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突然被传逝世,多方回应:谣言不可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9 00:53 1

摘要:事情的来龙去脉很简单。先是有自媒体或者某个网友在网上放出“杨振宁逝世”的消息,信息一发就被转来转去,到了热搜上,很多人一看就慌了。接到消息后,记者开始核实:先打电话给杨振宁名誉董事长所在的西湖大学,学校回复说没有接到任何官方通知,也没有发布过相关通告。

有消息在网上疯传,说杨振宁去世了,话题短时间登上热搜。不过,相关单位和几位当事人都出面否认了这条消息,基本可以认定是谣传。

事情的来龙去脉很简单。先是有自媒体或者某个网友在网上放出“杨振宁逝世”的消息,信息一发就被转来转去,到了热搜上,很多人一看就慌了。接到消息后,记者开始核实:先打电话给杨振宁名誉董事长所在的西湖大学,学校回复说没有接到任何官方通知,也没有发布过相关通告。

紧接着,记者又联系了西湖大学的创始人施一公。施一公当时很直接地提醒大家不要相信网络传言,别让不实消息扩散开来。随后记者又和中科大的一位高层联系上了——潘建伟,时间大概是傍晚18点多。潘院士明确表示那条信息是假的。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中国科技界比较熟悉杨振宁的人之一,还是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的出品人之一,所以他说“假的”这两个字,算是有一定分量的回应。

补一点背景资料,方便大家判断信息的真假。杨振宁生于1922年,安徽合肥人,按周岁今年是103岁。他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得到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近些年和国内几所高校有往来。公开资料里能查到的活动不少,比如2021年5月14日他和清华大学有过一次捐赠协议的签署,媒体也有报道。像这样年纪大、公众曝光度高的人,一旦网上蹦出“去世”“病重”之类的消息,会很快被放大,相关单位往往需要时间去核实,再对外发正式通报。

从这次事件的传播过程来看,源头是一条未经核实的信息,社交平台的传播速度把它迅速推向了更广的受众。很多人看到热搜就转发、评论,造成了二次传播的效应。学界里像施一公、潘建伟这样的知名人士出面澄清,主要是想阻止谣言继续扩散,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导。媒体在跟进时也走了比较传统的流程:先打电话去核实,再把核实到的信息公布出来,避免把不准确的内容再传播一次。

说点比较务实的观察。为啥这类谣言老是有市场?一方面,名人的生命健康本来就是大家关注点,尤其是高龄的公众人物,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的结构决定了信息传播更看速度和情绪,真伪往往在第一轮传播时没法及时分辨。还有人抱着“先发后查”的心态,觉得转发能带来流量,这也是推波助澜的一个原因。

这事对当事人和公众都有影响。家属和身边人员会被打扰,相关单位要花时间去应对和澄清,媒体资源也被占用去核实那些本可以不用传播的消息。对公众来说,频繁接触这种未经确认的消息,会让人形成错误判断,甚至在社会信任层面造成消耗。基于这些现实,社会上对信息核验的要求也在提高:媒体需要有更严的核实流程,普通网民在转发前也该多一点判断,不要把未经证实的内容当成事实来传播。

对普通读者来说,碰到类似传闻可以做几件事:先看有没有权威渠道发布,比如相关单位或当事人的官方账号,再看看主流媒体是否已经核实报道;如果只有小号或匿名账号在传播,最好别忙着转发。遇到让人情绪起伏很大的消息时,慢一拍,多问一句“有官方渠道吗?”往往能避免误传带来的麻烦。

这种以“死亡”“病重”为内容的谣言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与其在第一时间转发、评论,不如等官方确认后再参与讨论。媒体和公众人物在发声时也要谨慎,避免因信息不全而被动澄清。就这件事而言,几位相关学界人士很快出来否认,是在尽力把事情往正规渠道拉回去。接下来能做的,就是等权威信息,如果有官方通告,媒体会第一时间跟进并公布细节。

来源:乐天派奶酪a1Yy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