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种地吧》作为一档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综艺制作方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深入解析《种地吧》在选角、叙事、综艺制作、主题立意等方面的成功秘诀,对于推动综艺高质量发展、丰富优质综艺内容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种地吧》以真实性为原则,在综艺制作
摘要:《种地吧》作为一档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综艺制作方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深入解析《种地吧》在选角、叙事、综艺制作、主题立意等方面的成功秘诀,对于推动综艺高质量发展、丰富优质综艺内容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种地吧》以真实性为原则,在综艺制作上极大程度地还原了真实的耕种生活,全方位地展现了奋斗中的年轻人群像以及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节目不仅展现了传统农耕生活,还挖掘了年轻人的创造力,向观众呈现了现代农业多元经营的新面貌,表达了乡村振兴与青年成长的主题,在立意上丰富而深远。
《种地吧》是爱奇艺于2023年推出的一档农业真人秀综艺节目。节目组招募了10名年轻艺人作为常驻嘉宾,以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作为综艺拍摄地,让这些年轻人用190天的时间在这片土地上体验农业劳作生活,学着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与其他综艺节目相比,《种地吧》在最开始的节目设定上并不具有天然的爆款综艺“基因”。它以真实还原耕种生活为主要情节,嘉宾知名度较低,拍摄周期相对较长。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该节目无法像其他综艺一样拥有预设的热点话题和高人气嘉宾所引来的天然流量。然而,正是这样一档别出心裁的综艺节目,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种地吧》在各评分网站上分数均高居前列,入围了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作为一档在节目设计上并不具有“爆款特征”的综艺节目,《种地吧》的成功依靠的是节目的大胆创新和价值立意上的深远考量。
在节目制作方面,不同于同类综艺节目,《种地吧》有着单集时间长、拍摄周期长的特点。《种地吧》第一季共拍摄192天,最终剪辑呈现50集,每集时长将近一个半小时。耕种本就是一件不易的事情,除草、排水、耕地、播种等每一个环节,对于没有耕作经验的年轻人来说都是陌生且有难度的。《种地吧》并不是截取农业劳作中的几个环节让年轻人体验并“表演”给屏幕前的观众看,而是让10位年轻人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耕种的每一个环节,为观众原汁原味地呈现耕种的不易和现代农业经营的多元魅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集没有刻意制造的冲突,也没有故意刁难的情节,节目展现的是年轻人在劳作过程中自然而然遇到的摩擦与意外、在乡村生活中的相互打趣与互帮互助,展现的是基于真劳作、真体验而发生的故事情节。真实的冲突和真挚的情感流露,更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让观众和嘉宾同喜同悲,产生情感联结,也更好地让人们体会到农业劳作的不易。
不可否认的是,长拍摄周期带来了成本的压力,长剧集的形态在持续捕捉用户注意力和兴趣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劣势。《种地吧》在节目中大篇幅地保留了很多耕种场景的长镜头,真实地展现农业劳作过程。为了维系观众对节目的注意力,让观众沉浸在节目情节之中而兴趣不减,《种地吧》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以自然时令为引,遵照自然农时。节目开篇抢种小麦正是为了要赶上种植的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农时。这为观众提供了串联情节的引子,让观众在屏幕前以时令为刻度线跟随年轻人领略耕种的各个环节,也就不觉得枯燥或时间线混乱。观众陪伴着10个性格不同而又团结友爱的年轻人在田地之间共同见证小麦耕种和收获的过程,共同目睹后陡门这片土地发生的点点滴滴。以耕种的自然时令为时间脉络,以年轻人在相处过程中日益深厚的情感为纽带,以漫长的耕种时间里不断涌现的有趣的人和事为活力源泉,《种地吧》成功地在观众和节目情节与嘉宾之间构筑起情感的桥梁,增加了观众对节目的情感黏性。
