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言:从“炫富”到“哭穷”,社交媒体上的“破产叙事”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引言:从“炫富”到“哭穷”,社交媒体上的“破产叙事”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图源:小红书
曾几何时,社交媒体是 “名包堆成山、豪车排长队” 的炫富主场,奢侈品开箱、环球旅行 vlog 占据流量高地。
图源:网络
图源:小红书
而如今,画风悄然逆转。“负家千金” 含泪清点变卖的翡翠首饰,留学生记录 “家里破产后从住别墅到挤合租” 的日常,中产博主自述“破产后消费降级”的现状。
图源:抖音
图源:抖音
这种以 “破产”“跌落”“重启” 为核心的 “破产叙事”,正取代高调炫富,成为社媒内容的新宠,在多平台形成刷屏之势。
流量180°大转向
“破产叙事”席卷社媒
打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破产” 相关内容早已跳出小众话题圈,形成规模化传播态势。
# 负家千金破产重启 #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 5 亿次,小红书上 #破产# 的阅读量较 2024 年暴涨 300%,随手一刷就能刷到各类 “跌落人生” 的分享。
图源:抖音
图源:抖音
与早年零星的苦情倾诉不同,如今的 “破产叙事” 呈现出清晰的内容框架和强烈的张力。
开篇往往是 “曾经有多风光”—— 晒出过往的奢侈品收藏、海外留学经历或豪宅生活;转折是 “意外的崩塌”—— 家族企业破产、父母投资失败、夫妻双双失业等变故;结局则指向 “挣扎与重生”—— 变卖资产度日、从零开始创业、研究省钱技巧。
图源:抖音
图源:抖音
这些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经过设计的 “人生剧本”。
博主们会细致展示 “如何低价转卖爱马仕”“留学生如何申请助学金”“中产家庭如何砍掉非必要开支”,甚至有人像 “负家千金” 那样,以过往的奢侈品收藏为道具做时尚科普,让 “破产” 话题衍生出实用价值,实现流量的持续沉淀。
图源:小红书
图源:小红书
千金和中产
不同的人设,相同的逻辑
从 “负家千金” 的奢侈品变卖记,到留学生的海外生存日记,再到中年中产的开支精简指南,看似不同的 “破产故事”,实则藏着一套高度雷同的 “吸睛公式”。
正是这套公式,让不同身份的博主都能在 “破产叙事” 赛道里快速圈粉。
没有哪个 “破产故事” 会跳过 “曾经的风光” 直接卖惨。“先炫后摔”是第一步。
图源:抖音
家境优渥的年轻人会先晒出 “从前买包不眨眼、度假住套房” 的旧照,再镜头一转展示 “如今在二手平台砍价半天” 的聊天记录。
中年中产则会先回忆 “年薪几十万、定期健身度假” 的稳定生活,再拿出 “无奈给小孩转公立学校读书” 的骑电动车日常。
图源:小红书
这种 “从云端狠狠摔落” 的反差,比单纯的苦情讲述更有戏剧张力。观众会因 “原来他曾这么有钱” 产生猎奇心,又会因 “现在过得这么难” 生出共情,一好奇一共情间,就忍不住把视频看完、追着账号更新,而这正是流量转化的第一步。
早年的 “破产” 内容多是情绪宣泄,如今却都在往 “实用” 上靠。“一边卖惨一边分享”是第二步。
“负家千金” 不会只哭着说 “我没钱了”,而是会教大家 “如何鉴别二手奢侈品真假,避免变卖时被坑”。
图源:小红书
留学生不会只抱怨 “学费没着落”,而是整理出 “海外留学生申请助学金的 3 个关键步骤”。
这种 “惨中带用” 的设计,让观众不再是单纯的 “看客”。可能是学生党跟着学到了省钱技巧,也可能是职场人从中学到了失业转型思路,甚至有人会因为 “博主分享的二手交易渠道很靠谱” 而主动关注。
图源:小红书
当 “破产故事” 变成 “有用的经验”,观众自然愿意留下来,账号也能从 “短期爆火” 走向 “长期留存”。
所有能火的 “破产账号”,都不会让主角一直陷在 “惨” 里。“边惨边爬”是第三步。
留学生博主会更新 “从靠借钱度日到兼职收入覆盖房租” 的进展,比如 “找到第一份合法兼职、顺利申请到学费延期” 的阶段性成果。
中年中产则会分享 “从焦虑失眠到开社区小店” 的转变,比如 “选址时踩的坑、开小店后重启人生时的开心”。
图源:抖音
图源:小红书
这种 “一边挣扎一边向上” 的成长线,恰好戳中了当下人的心理需求 ——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人们需要看到 “即便摔得很惨,也能慢慢爬起来” 的希望。
图源:网友评论
观众追更的不再是 “破产” 本身,而是主角如何 “破局”,这种对 “逆袭” 的期待,让账号能持续获得稳定流量,甚至形成 “粉丝催更” 的活跃氛围。
“哭穷”比“炫富”更吃香
