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冬天,台北的凯达格兰大道又被人群淹没了。大雨下,国民党八万人聚集造势,把声势搞得像过年。韩国瑜、卢秀燕、侯友宜、赵少康,县市长“不分区”的也都到齐,连旗帜都快遮天了,气氛一下子烧起来。许多媒体现场直播,社交平台热搜全是现场影像,想找冷清的角落都难。这
2023年冬天,台北的凯达格兰大道又被人群淹没了。大雨下,国民党八万人聚集造势,把声势搞得像过年。韩国瑜、卢秀燕、侯友宜、赵少康,县市长“不分区”的也都到齐,连旗帜都快遮天了,气氛一下子烧起来。许多媒体现场直播,社交平台热搜全是现场影像,想找冷清的角落都难。这样的阵势已经很久没见过,难不成这就意味着国民党要赢了?
好像人多就是胜选的保证,就像卢秀燕说的大选“最接近胜选的一次”。这话确实让不少人心头一动,但沉下心,多数人也没敢随口认同。那场活动背后有种暗流在涌动。韩国瑜台上唠叨几句,时不时点名民进党种种,却没有留下能让年轻人记住的名句。国民党惯用盛事来激起投票热情,气氛有了,但留下来的疑惑更多——仅凭造势就足够吗?
数据显示,蔡英文2019年以来支持率几乎一直在50%以上,反观赖清德卡在37%徘徊。民进党基本盘最少有42%,这意味着,哪怕支持者动摇,民进党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撼动。国民党内部早就分析,投票率一旦冲不上去,形势就会不利。可冲得上去吗?现场那些老面孔不少,但台下年轻人真心稀少,手机镜头扫来扫去,旗帜密密麻麻里活力差点被挤没了。是不是国民党的倾向,正好刺激了支持者站出来?但首投族真的会投他们吗?
外网上数据也在滚动变化。前两天,柯文哲在南部造势也搞出了近3万人,整个周末南北合计就11万人参与。这一出也让网络舆论迅速升温,“下架民进党”的氛围说热就热。但现场实际采访时,不少青年表态“只是来凑热闹”,选票投向还没定。国民党这边喊口号声浪高涨,但台上的话题反反复复,还是老调重弹,实际政策细节没落下来。有人调侃,这合体气氛就是马拉松临冲刺,不稳定因素还多,“高层到底做好心理准备了吗?”这话不少支持者都问,气氛中有些小心谨慎。
有心人总结了三大隐忧。首先,国民党靠固定粉丝撑场面,应该把投票率抬升才有赢的机会。这招其实很老套,历届选举都用过,可现实是年轻人走不进来,首投族流向不明,能不能靠这几万人撬动真正的胜选,谁也不敢打包票。第二,场面大但细节问题很尖锐。台上领导口号喊得响,政策却没有讲扎实。韩国瑜和卢秀燕偶尔抛出具体话题,但整体还是靠造势吸引。第三,网民说柯文哲造势声量也涨,蓝白分裂让不少疑虑浮现。现在有些粉丝已转向柯阵营,民进党的包袱反而变轻。一旦蓝白没能成合力,民进党分分钟再度稳住基本盘,是否国民党已经透支了最强时刻?
从实地采访到舆情分析,国民党高层表现出不小的犹豫。心理没完全从上一次挫败中走出来。谁也不敢“破釜沉舟”,现场甚至有一种“怕输”的紧张气氛。选战不是只看谁能喊口号,关键是能不能举出具体问题,打击民进党执政的短板。结果呢?本想先揭弊案,让群众看到政权更替的必要性。但实际操作时,许多地方没敢过度攻击,怕惹争议不敢下重手。台湾过去8年外资流失、人才流出、就业艰难,都能讲成大问题,但国民党话语里还是很克制,用词谨慎,不敢过线。是不是心理包袱太重搞不定?