真实是真人秀综艺节目经得起推敲的不二法门。不同于以往同类真人秀“半真半演”的模式,《种地吧》真实还原了农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10位年轻人需要自负盈亏,独立完成抢种抢收、购买或租赁农具农机等环节。《种地吧》在拍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贴近真实、反映真实农耕的过程。节目组在剪辑之前拥有极为丰富的原始素材,然而在成片中并没有刻意制造冲突情节。画面中常常呈现的是年轻人一边耕种一边闲谈的样子,节目剪辑自然流畅,让一切情节自然而然地发生,较好地让观众感受到了耕种的不易和丰收的喜悦。
《种地吧》中,年轻人的田园生活并不是过家家式地被演绎出来,他们真真切切地成为这片土地的经营者。年轻人在192天内自负盈亏,成立了公司,背上了债务,以主人翁的姿态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农业耕种、探索农业新业态。这里没有准备好的道具,也没有精心设计好过程和结局的脚本,年轻人要面对真实耕种中的各种苦累:雨天通水渠、抢种抢收、解决农机陷入泥地的问题等。耕种生活不仅有田园牧歌般的恬淡自得,更有着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与窘况。
节目组不仅想要展现乡村的美景和恬淡生活,更希望以10位年轻人的视角向那些身处城市、对农业生产知之甚少的观众展现耕种过程的辛劳,也向人们呈现当今新农人的新风貌。《种地吧》在真实之中增加节目内容的厚度,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意识到耕种的不易和农民的艰辛,在对待劳动者、对待劳动本身的时候多一份敬畏和赞叹,并体会到丰收硕果的来之不易。
真实不仅仅体现在情节上,更在于真挚情谊的展现。有着不同性格的年轻人为了共同的目标互帮互助、共同奋斗,这样的友谊足以令人动容。第一季的最后,大家聚在一起,纷纷诉说着192天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和那些光芒闪耀的瞬间,观众为这种真情流露所感染。
《种地吧》成功塑造了鲜活的年轻人群像,观众以虚拟的视角陪伴着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劳作、成长,也见证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种地吧》的衍生综艺《你好种地少年》也倍受观众喜爱。观众跟随10位年轻人的脚步去了解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状况,了解祖国大地的各式风土人情,身临其境地感受劳作的艰辛和农耕生活的美好。《种地吧》的群像塑造是极为成功的,它凭借耕耘引发了观众的深切共鸣,建立了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甚至令年轻人之间、“十个勤天”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在节目之外依然延续。
《种地吧》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季多达50集、每集将近90分钟的超长正片,还提供了多视角的短视频素材。10位年轻人每一期节目都会录制个人Vlog,以成员个人的视角、以短视频DV的形式展现节目背后的个人故事,丰富观众对节目的观看视角。同时,在录制的过程中,节目组还时常安排农产品直播带货。线下摆摊、举办展览与市集等趣味性的形式,让观众能更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年轻人的劳作,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节目组还推出了衍生综艺《你好种地少年》,将10位年轻人的情谊延续到192天的录制之外,让耕种与青年成长的议题延伸到节目之外,丰富了节目内涵。此外,“十个勤天”还举办了音乐会,让平时镜头里埋头种地的艺人们在舞台上展示才艺,增进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展现立体鲜活的嘉宾形象,打造“十个勤天”IP。
《种地吧》通过嘉宾陪看、个人每日Vlog、长时间的纯享直播三种方式,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视听语言、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和陪伴感。同时,《种地吧》采用弱情节性、自然且保有留白的拍摄剪辑方式,极好地满足了当下人们对于慢生活和心灵陪伴与慰藉的需求。①
