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紧急提醒:21款有化学残留,这些天天用的要注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8 22:41 2

摘要:让不少人看完后赶紧检查家里的货架——经过专业检测机构的严格筛查,市面上21款常见产品被查出存在化学残留问题。这些产品不是什么小众物件,全是咱们每天都会用到的,像厨房的洗洁精、身上穿的贴身衣物、给孩子买的塑胶玩具都在其中。

最近央视播出的一则日常用品检测报道,让不少人看完后赶紧检查家里的货架——经过专业检测机构的严格筛查,市面上21款常见产品被查出存在化学残留问题。这些产品不是什么小众物件,全是咱们每天都会用到的,像厨房的洗洁精、身上穿的贴身衣物、给孩子买的塑胶玩具都在其中。

先跟大家说清楚,“化学残留”不是个吓人的词,关键得看“残留种类”和“含量多少”。这次央视检测的核心,是排查那些可能对人体有潜在影响的成分,比如过量的防腐剂、未处理干净的洗涤剂残留,还有部分纺织品里可能存在的甲醛。这些成分要是长期、大量接触,尤其是老人、小孩或者皮肤敏感的人,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红、呼吸道不舒服等情况,但大家也不用慌,只要咱们学会正确挑选和使用,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得说说“清洁类产品”,这是咱们每天都离不开的,也是这次检测中容易出问题的品类。这次被查出残留超标的几款产品里,有家用洗洁精、果蔬清洗剂。其实不是说这些产品本身不合格,而是部分厂家为了延长保质期、增强清洁力,添加的防腐剂剂量接近国标上限;还有人用的时候不按说明来,比如浓缩型洗洁精直接倒原液,或者洗完餐具、果蔬后没彻底冲干净,导致残留附着在表面,随食物进入体内。

咱们选清洁产品时,别光看广告说“强力去污”,得注意两个点:一是认准正规厂家,包装上要有清晰的“国标编号”(比如洗洁精要看GB 9985)、成分表和生产日期,避开那些没标注清楚的“三无产品”;二是用的时候严格按说明稀释,不管洗餐具还是果蔬,最后一定要用流动的清水多冲几遍,尤其是直接吃的水果,别图省事简单冲一下就完事。

再说说“贴身纺织品”,像内衣、袜子、婴幼儿衣物、毛巾这类,直接接触皮肤,残留问题更得重视。这次检测里,有两款婴幼儿连体衣被查出甲醛残留超标。可能有人会问,新衣服怎么会有甲醛?其实甲醛在纺织行业里常被用来做固色剂和防皱剂,正规厂家会在出厂前通过水洗、晾晒等工艺去除,但有些小作坊为了省成本,直接省略这一步,导致甲醛残留在衣物纤维里。

咱们买新的贴身衣服,尤其是给孩子买的,别着急上身。先把衣服翻过来,用温水加少量中性洗衣液泡15到20分钟,然后正常清洗晾干,这样能去掉大部分残留的甲醛和生产时的洗涤剂。另外,选的时候尽量挑浅色系、没有刺鼻异味的,深色衣服为了固色,可能会用更多化学助剂,相对来说残留风险会高一点。

最后聊聊“儿童用品”,比如塑胶玩具、辅食餐具,这类产品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更不能马虎。这次检测中,一款儿童塑胶积木被查出邻苯二甲酸酯残留。这种成分常被用来增加塑胶的柔韧性,让玩具更不容易坏,但要是孩子经常把玩具放嘴里啃咬,就可能摄入微量残留。

给孩子选这类产品,首先得看“3C认证”——这是国家强制要求的安全标准,没有这个标识的玩具、餐具,再便宜也别买。其次别选颜色过于鲜艳、有刺鼻气味的塑胶玩具,颜色越鲜艳,可能添加的色素和助剂越多;闻着有异味的,很可能是有害物质挥发,得赶紧放下。另外,孩子的辅食餐具尽量选陶瓷、玻璃或者食品级不锈钢材质的,塑胶餐具要选标注“食品接触用”且耐高温的,避免用微波炉加热塑胶餐具,高温可能会让有害物质更容易释放。

其实央视做这类检测报道,不是为了让大家恐慌,而是提醒咱们在日常消费中多留个心眼。现在市面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咱们普通消费者没法像专业机构那样去检测,但只要记住“看标识、选正规、正确用”这三个原则,就能避开大部分风险。

比如买东西前多看看包装上的信息,别被“网红款”“爆款”的噱头吸引;用的时候按说明书来,别图省事随意操作;新买回来的产品,尤其是贴身用的、孩子用的,先处理一下再用。这些细节看着简单,但能帮咱们把健康风险挡在门外。

最后想跟大家说,关注产品安全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咱们不用因为这21款产品就否定所有同类产品,只要学会科学挑选和使用,日常用品还是能放心用的。如果家里正好有这次被点名的产品,也不用慌,按正确的方法处理,或者及时更换就行。你们平时买东西会注意看成分表和认证标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经验。

来源:发不者88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