观众群体也很微妙。有人说网传国民党声援那些“参访大陆被约谈的里长”,但会不会因此进一步刺激岛内分裂?有县市长借机申冤,台上提一提就急转话题。有民众不买账,觉得这都是情绪炒作。另外,虽然造势成绩不错,但提到政策实施,大家还是想听点实在的。“经济要怎么搞?”“年轻人就业咋解决?”连直播弹幕都在刷这些问题,台上回应反而模糊其辞。是不是他们太想求稳,不敢激进?
有人觉得声势一大,基本盘就能守住。可选民的实际情绪切换很快,一场造势撑不了太久,节奏不对民心照样跑偏。国民党喊口号不如多出些方案,提具体经济发展方向。大多数群众在意的还是房价、薪资、就业,是不是过度宣传“保台抗中”效果反而反噬?有段时间,意识形态似乎成了票房炸弹,但转念一想,没了情绪号召,国民党选票也未必能稳住。
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整体岛内经济焦虑度不断上升。2022年台湾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在5%左右,薪资增长偏慢,年轻人买房难问题依旧。许多国民党候选人打出“买得起房”的口号,但后续实际政策并不清楚。有没有实实在在的新政?有消息说年底前出台相关方案,可是消息出来不久又被部分高层否认,彼此表态也矛盾。
这种反复,也让部分支持者在投票选择上开始动摇。国民党公开声援被约谈里长,民进党则加强执政正当性,双方打法一阵紧一阵。曾有媒体评论:国民党如果开场就把矛盾摆上台面,或许能争取中间选民;但现实是老问题反复炒,关键时刻突然换招,选票不一定能扎实到手。现在场面和数据都漂亮,但台下观望者在等具体方案出炉,犹豫不决。
所以说,有些细节真不是看表面。南北造势总人数是个亮点,可年轻人的比例和实际投票意向缺乏统计。部分网络博主发现场内调查,“年龄层30岁以上比例远超50%”,首投族热情并没被激发。国民党高层有人主张稳扎稳打,也有人试图搏出位,但意见不一。这种摇摆让外界很难预测最终选情走向。
当地民调数据显示,赖清德领导民进党虽有包袱,但基础稳固。许多台湾地方媒体报道,中南部选区摇摆性强,蓝绿分野不清。另一方面,柯文哲的影响力正好卡在折中地带,吸引不少迷茫青年。一场地方活动,柯阵营约三分之一为首投族,民进党传统弱区,蓝白分裂后反而补足了空缺。是不是选情还有可变因素?谁都不敢断言,“最后20天变数还多”。
有评论员说国民党只要集中力量揭弊,就能争取中间选民,但也不见得。部分群众其实厌倦了反复咬旧账,更关心未来能不能买房、经济能不能起来。台上喊口号、挥大旗,部分观众早就麻木,想听点实在的。有场外采访到一些首投族,“看了造势觉得没啥变化”,选票最终投给谁还在犹豫。
如果要突围,国民党还得把经济牌打实。现在不少党内人士担心,一味调门高、政策空谈,只能更进一步让年轻群体流失。经济发展方向不明,房价高企,社会分化加重,选民投票时可能更看重切身利益。是不是方案不够实在导致选票流失?或者年轻选民根本不在意造势影响?观点经常对不上。
选举策略总在变。国民党阵营有人主张揭弊,有人强调稳妥,两派只有偶尔交锋,意见难统一。高层之间也有分歧,甚至在政策方向上各执一词。有媒体分析“蓝白”如果能顺利合流,民进党优势不再;但也有评论说事实难料,合作未必就能成大势。选情本就复杂,街头巷尾都是各种盘算。
看着这一大场面,总有人问所以国民党到底能不能赢?选民未必全部买账。大家都等着后续真实的政策细节出炉,才敢下决定。“年轻人会不会投票?”“中间选民还会观望多久?”问题说不准。
选举季节风起云涌,造势活动固然直观,但胜负手未必就在现场。政策落地,议题聚焦,选民心理复杂,变数还在发酵。分析这么多,不如等最后数据出炉再说吧。
来源:忘忧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