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每天天刚亮就去私塾念书,下午总要下地帮爹娘干活。十七岁那年,他在县城偶遇美国传教士薛承恩,从此开始了解基督教。1877年考中秀才后,他继续准备科举考试,同时帮着传教士翻译宗教读物。
闽江支流缓缓流过闽清县湖峰村,两岸的稻田在晚清时节显得很是贫瘠。1849年,黄乃裳在这个小村庄来到人世。
他每天天刚亮就去私塾念书,下午总要下地帮爹娘干活。十七岁那年,他在县城偶遇美国传教士薛承恩,从此开始了解基督教。1877年考中秀才后,他继续准备科举考试,同时帮着传教士翻译宗教读物。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他的亲弟弟黄乃模正在致远舰上服役,最终随战舰沉没在黄海。这个噩耗让黄乃裳把多年苦读的八股文章全都扔进火炉,转而专心研读维新著作。第二年他动身前往北京,在杨椒山祠和康有为等维新志士共商国是,积极参与联名上书。
1896年在北京宣武门外的南横街上,新开的“福报”报馆每晚都亮着灯火。黄乃裳在这里埋头撰写变法文章,主张修建铁路、设立议院等改革措施。
他在三年里先后八次向朝廷递交奏折,其中一份还直接送到了翁同龢手里。戊戌年夏天,变法诏书接连颁布,黄乃裳频繁往返于李鸿章府邸和各国使馆之间。
可惜九月突然发生事变,谭嗣同等六人在菜市口殉难,清廷开始通缉维新派人士。黄乃裳只好躲在运煤船的舱室里离开北京,取道上海返回福建老家。
被迫离开政治舞台的黄乃裳,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广阔的天地。1899年,他站在开往新加坡的客轮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闽江口。
他的女婿林文庆在当地行医,帮他谋得“星报”主笔的职位。这位年过半百的逃亡者开始频繁往来南洋各地。
他不仅到牛车水街市观察华人劳工的生活情况,还去橡胶园学习种植技术。1900年开春,黄乃裳带着绘制的地图前往砂拉越,在古晋码头认真检测水质,又深入拉让河流域仔细勘察土壤条件。
砂拉越王宫的棕榈树在热带风中轻轻摇曳。1900年5月,黄乃裳在这里和布鲁克二世签署了垦殖条约。这份协议共有十七个条款,约定的租期长达九百九十九年。
条约明确规定华人享有信仰自由、免服兵役等权利,还可以自主处理小额纠纷。当时砂拉越急需劳动力开垦荒地,布鲁克王朝愿意提供三万银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孙中山先生后来称赞这是第一份平等对待华侨的条约。
带着这份协议,黄乃裳立即返回家乡组织移民。1901年正月,闽江沿岸的村落里,挤满了报名准备移民的乡亲。
黄乃裳先后三次从南洋回到福建,在闽清、古田等地招募同乡。第一批九十一人在1900年12月登船出发,第二批五百三十五人于第二年三月顺利到达,最后一批五百一十一人在六月完成迁徙。
这些移民大多是福州农民,随身带着各种农具和作物种子,有些人还细心地把榕树苗包好塞进行李。他们从厦门港搭乘荷兰货轮,经过新加坡中转,最终到达婆罗洲。
在诗巫的沼泽地里,新来的移民们挥刀砍伐格木搭建临时棚屋。黄乃裳在日记里写道,第一天九十一人开垦出七亩荒地,三人累倒病倒。
最初的五年里,疟疾和水土不服使得大量人员损失,但坚持下来的移民建起了五所教堂和一所小学。他们开挖排水渠,先种番薯填饱肚子,再用船运来的稻种试种水稻。
1903年雨季来临是,黄乃裳在亚答厝的草棚里成功调解了福州移民和广府移民之间的纠纷,随后绘制了社区分界图上报砂拉越当局。
在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诗巫垦区的自治体系在1903年元宵节后快速建立起来。黄乃裳依据垦约第十七条,在拉让江东岸设立了自治会堂。他亲自拟定了议事规则,规定每十户人家推选一名代表参与事务协调。
当年五月,布鲁克王朝派来的税务官来到垦区时,看到的是个管理有序的居民区。福州人聚居区修建了蓄水池,广府人街区设置了公共厨房,闽南人地块则规划了统一的仓储区。这种自治模式后来被砂拉越政府采纳,1904年颁布的港主条例明确规定,华人垦区可以设立民事调解庭处理日常纠纷。
当行政架构趋于稳定,经济产业升级便成为当务之急。1904年,橡胶树苗在诗巫引来了不少争议。当时富雅各牧师正在新加坡植物园认真记录种植数据。他引进的赫维西亚树苗最初被垦民称为“流泪树”。没想到这种作物很快展现出经济价值,1906年第一批干胶运往新加坡,每担卖到45叻币。
1908年垦区已经开辟了三百英亩橡胶园,取代了原来的薯蓣田。1910年,陈文沅创办了第一家橡胶加工坊,用铁锅熏烤代替传统的日晒法,使胶块成品率提高了两成。到1912年,诗巫的橡胶已经通过古晋港出口到欧洲,年运输量突破五十吨。
随着物质生活改善,移民们开始系统传承故乡文化。1920年代的诗巫街头,每天清晨都回荡着福州话的叫卖声。“依金面店”老板周大章始终保留着从闽清带来的木制模具,每天清晨都要蒸制二百个光饼。这种中间带孔的面饼最初用炭火烘烤,后来改用砖砌烤炉,但一直保持着咸香酥脆的传统风味。
1933年成立的福州十邑同乡会制定了会章,要求会员子女必须学习家乡方言。他们在会馆二楼开设诵读班,用“千字文”和“百家姓”作为教材。1955年马来西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诗巫十五岁以下的华人中,仍有八成能够熟练使用福州话进行日常交流。
1901年搭建的第一座教堂仅能容纳三十人,到1911年已经被能坐三百人的尖顶教堂取代。1920年的教会统计记录表明,当地信徒人数达到一千二百人,占华人总数的四成。
这些教堂不仅是宗教场所。1935年建的卫理中学附设了印刷厂,承印“诗巫周报”和教科书;1948年竣工的怀仁堂设立了免费诊所,教会医生每周在那里义诊三天。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时,诗巫已经成为婆罗洲北部的基督教传播中心,二十座教堂组成的网络覆盖了城乡各地。
进入新世纪后,基础设施现代化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新活力。拉让江上第一座跨江大桥在2002年合龙时,建设者特意保留了1901年的登陆遗址。
这座全长1.2公里的斜拉桥连接着丹绒玛尼深水港,给诗巫的造船业带来了新的机遇。2005年,林氏船厂获得了建造万吨级货轮的资质,采用了德国发动机和本地热带硬木相结合的工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这家船厂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接下了中东客户的十二艘液化气运输船订单。2011年通车的中央大道更把船厂与内陆棕榈种植区连接起来,形成了年产值超过二十亿马币的物流走廊。
历经百年沧桑,这座南洋中国城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社会脉络。2020年诗巫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十二万华人中仍有四成从事着与早期垦殖相关的行业,包括橡胶种植、木材加工、船舶制造。
黄乃裳纪念馆的访客登记本上,每年约有三千个签名来自福州十邑的后裔。2018年启动的“新福州计划”数字档案工程,已经把1900年的垦约、三次移民名单等重要文献全部数字化。
这些档案现在收藏在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其中三份地契原件仍然由陈姓家族珍藏着。他们的祖先在1901年第三批移民中来到这片土地,如今这个家族依然守护着这份跨越三个世纪的家族记忆。
来源:兰亭记录