《种地吧》并不仅仅让10位年轻人参与、体验传统农业耕种方式,还在乡村振兴的主题背景下,引导年轻人探索现代农业新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节目组让10位年轻人在后陡门这片土地开展多元化现代农业经营。节目组并不会提供准备好的业务方案,一切衍生产业的新思路都来自“十个勤天”的讨论、探索和尝试。在节目中,“十个勤天”制作PPT并演讲自己的提案,鲜花饼、辣椒酱、杨梅……年轻人纷纷着手把大家一致认可的方案落到实处。与其他节目准备好剧本、设定好一切流程和环节不同,“十个勤天”的创意新产品从包装设计、材料采买到装盒出售都是由嘉宾自己负责、自负盈亏。同时,借助《种地吧》的热度和粉丝效应,通过直播带货和电商售卖的方式,助力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也促进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这样的节目安排丰富了情节内容,充分调动了每个年轻人的创造力,展现了每个人独立鲜活的个人特质,又让年轻人感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和魅力,让更多的人愿意关注新农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种地吧》的情节内容中,飞行嘉宾不仅仅是为节目增添人气而设定的,许多飞行嘉宾更是替观众更加近距离地观摩、参与年轻人的劳作、为他们购买食材,甚至成为“投资人”,让经营劳作更显真实与丰富。
近年来涌现了很多明星社交生活体验类综艺节目,这类节目的设定大多是明星嘉宾们邀请生活中本就相熟的朋友共同参加,或共同旅行,或聚在一起聊聊生活中、成长中的感悟,让观众通过节目的展现,感受嘉宾之间的真挚情谊,也更加了解嘉宾们真实生活中的形象。而《种地吧》并不沿用爆款综艺的模板,在嘉宾选择方面不以嘉宾自身的流量和话题度为选人标准。参加《种地吧》的10位年轻人大多是流量不高的艺人,也鲜少参加综艺节目。从常规的综艺制作视角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充满风险、过于大胆的决策。与选用高流量艺人的综艺相比,《种地吧》的嘉宾阵容无法为节目在前期提供流量的保障,让节目在收视率上有更高的风险和更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让观众在细致而长篇幅的节目叙事中对每个年轻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保持长期观看的黏性,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种地吧》摒弃了流量至上的综艺选角方式,从更好地展现节目主题、更真实地传达节目价值观出发,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农业劳作和乡村生活,考察嘉宾的性格特质和过往经历,而不是流量和话题度,让观众真切地通过嘉宾的劳动体验与这片土地产生深厚的情感共鸣。
《种地吧》中不仅有热血感人的群像奋斗情节,更不缺少专属于每个年轻人的独特故事线。“十个勤天”的群像刻画结合不同个体独具特色的成长故事线,可以很好地增加内容的厚度。不同的年轻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能力禀赋,观众在见证他们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也能看到性格和背景迥异的年轻人是如何在耕种这一大的课题下进步和成长的。在年轻人的耕种镜头下,观众在不知不觉间见证着庄稼的成长,在不同人的奋斗和成长故事中感受到新农人的不同风貌和农业事业的伟大。
在节目中,不同的年轻人或出于自己的规划,或出于团队的安排,都有自己相对独立负责的农业特色业务,如养鸭、做鲜花饼等。这种特色业务的安排为每个年轻人赋予了独特的故事线,也让观众更好地看到不同人的性格特质,在展现年轻人群像的同时,注重了个人特质的描绘。同时,节目组抓住10位年轻人在耕种过程中的生动表现,制造话题爆点,增加节目的话题度。例如,“李耕耘修剪树枝”这一情节的相关热搜在微博迅速走红,吸引了一众网友前来打卡节目名场面。
《种地吧》以低流量、低知名度的嘉宾阵容,通过深入挖掘嘉宾特质与专长、真诚展现个体情感与成长的节目叙事与设定,取得了口碑与流量上的巨大成功。
《种地吧》的10位年轻人真真切切地在这片田地上耕种了190多天,观众也跟随着他们见证了农耕劳作和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农业劳作的不易,还学习了农耕文化与农业知识。同时,10位年轻人在节目里不局限于传统的耕种方式,还探索如何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尝试结合市场热门需求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这彰显了新农人的创造力和现代农业的魅力,激发了年轻群体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节目中嘉宾们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展销和售卖,但受众大多是节目的观众,甚至主要是“禾伙人”。为了将节目中年轻人探索出的新点子重复运用,更好地利用节目的流量和明星效应为农业新发展提供帮助,应当打造好“十个勤天”IP,和当地村民联动合作,将节目影响力从既有受众圈层向外拓展,覆盖更为广泛的群体,更切实地实现助农的目标。
《种地吧》的10位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成长离不开各位村民的帮助。观众们也借助10位年轻人的视角,真切体悟到农业劳动者们经年累月的辛劳和苦乐参半的生活真味。在打算制作草莓酱用于线上售卖的时候,年轻人决定收购当地村民的草莓,解决农民们草莓销路不畅的困难,将温暖切实传递到每一个勤恳的农民心中。在真实地收草莓的镜头下,观众直观感受到农民的不易,节目也通过这些细节片段展现了年轻人真挚善良的心灵。
