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挣钱”是用时间和体力换收入,像提桶打水,停手就断流;而“搞钱”是设计一套系统,让财富自动流向你,像修管道,躺着也有水喝。 下面这3层思维,正是普通人跨越到高手的核心密码。
90%的人被“挣钱”困住! 搞钱高手都在用的3层破局思维
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却只能勉强糊口?
区别就在于:你是在“挣钱”,而高手是在“搞钱”。
“挣钱”是用时间和体力换收入,像提桶打水,停手就断流;而“搞钱”是设计一套系统,让财富自动流向你,像修管道,躺着也有水喝。 下面这3层思维,正是普通人跨越到高手的核心密码。
第一层:打破“勤劳致富”的幻觉,认清财富分配规则
大部分人从小被灌输“努力就有回报”,现实是:流水线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收入远不如网红一场直播。
问题出在哪儿? 财富分配从不按努力程度,而是按不可替代性。
普通人赚钱靠的是重复性劳动,这类工作的回报天花板是可见的。 比如送外卖,月入1万已接近极限。 而高手赚钱靠的是杠杆:
资源杠杆:整合信息差、人脉、资金,低买高卖。 比如有人靠对接企业外包项目抽成,自己不用干活,年入百万。
模式杠杆:设计可复制的生意模型。 比如开一家奶茶店赚钱是“挣钱”,打造加盟品牌,收加盟费和供应链利润,才是“搞钱”。
规则杠杆:利用平台规则、政策红利。 早期淘宝卖家吃透平台流量规则,用低价爆款引流,靠关联商品盈利,本质是“规则套利”。
关键点:不要纠结“我是否更辛苦”,而要问“我是否在价值链的上游”。
第二层:从“做事”到“做局”,重构你的财富系统
挣钱者眼里只有任务,比如“今天要完成多少工作量”;搞钱者思考的是:“如何让系统替我工作”。
举个例子:
挣钱思维:自媒体小编熬夜写稿,赚稿费。
搞钱思维:同样的写作能力,用来打造个人IP,积累粉丝后推出付费课程、对接商业合作,一份时间多次售卖。
这种转变需要三种能力:
拆解价值链的能力:任何行业都有“高价值环节”和“低价值环节”。 比如餐饮业,厨师是低价值环节(依赖手艺),而品牌运营、供应链管理才是高价值环节。 高手会抢占后者。
设计闭环的能力:搞钱的项目必须能自动运转。 比如开发一个SaaS软件,前期投入后,后期靠订阅费盈利,不需要持续投入人力。
放大差异点的能力:普通人追求“更好”,高手追求“不同”。 比如竞争激烈的美妆赛道,有人专注“敏感肌彩妆”细分领域,靠精准定位杀出重围。
落地动作:列出你当前收入来源,分析其中哪些是“一次劳动一次收获”,哪些是“一次劳动N次收获”。 全力放大后者。
第三层:掌控能量场,让财富主动找你
低能量的人每天焦虑“钱不够花”,高能量的人专注“价值创造”。
财富本质上是一种信任的具象化。 别人愿意为你付费,是相信你能解决痛点、带来价值。 这种信任需要靠持续输出专业度、可靠性来积累。
如何提升能量场?
停止内耗:纠结“我行不行”不如直接试错。 一个小红书博主初期数据差,坚持发100篇笔记后,终有一条爆款带动全盘增长。
精准辐射价值:你的能量要聚焦在目标人群的痛点上。 比如教写作,针对“职场人升职报告撰写”比泛泛讲“如何写好文章”更吸金。
构建信任复利:每次合作、每个产品都超预期交付,让口碑成为你的流量引擎。 某设计工作室从不打广告,客户转介绍率高达70%,因他们把每个项目当成案例打造。
注意:能量管理比时间管理更重要。 每天留出2小时屏蔽干扰,专注核心价值输出。
普通人跃迁的实操路径
用“搞钱脑”重新定义工作:
把当前工作视为“资源采集期”。 比如做销售时,不仅完成业绩,还要积累客户资源、摸清行业上下游,为未来创业打基础。
最小化试错:
用业余时间低成本验证项目。 想知识付费? 先建个社群收9.9元试水,而非直接砸钱开发App。
猛攻细分赛道:
在成熟行业找未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健身领域太卷? 专做“产后康复指导”,吸引精准用户。
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而非对勤奋的奖赏。 当你用“搞钱思维”重塑行动,会发现机会从来都在,只是过去的你未曾识别。
来源:爱搞笑的古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