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9 05:31 2

摘要: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北京的秋风带走了一位科学巨匠的身影。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智者,用一生书写了科学探索的奇迹与家国情怀的坚守,他

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北京的秋风带走了一位科学巨匠的身影。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智者,用一生书写了科学探索的奇迹与家国情怀的坚守,他的离去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科教事业的深切遗憾。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他,1929年随受聘清华大学的父亲迁居清华园,八年少年时光浸润在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埋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家辗转抵达昆明,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中追寻真理。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他以《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一文毕业,后师从王竹溪先生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这段艰苦岁月里,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融入他的血脉,塑造了他此后百折不挠的治学精神。

1945年,作为留美公费生赴美深造的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师从泰勒教授,获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在这里,他完成了多项改变物理学进程的重大突破。1954年,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后世誉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最重要的规范场论发展,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深刻影响了当代数学与物理的发展方向。1956年,他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猜想,次年被吴健雄实验证实,两人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斩获这一殊荣的中国人。1967年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开辟了统计物理研究的新领域,促成量子群数学新领域的兴起。这些成就让他跻身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列,其名字成为现代物理的重要符号。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箴言在杨振宁身上得到完美诠释。身居海外的岁月里,他始终心系故土。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初期,他率先申请回国探亲,成为冷战后首位访华的华裔科学家。在北京见到挚友邓稼先,得知中国原子弹完全自力更生研制时,他激动涕零,这份赤诚之心感人至深。返美后,他奔走于多所高校演讲,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1972年,他向周恩来总理提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为中国科教事业复苏注入关键动力。1979年,他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的宴会,明确呼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为中美建交与国家统一大业积极奔走。

1999年,杨振宁选择回到清华园任教,以八十高龄开启人生新征程。他不仅亲自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更倾尽心力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募集资金、引进人才,推动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基础学科发展。十余年间,他通过"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还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参与筹建邵逸夫奖励计划与"科学探索奖",为科研人才培养搭建平台。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实际行动践行"回家"的承诺。2021年,他将2000余件珍贵资料捐赠清华设立"杨振宁资料室",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演讲中,深情追忆与邓稼先的家国约定,感动了无数国人。

杨振宁的人生智慧,不仅体现在科学突破的远见卓识,更在于对名利的淡泊与对传承的执着。即便已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般至高荣誉,他仍谦逊地将"杨-米尔斯理论"比作"种下的一棵树,后人让它长成了森林"。晚年的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实验室里的耐心指导,无不彰显着"甘当人梯"的学者风范。他用百年人生证明,真正的大师既要能攀登科学高峰,更要能为后来者照亮前行之路。

如今,巨星陨落,但杨振宁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永不消逝。他的科学理论仍在指导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他的家国情怀仍在激励后辈投身科教事业,他的治学精神仍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从清华园的少年到世界物理巨匠,从海外游子到归国园丁,杨振宁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求真"与"务实",何为"爱国"与"奉献"。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杨振宁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物理学史与中国科教史上,他的赤子之心将永远映照在神州大地上。正如他曾说的那样,"科学的未来在中国",这份信念必将在他播撒的种子中生根发芽,续写更多科学传奇。

来源:欢快暖阳V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