李昊在“十个勤天”组织的线下市集里举办摄影展,一张张摄影作品展现的是路边的清洁工人、搭建房屋的修理师傅、抱着小麦的农民奶奶的微笑。观众从一张张淳朴温暖的笑脸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坚强、勤劳与乐观。这样的节目片段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和赞美。此外,节目还展现了生命相关的主题:年轻人参与母羊的生产过程,见证小羊的出生,后又共同面对小羊的死亡。节目不仅仅着眼于综艺的娱乐性,还将生命教育融入农耕生活,让观众更加尊重和珍视生命,引发大家心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寻。
《种地吧》并非将传统综艺节目的游戏搬到了田间地头,也不是靠流量明星来吸引观众,或是让嘉宾们按照既定脚本扮演着田园生活的主角,而是让嘉宾们独立完成土地耕种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扎根、成长、收获。当今的年轻人对于农业的辛劳很难有深切的感受,更不必说了解耕种的具体细节及关注新农业、新农村的发展。节目成功打造了“十个勤天”这一耕种者的年轻人群像,观众借助他们的视角,在两季将近100集的视频呈现中,见证了年轻人的劳作和经营过程,切实体会到耕种的辛劳和农业经营的不易。节目以一种贴近现实、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将“三农”议题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鲜活可感的日常叙事,让观众近距离触碰农业事业的温度,感受农业劳动者的伟大和坚韧。
《种地吧》收视率的可观和“十个勤天”IP的成功打造,都离不开节目在情节内容上传递的价值关怀,以及对观众情感共鸣的有力呼唤。节目传递了关于青年群体成长的话题,引发了观众的情感与价值共鸣。节目让没有农业经验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种植作物、经营田地,正如每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着没有经验、无从下手的工作难题一样。奋斗中的青年人正如“十个勤天”一样,在面对困难和未知的挑战的时候,慢慢摸索、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待难题与挑战,在彼此相互扶持中成长,收获情谊。这样的青年成长叙事能够极大地引起青年群体的共鸣。《种地吧》不仅是一档关于乡村振兴与农业体验的真人秀,也蕴含着青年成长和互助的深刻内涵。年轻一代的观众既可以通过“十个勤天”的成长去了解“另一种劳作与生活的方式”,体会农业经营与生产的苦与乐,也可以从“十个勤天”的身上看到和自己相似的困境,找到共鸣和慰藉。10位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从青涩的初学者,到自主自发地为更好地经营这片土地而探索、规划。观众在192天的时间里不仅见证了作物的生长,也见证了10位年轻人从克服困难、努力适应到最终游刃有余地解决各类问题的成长历程,从年轻人“努力终会得到回报”的圆满故事中受到鼓舞。
《种地吧》聚焦乡村振兴主题,以10位年轻人的视角为切入点,以他们在田地间相互扶持、共同进行农业生产与劳动的经历作为主线,以展现真实的耕种和农业经营生活作为节目的初心,以呈现嘉宾之间的真挚情谊、传递新农人的精神、展现青年成长的风貌作为节目的内核,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方式,向观众真诚而丰富地展现了当代年轻人面对土地及农业经营,如何克服耕种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如何以土地的主人的视角为农业经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的应用、发掘农业现代化、多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此外,节目更是向观众展现了青年群体面对艰巨而不熟悉的任务时如何相互扶持并以积极昂扬的态度拼命汲取、不懈探索,最终战胜困难的完整过程。
《种地吧》仿佛是一个无比真实的田园生活版的热血青春故事,让年轻人真正了解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劳动,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种地吧》能够在一众唯流量至上的综艺节目中崭露头角,离不开节目组对青年群体喜好与需求的把握、贴近人物本质的选角策略,以及在剧集制作和传播方式上的多元创新设定。未来,将涌现更多贴近现实关切、展现真挚情谊、不落窠臼地为讲好中国故事和展现人民风貌贡献力量的综艺影视作品。
作者:吕翌冰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来源:长安游侠j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