从炫富到哭穷的转向,绝非偶然,而是平台规则、社会环境与流量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监管部门与平台对炫富内容的整顿力度持续加大,2023 年抖音仅一年就下架 2.1 万条炫富视频。高调炫富不仅可能触发算法限流,更易引发公众反感,遭遇 “道德审判”。
图源:小红书
图源:微博
由此,炫富高风险,哭穷反而成为了“安全区”。
相比之下,“破产叙事” 完美规避了风险。它以 “示弱” 而非 “示强” 为姿态,既符合 “反对奢靡浪费” 的社会共识,又能以 “真实经历” 的外衣获得平台流量倾斜。
对创作者而言,这是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起号选择。
而大背景也在默默为“跌落故事”助力,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阶层滑落” 成为大众普遍的集体焦虑。
图源:小红书
曾经的炫富内容因与普通人的生活差距过大,只能带来短暂的猎奇感,最终引发疏离。
而 “破产叙事” 恰好精准捕捉了这种社会情绪。无论是富家子弟的资产缩水,还是中产家庭的收入下滑,都让观众看到了 “稳定生活的脆弱性”,这种 “不确定性” 正是当下许多人的共同体验。
图源:小红书
MCN 机构早已洞察此点,甚至总结出 “崩塌 - 挣扎 - 重生” 的标准化内容模板,开始流水线生产这种能引发共鸣的情绪产品。
图源:小红书
最后,随着 “富二代”“名媛” 等人设频繁翻车,公众对虚假炫富早已审美疲劳。
而 “破产” 人设自带 “祛魅” 效果:博主主动暴露 “资产缩水”“生活窘迫” 等破绽,反而降低了观众的防备心理,提升了人设可信度。
这种可信度极易转化为商业价值:分享省钱技巧的博主可接日用品带货,解读奢侈品的博主能做二手交易中介,讲述创业经历的博主可推出付费课程。
图源:小红书
相比炫富账号模糊的变现路径,“破产叙事” 账号能更快实现从内容到变现的环节。
心理需求驱动
沉迷“破产故事”无法自拔
“破产叙事” 的走红,更离不开观众端的心理需求驱动,其背后藏着多重复杂的心理机制。
阶级缓慢流动的当下,“破产叙事” 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大众对 “跌落” 的集体恐惧。当看到曾经的富家子弟、中产精英遭遇财务危机时,普通人会产生 “原来不是只有我在焦虑” 的释然感。
图源:小红书
这种 “他人的困境” 成为了自己焦虑情绪的 “安全阀”,通过围观他人的故事完成了自我情绪的释放。
就像有网友留言:“看中产博主算房贷开支,突然觉得自己的房租压力没那么难熬了。” 这种心理代偿,让 “破产叙事” 成为缓解焦虑的 “精神止痛药”。
同时,人类天然对他人的私密生活充满好奇,而 “破产叙事” 恰好提供了窥探 “另一种人生” 的窗口。
图源:抖音
既能看到富人过往的奢华生活,又能围观他们跌落凡间后的窘迫细节。这种 “从云端到地面” 的反差,满足了大众的窥私欲。
而且部分观众会在对比中获得微妙的 “优越感”。
图源:抖音
当看到留学生为房租发愁、中产为菜钱算计,一些生活稳定的观众会产生 “至少我比他好” 的心理安慰,这种低成本的满足感,让观看 “破产故事” 成为一种轻松的心理消遣。
最后,“破产叙事” 的核心并非 “苦情”,而是 “重生”。
几乎所有成功的 “破产账号”,最终都会指向 “逆袭”:“负家千金” 开起咖啡店,破产留学生找到兼职,中产博主转型创业。
图源:抖音
图源:抖音
这种 “先抑后扬” 的剧情,完美契合了 “英雄之旅” 的故事模型,给观众注入希望。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这些 “重启人生” 的故事,让人们相信 “即便遭遇挫折,也能重新开始”。这种精神慰藉,成为观众持续追更的核心动力。
写在最后
“破产叙事” 取代炫富内容成为新潮流,本质上是社交媒体内容生态对社会情绪的精准回应。
它以 “示弱” 破局,规避了炫富的风险;以 “共鸣” 为锚,抓住了大众的焦虑;以 “重生” 收尾,提供了情绪价值,这套组合拳让其成功抢占流量高地。
但热潮之下也暗藏隐忧:不少账号为博眼球虚构 “破产剧情”,将 “哭穷” 变成新的炫耀手段,沦为 “精致的矫情”。
图源:小红书
这种虚假的 “破产叙事” 可能强化金钱至上观念,加剧社会情绪失衡。
图源:网友评论
说到底,观众真正买单的不是 “破产” 本身,而是故事背后的真实、挣扎与成长。当 “破产叙事” 褪去流量滤镜,那些能提供真实经验、传递积极力量的内容才能走得更远。
毕竟,人们向往的从来不是跌落的瞬间,而是爬起来继续前行的勇气。
图源:小红书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来源:首席商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