佳联厂引进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这是中国农机行业首个重大技术引进项目。
技术引进的效果立竿见影。拿到图纸的当年秋天,佳联厂就造出了第一台1065联合收割机,被中外同行赞为“非常的速度”。到1984年,企业形成了批量生产规模,正式结束了中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全部依靠进口的历史。
这一时期,佳联厂凭借技术引进的优势,迅速确立了市场领先地位。其产品在东北国营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华北地区知名度极高,成为全国唯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技术引进使中国的农业装备生产一下子跃升到国际1980年代水平,佳联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农机工业的排头兵。
尽管技术引进取得了成功,但佳联厂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推移,企业面临的问题逐渐显现。
1990年代初期,国内一些地区农业连年受灾,农业机械销售不畅,导致农机企业效益直线下滑。1994年,佳联厂陷入了亏损境地。到了1996年,企业仍没有走出困境,三年累计亏损近9000万元,资不抵债,到了破产边缘。
导致佳联厂陷入困境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佳联虽然引进了美国技术,但彻底消化引进技术的能力有限,产品质量受原材料采购、制造技术与生产管理等多环节制约。
例如,佳联的出口产品装船时崭新,但到马来西亚上岸后表面油漆就脱落了。
另一方面,佳联厂的产品更新缓慢。从1982年到1997年的15年间,美国迪尔已从1000系列发展出多个系列,而佳联的产品依旧主要为1000系列。与约翰·迪尔的产品质量相比,佳联的产品质量相差悬殊。
此外,佳联厂的发展严重依赖国内市场,市场波动对企业影响巨大。“市场差企业效益就跌入低谷,市场好企业就好,大致五年就会经历一次波动”。到1997年,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达130%,真正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面对经营困境,佳联厂开始寻求通过合资合作摆脱困境。1994年,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到中国考察,寻找合作伙伴。由于佳木斯位于三江平原大型国营农场的中心,佳联有技术引进的积累,在中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占据垄断地位,迪尔公司最终选定佳联作为合资伙伴。
然而,在合资谈判过程中,双方在控股权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迪尔公司坚持要占合资企业的60-80%的股权,而佳联厂则坚持中方股权占51%。
当时厂内存在不同声音。以佳联老厂长王自忠为代表的职工认为,已经引进了技术就没有必要合资,若将来能获得国家支持,还有发展机会。他们坚持,如果一定要合资,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整体合资(全员、全部资产合资),二是由佳联控股。
然而,一次意外事件改变了谈判格局。佳联老厂长王自忠因意外事故去世,谈判的天平开始向迪尔公司倾斜。与此同时,约翰·迪尔还邀请佳木斯市组织了一个赴美考察团。考察团回国后认为,“两步走不如并作一步走”,让约翰·迪尔合资控股可以激励它全力以赴在中国发展。
最终,在市委、市政府“两步并一步”的决策下,1997年5月,合资双方正式签约,成立了由美方占60%股份、中方占40%股份的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
合资后的佳联厂确实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迪尔公司在联合收割机技术上向中国市场进一步敞开,在油漆、板金、焊接和装配四条生产线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企业管理向国际标准看齐。大量外籍专家前来提供现场帮助,本厂累计150人次到迪尔公司培训,经营理念、技术水平、质量管理全面提升。
然而,合资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合资后,佳联将引进的1000系列、1100系列、3060系列等优质资产注入合资企业,折合40%股权。原佳联有4000多员工、近千名退休职工,只有1500人进入合资企业,另1500人留在老佳联。企业的银行债务及其他社会负担留给老佳联。
2004年,约翰迪尔佳联1078、1076大型联合收割机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占有垄断地位。随着中国农机市场需求旺盛,约翰迪尔佳联产品供不应求,2005年产值达到6亿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0%。
在市场表现强劲的背景下,2004年9月28日,中美双方签署了收购中方40%股权的协议,2005年3月完成工商注册等手续,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正式成为美商独资企业。
对于独资化,佳木斯市政府持积极态度。市政府干部表示:“佳联无论合资还是独资,都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典范”。市经委一负责人则认为,企业独资后有助于引入先进竞争机制,不再受国有企业体制束缚。
佳联被外资收购案例在业内引起一片哗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以及业内很多专家忧心忡忡,认为这个行业龙头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中成为牺牲者,对中国农业装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这一案例也反映了当时外资并购的新特点:跨国公司瞄准的不再是困难企业,而是业绩良好、蒸蒸日上的骨干国企。这些企业利润率逐年攀升,自主提升技术能力的意识较强,一般是工业标准的参定者,对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负有重要责任。
佳联案例揭示了外资并购带来的深层次问题。跨国公司的对华战略已从分享市场转向控制市场,中国继续依赖外资的代价是出让自己骨干国企的管理控制权。跨国公司在追求控制市场的同时,改变了技术引进的条件,使得“市场换技术”策略难以实现。
此外,外资并购还破坏了本土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一位专家指出:“外资获得装备工业骨干国企的管理控制权,这破坏了本土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并将危及国防工业独立自主的研发制造体系”。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深刻教训,凸显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维护产业安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骨干国企是国家产业发展的根基,不能简单以短期经济效益为导向进行改制。在佳联案例中,地方政府在合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甚至越俎代庖代替企业直接与跨国公司进行商务谈判。这种忽视产业长远发展的做法,最终导致中国失去了在大型联合收割机领域的自主权。
其次,招商引资需要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当时推行的“靓女先嫁”政策,倾向于将业绩良好的骨干企业优先出售给外资。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但从长远看却损害了产业发展的根基。
此外,佳联案例也揭示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在合资过程中,中方企业的品牌、市场网络和技术能力等无形资产往往被低估。而外资的品牌和技术则往往获得高估,导致中方在合作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佳联案例提醒我们,实现“引资”与“自主”的平衡,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本土企业竞争力,同时对外资并购保持警惕,避免关键行业和控制权被外资垄断。
今天的佳木斯,正在倾力打造“北方农机城”,计划建设国家级高端智能农机制造基地。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再次成为这座城市的发展重点。约翰·迪尔、骥驰拖拉机、德邦大为等一批知名农机生产企业聚集于此,可生产7大门类80余种系列农机产品。
而“佳联”的血脉也并未完全消失。老佳联改制为民营的“佳木斯兴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继续为合资公司配套。三个未进入合资的集体企业则合作成立了佳联收割机公司,以原有产品为主导,甚至与约翰·迪尔佳联产品形成竞争。
历史无法重来,但教训必须铭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既保持开放又维护产业安全,既引进技术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融入国际竞争又保护民族工业根基,仍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命题。
来源:位卑未敢忘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