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与"应"的意思是:如心里想着去行善,虽然还没有去做,吉神就已经有了感应;或心里想着恶事,虽然还没有去做,但凶神也就感应而至了。这就是"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真可谓,一念之差,不是天堂即是地狱啊!
《太上感应篇》,是让人们安贫乐道,知足抱朴,免生是非和忿争。认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以此提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的信条。要求人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为人处世,要贵有"平常心、慈悲心"。
要广行善举,勿以善小无益而不为,也勿以恶小无损而为之。明晓"小善不积,无以成大德;小恶不止,终将成大错"的道理。
故道祖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道教有这样的一幅对联来对照"善恶"和"因果":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积善就如同"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则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因此,道祖告诫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善"与"恶"、"因"与"果",就如同种瓜能长瓜,种豆能长豆一样。
"感"与"应"的意思是:如心里想着去行善,虽然还没有去做,吉神就已经有了感应;或心里想着恶事,虽然还没有去做,但凶神也就感应而至了。这就是"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真可谓,一念之差,不是天堂即是地狱啊!
《感应篇》中道教的"天人合一"、"承负"、"善恶"、"因果报应"教义,一脉相承,广播华夏,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既激励后人又警示来者,此书可谓"善书之王,经中之宝"。
据史料记载:宋真宗赐银百万,命工刊行(指印刷《太上感应篇》),之后大显于世。明世宗亦作序颁发。清顺治帝又多次拨银刊印,并颁赐群臣,诏命天下,令人人效仿。
《太上感应篇》是"太上"说教,不但道教徒奉之、行之,视为珍宝,历代儒、佛大家也多以《感应篇》作为其善恶报应,修身处世之法宝而加以广泛注解和宣扬。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