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四川省报告首例HIV-2感染病例,该病例的发现引发了医学界对HIV-2检测、鉴别诊断及防控体系的关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专家接受记者采访,针对病例背后的检测现状、误诊风险、治疗方案及公众科普等关键问题,给出专业解读。
近日,四川省报告首例HIV-2感染病例,该病例的发现引发了医学界对HIV-2检测、鉴别诊断及防控体系的关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专家接受记者采访,针对病例背后的检测现状、误诊风险、治疗方案及公众科普等关键问题,给出专业解读。
病例无境外旅居史,与湖南感染者有关联
据了解,四川首例HIV-2感染病例在初始检测中,免疫印迹法(WB)显示“P24,gp120,gp160”条带及较强HIV-2指示带,但HIV-1核酸定量未检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例自述有8名性接触者,且与湖南HIV-2感染者HN001有密切接触,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例并无国外旅居史,却感染了主要流行于西非地区的HIV-2型。
这一特殊病例是否意味着常规艾滋病检测流程需要调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李凌华指出,目前中国药监局批准的HIV筛查试剂,无论是第三代抗体检测试剂,还是第四代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绝大多数都能同时检测HIV-1和HIV-2抗体,“无需担心HIV-2型无法被检测出来,因此不需要调整常规检测流程”。不过她也强调,由于WB法检测中HIV-1和HIV-2条带存在交叉反应,临床检测判读中需特别加强对HIV-2指示带的关注,避免误判。
检测无商品化试剂盒,误诊漏诊风险存
尽管医院的筛查试剂可覆盖HIV-2抗体检测,但当前国内艾滋病检测体系仍面临明显短板。潘能浪介绍,我国尚无商品化、获批上市的HIV-2核酸检测试剂盒,实验室自建或科研试剂不仅缺乏标准化,还存在成本高的问题,这给HIV-2防控带来多重直接影响。
“首先是无法广泛开展HIV-2核酸检测,影响HIV-1和HIV-2的鉴别,有可能将HIV-2感染者误诊为 HIV-1感染者。” 潘能浪指出,以湖南HIV-2感染者HN001,该病例曾一度被误诊为HIV-1感染者,正是因为HIV-1和HIV-2的WB条带相似度较高,鉴别诊断存在难度。其次,缺乏标准化检测会影响HIV-2感染者的抗病毒疗效评估,无法精准监测治疗效果;更关键的是,对于窗口期内无法通过抗体检测发现的HIV-2感染者,无法及时通过核酸检测明确感染状态,可能增加病毒传播风险。
针对“HIV-1和HIV-2血清学强交叉反应”可能导致的误诊、漏诊问题,潘能浪认为,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检测条件和经验限制,此类情况相对更容易出现,“但核心问题还是缺乏专门的 HIV-2核酸检测手段,导致无法快速准确鉴别病毒类型”。
治疗NNRTIs 类药物无效,需精准选药
若未来出现更多HIV-2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是否会面临困境?潘能浪介绍,现有针对 HIV-1的药物中,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对HIV-2的疗效基本相似,但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对 HIV-2疗效欠佳,不推荐用于HIV-2治疗。
“这意味着 HIV-2感染者无法使用国家免费治疗方案中的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PV)等 NNRTIs类药物,只能选择PIs或INSTIs类药物。”潘能浪认为,选择PIs类药物可能伴随腹泻等消化道副作用,而INSTIs类药物则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但临床存在明确的备选方案,如包含INSTIs的治疗方案,可通过精准选药保障治疗效果。
防控需补短板,推动试剂研发与检测普及
结合四川首例病例及此前湖南病例的误诊情况,潘能浪认为,全国艾滋病防控体系需重点补齐三方面短板。首先,要推动HIV-2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打破当前无商品化试剂盒的困境;其次,需加快HIV-2核酸检测的标准化进程,并逐步扩大检测普及范围,让更多医疗机构具备鉴别检测能力;最后,要加强医护人员对HIV-2指示带的识别培训,提升WB检测中的鉴别诊断水平,减少因条带相似导致的误诊。
“只有从试剂研发、检测标准化、人员能力三方面发力,才能有效解决HIV-2鉴别诊断的难题,完善防控体系。” 潘能浪强调。
公众科普明确传播风险与检测必要性
目前普通公众对HIV-2的认知度较低,潘能浪建议从多维度普及相关知识。他介绍,HIV-1约占全球感染病例的 95%,呈全球性流行,而HIV-2主要集中在西非地区,我国目前仅有散在病例,但随着人员交流频繁和交通便捷,HIV-2存在扩散风险。
从传播特点来看,HIV-2的传播效率低于HIV-1,需要更高的病毒载量才可能造成传播,但其传播途径与HIV-1一致,均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在症状表现上,两者在病程初期相似,均可能出现发热、全身疲乏、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最关键的是让公众了解检测的必要性。” 潘能浪表示,由于NNRTIs 类药物对HIV-2无效,只有通过检测准确区分感染类型,才能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既提高治疗效果,又减少耐药性发生和病毒扩散风险。
文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刘琪莎图 | 视觉中国
编辑:王沫依
来源:侦察谍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