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7日,“千年东湖 南昌原点”中国著名作家南昌市东湖区采风行正式开启了首日行程,徐剑、李舫、陆春祥、韩小蕙、龙一、苏沧桑等6位文学名家,从清晨的市井茶馆,到夜晚的赣江夜景,循着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脉络,深度触摸南昌市东湖区的文化心跳与城市温度。
10月17日,“千年东湖 南昌原点”中国著名作家南昌市东湖区采风行正式开启了首日行程,徐剑、李舫、陆春祥、韩小蕙、龙一、苏沧桑等6位文学名家,从清晨的市井茶馆,到夜晚的赣江夜景,循着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脉络,深度触摸南昌市东湖区的文化心跳与城市温度。
Part 01
市井烟火中品味南昌“原味”
采风首站从民德路茶馆开始。这家以“体验70年代市井文化”为核心主题的茶馆,老式竹制的桌椅、纵横交错的木制梁架、复古怀旧的绿色窗框、带着岁月痕迹的墙面,把人们带回到那个怀旧的年代。
作家们在此品尝地道的南昌拌粉、瓦罐汤、白糖糕、糊羹、藕片等特色小吃,赞不绝口。《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在品尝美食后,即兴挥毫为茶馆写下了“人间有佳味,天下第一楼”的寄语。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潜伏》作者龙一盛赞道,南昌的米粉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口感很好,味道鲜辣香,入口滋味丰富、鲜明热烈,就是南昌人的性格代表。“茶馆文化是南昌文化的特点,希望能够传播出去。我看着这个地方,有种怀旧的感觉,这里是充满人情味的,希望这样的茶馆越办越好。”他说。
Part 02
英雄城标下致敬红色初心
在八一广场,南昌城市原点与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相互辉映。据介绍,2025年9月2日,南昌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正式确定八一广场中央圆心处为南昌市城市原点。
江西省文化名家梅联华向作家团介绍,选这里为城市原点,是因为八一广场在南昌的中心城市,又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内涵,还承载着南昌英雄城的红色记忆。
作家们瞻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并向革命先烈敬献花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军旅作家徐剑感触颇深,他已经三四次来到八一广场,每次都有新的感悟。“这里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零公里,也是南昌城的零公里。一支伟大的军队,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民族。”
循着红色足迹,采风团还参观了朱德旧居、贺龙指挥部旧址等革命遗址,通过陈列的历史照片与珍贵实物,沉浸式感知历史的温度。
Part 03
工业遗存中探寻航空报国精神
“一代风洞,一代飞行器。”随后,作家团探访了承载着南昌工业记忆的风洞原址,这片曾经的航空工业基地,如今正被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南昌风洞,诞生于抗日烽火中,是远东地区最大的航空风洞,也是南昌作为航空工业发源地的重要佐证。尽管如今只能从史料中了解事迹,仍能在此地窥见当年的辉煌历程。
李舫参观后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是可以挖掘的文学富矿,可以进行更深入扎实的采访和梳理。“在这里我看到了新中国、新时代的一些高科技的梦想启蒙,从航空几乎为零到发展如今国产919大飞机、发展到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航天航空工业大国的形象,我们艰苦卓绝,做了很多工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追溯中国航空工业在战火中蹒跚求索的历程,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航空报国精神的传承。”
Part 03
城市街区中感受悠闲慢生活
告别工业遗存,作家团步入省府大院街区。这里香樟挺拔,绿树成荫,环境静谧,原先空置的省府大院楼区,现在被一个个精致艺术的小店占据,如同藏在城市里的文艺绿洲。作家们漫步其间,感受着南昌现代都市中舒缓从容的另一面,体验了东湖区作为生活承载地的舒适与宁静。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韩小蕙在行走中与店家仔细交谈,“南昌很适合生活,城市气质安逸舒适,这种悠闲的生活节奏令人向往。”
Part 03
千古名楼下感悟千年文脉
采风首日的压轴行程,落在了“西江第一楼”滕王阁。随着2024年12月底滕王阁景区“三还”及北扩工程全面竣工,除主阁和登阁收费外,景区近九成区域向公众免费开放,实现阁楼、岸边、江面联通。
作家们登临阁楼,极目远眺,赣江碧波与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时近黄昏,秋意正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仿佛在耳边回响。多位老师还体验了传统服饰换装,以更沉浸式的方式,走进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感受千年文脉的绵延不绝。夜晚,作家们登上赣江游轮,欣赏《琵琶行》表演,感受一江两岸的璀璨夜景。
从市井烟火到红色圣地,从工业记忆到休闲生活,从城市更新到千古文脉,丰富的点位串联起作家对东湖乃至南昌多元立体的城市形象,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作家们成功捕捉南昌城市原点的生动气韵和深厚底蕴。接下来,采风团还将继续深入探访,解锁更多不一样的南昌东湖。
来源:香港商报江西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